來源:齊魯網
2018-10-01 19:10:10
1999年,國務院發布《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增加公眾法定休假日,形成春節、“五一”“十一”3個連續7天的長假,黃金周概念應運而生。20年間,中國人經歷過黃金周旅游時的接踵摩肩,經歷過返鄉高速變停車場的疲憊和無奈,經歷過五一黃金周被取消時的失落憂傷,黃金周旅游的變遷也讓大家切實感受到了時代的進步。事實上,這20年來,關于黃金周存廢的討論一直存在,假期改革的腳步也不曾間斷。
齊魯網10月1日訊 1999年
國務院決定增加公眾法定休假日。形成每年3次連續7天的長假。
2000年
首個五一長假,假日經濟初現端倪,4000多萬人出游,旅游收入超181億元人民幣,7天長假開始被冠以“黃金周”稱謂。
2007年
取消五一黃金周,增加3個傳統節日為法定節假日。帶薪假期替代黃金周觀念興起,國務院發布帶薪休假規定。
2008年
因為國慶節和中秋節疊合,假期長達8天,首次出現“最長黃金周”。
2015年
國慶節前故宮、九寨溝等16個知名景區提前發布“限客令”,這是國內景區首次實施限流。履職14年的全國假日辦與民眾揮手告別。
2017年
不少老牌知名景區出現客流萎縮,營收下滑;同時各地涌現出數量龐大的主題公園、特色小鎮等,加入爭奪游客資源行列。
2018年
全國300多個景區宣布降價,其中包括121個5A級景區,很多景區降價幅度超30%。
長短之變
關于“黃金周”的由來,要從20年前說起。1999年9月18日,國務院發布《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增加公眾法定休假日。當時法定放假的節日包括新年、春節、勞動節和國慶節。除新年假期為1天外,其他3個節日都放假3天。這樣,春節、五一和十一法定休假3天,再加上調整的前后兩個雙休日,就形成了每年3次連續7天的“長假”。不過,當時的7天“長假”是需要用雙休日來拼湊的。
2007年11月9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簽署第513號國務院令,除春節和國慶節放假3天外,元旦、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都放假1天。換言之,就是取消了五一黃金周,將7天長假改為3天小長假,同時增加3個傳統節日為法定節假日。自此,除春節外,黃金周7天“長假”的行列中就僅剩國慶節一個假期。
由于中秋節與十一假期相距不遠,各種“拼假”攻略也隨之興盛起來。接下來的十幾年間,大家開始陸續經歷“上3天休3天、上6天休1天、上2天休7天、上5天休1天”等國慶中秋雙節混亂模式。例如2008年和2012年,因為國慶節和中秋節疊合,假期長達8天,被稱為“最長黃金周”;而2013、2016、2018年中秋節與國慶節相距較遠,則無法連休。
雙刃之劍
黃金周制度出現的動因之一,是在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為了刺激消費,拉動國內經濟,促進國內旅游而做出的舉措。其帶來的效果也立竿見影:2000年首個五一7天長假,有4000多萬人出門旅游,旅游收入超過181億元人民幣。由于這種旅游消費集中現象史無前例,7天長假也開始被冠以“黃金周”的稱謂。
1999年至今,中國的出游人數翻了20多倍,旅游收入翻了30多倍。黃金周的誕生,催生了假日經濟,景區出現游客“井噴”,商家賺得“缽滿盆溢”。但是,一片繁榮背后,反思聲也不絕于耳。例如,每年一到黃金周,人們成群結隊出游,導致道路資源緊張,高速路變停車場,堵車情況嚴重;絕大部分景點人滿為患,衣食住行比平時貴上好多,服務上也普遍打折; 還有景區保護問題,尤其是對于風景名勝、文物古跡,大量的人流進入導致景區超過承載限度。2015年10月1日,全國包括故宮、九寨溝等16個知名景區提前發布了“限客令”,這也是國內景區首次實施限流。
存廢之辯
由于黃金周期間,公路、鐵路、航空交通,賓館、商店服務業等,都集中承受著巨大的負荷,關于取消黃金周的呼聲也不絕于耳,同時,以“帶薪假期”替代黃金周的觀念開始興起。有專家和旅游界人士認為,黃金周對人們來說其實是強迫式的,是一種“被休假”,因休閑時間上的極不均衡,導致了許多不合理現象,人為制造旅游休閑的淡旺季失調,造成旅游資源的巨大浪費。而全面推行帶薪休假,人們就可以自由選擇放假的時間。
2005年6月,中央相關部門發布文件,詳細說明增設除夕、元宵、清明、端午和中秋節的重要性。這似乎預示著,將用增加傳統節日來替代黃金周。2007年,國務院正式頒布規定,在增設清明節、端午節等法定休假日的同時,取消五一黃金周。幾乎同一時間,國務院還發布了帶薪休假的規定。
2015年,國務院旅游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成立,全國假日旅游部際協調會議遭撤銷。這意味著已履職14年的全國假日辦與民眾揮手告別,其職能由聯席會議辦公室取代。這些信號也傳遞了一個信息:我們國家的節假日制度已經和正在朝著全面落實帶薪休假的方向發展。
環境之變
今年假期還沒開始,一則“全國景區門票普遍下調”的新聞已經帶起了熱度,全國目前已有300多個景區宣布降價,其中包括121個5A級景區,很多景區的降價幅度超過30%。
過去幾十年,中國的景區門票價格一直呈現單邊上漲態勢,監管部門曾多次按下“暫停”鍵,但每次票價凍結期結束之后都會立刻迎來瘋狂“補漲”。像今年這樣全國景區門票普遍下降的情況還從來沒有出現過。據了解,從去年開始,不少老牌知名景區均出現了客流萎縮的現象,營收和利潤也同步下滑。例如黃山旅游上半年接待游客人數同比下降近10%,張家界旅游下降8.5%,桂林旅游下降4.5%。
有業內人士分析,以前每年黃金周全國各大著名景點人滿為患,是因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人的旅游意愿和消費能力持續攀升,而優質的旅游資源則相對稀缺,游客們甘愿花大錢“受罪”是因為他們沒有太多選擇。而近幾年,國內景區數量急速增加,各地涌現出數量龐大的主題公園、特色小鎮等人造景點,加入爭奪游客資源的行列。同時,境外游的分流效應明顯,今年上半年中國公民出境旅游人數同比增長15.0%,且出境旅游意愿持續走高,同期國內旅游的增速卻出現放緩跡象。再就是旅游觀念的改變,從以觀光為主,轉為以度假為主,旅游消費更加理性。國人旅游不再單純滿足于“打卡”知名景點,而是更注重舒適度、便捷度和消費體驗。
來源:山東商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