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山東網
2017-02-07 17:24:02
山東省政協委員、孔子研究院院長 楊朝明
原標題:楊朝明:弘揚傳統文化應著眼于筑牢民族根基
中國山東網2月6日訊 (記者 馬文文) 2017年山東省“兩會”期間,山東省政協委員、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在接受中國山東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一項事關全局的系統工程,山東作為文化大省,應提高認識,加大力度,從培育和樹立文化信仰與價值追求的出發,著眼于筑牢中華民族的深厚根基,認清根脈,把握精髓,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繼續“走在前面”。
認清中華文化的整體性與統一性
“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此前數千年歷史文化的高度凝結。” 楊朝明表示, 以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為主體的中華智慧,其產生和形成有廣闊的文化背景,了解孔子儒學的“集大成”意義,理解它與中國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層關系,才能更好地進行時代性轉化與發展。
楊朝明認為,必須從中華文化的整體性與統一性出發,全面準確地理解各區域文化、諸子文化的關系,正確處理儒學與諸子、儒學與佛學和道教的關系,統觀全局,把握大體。
弄清傳統文化的關鍵內容是什么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系統工程,明晰傳統文化的關鍵內容,才能找到撬動系統的支點。” 楊朝明舉例道,中國文化重“道”,“道前定而不窮”,人們通常說“知識就是力量”,但“力量需要方向”。文化應該面對生命的世界,而不是物象的世界。中國文化是有機的生命體,我們要了解它的魂魄是什么。文化有不同層級,深層的觀念文化決定著表層的物質文化、中層的制度文化,觀念的文化是信仰與信念,是道德與價值,弘揚傳統文化的核心與關鍵,在于穿越紛雜的外部形式,洞達本質,明辨是非,知榮辱,懂審美。只有如此,行動才有指南,才能傳承中國精神,熏育中國氣質,才不至于“魂不附體”。
誰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關鍵主體
楊朝明表示,中國傳統上“以吏為師”,價值體系建設的關鍵在“官”,價值體系的落地要有科學有效的教育體系。主導者在干部,主場在學校。如果講經濟是國家硬實力的核心,那么提升軟實力的支點則在于教育體系的建設與完備。
孔子說“冢宰之官以成道”,信仰與價值觀的建立,社會管理群體起決定作用??鬃诱f“為政以德”“政者正也”,《說文》曰“君,尊也”,中國君子文化把“尊貴者”與“高尚者”進行聯接或一體化,格外重視為政者的表率作用,是傳統政治思想的特點,是古代管理哲學的精髓。因為責任大,所以要求高;既然是尊貴的人,就應該是高尚的人??梢?,官德教育極其重要,政德教育大有可為。
楊朝明認為,“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中華民族復興的序曲應該首先在學校奏響。他指出,用什么奠定青年學子的生命底色,關乎中華文明標桿的樹立,決定著國家文化的品質與境界。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年養德,學校教育要有主導,要立足于系統構建,要呈聯動之勢。技能教育忽視了學生的修身,就無法培育“工匠精神”。高校要服務社會,更應該引領社會;要有世界眼光,更不可缺少中國意識。
文化發展既要“登峰”又要“落地”
怎么來弘揚傳統文化?對此楊朝明也思考了很多。他認為,弘揚傳統文化要堅定文化自信,需要理性認知影響文化自信的制約因素。比如學術研究與考古材料都證實,堯舜以來尤其三代文明已有較高的發展水準,“百家爭鳴”只是對歷史文化的繼承、總結與反思;近代中國落后挨打,極盡屈辱,在反思落后原因的時候,不少人遷怒于自己的傳統文化,強化或放大了對傳統文化負面影響的認識;先秦時期儒學帶有明顯的“德性色彩”,而秦漢以至清朝的“帝制時代”則染上了顯著的“威權色彩”,近代以來反思儒學,持“保守”立場的人多看到了儒學的真精神,持“激進”立場的人則更多看到了作為“封建專制靈魂”的那個“偶像的權威”。在新舊文化交匯、中西文化碰撞的夾縫中,許許多多的人難免帶有文化轉型時期的人格特征。了解這些才能講清楚“學術的中國”和“理論的中國”;講清楚“歷史的中國”與“現在的中國”。
楊朝明說,信仰與價值的樹立要通過生活的細節來“落地”,但文化普及不能形式化、表面化,更不可世俗化、功利化。只有當文化經典開始潤養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從中切實受益,分辨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增強,文化自信才會本能地樹立起來。儒學真精神源于生活,本于人性與人心,基于生命面向生活的思考。因此,在加大學術研究引領的同時,應切實思考怎樣“潤物細無聲”地浸人的心靈。
文明互鑒必須充分把握話語權
楊朝明表示,弘揚傳統文化,要善于采擷人性中最容易引起共鳴的東西為我所用,以達到最好的對外宣傳效果。中華經典之所以經久不衰,跨越時空,穿越千年,在于它的雅致精確,將人性中最容易引起共鳴的東西表達充分到位,比如信念與追求,比如對真善美的渴望,比如對和諧人際關系的向往。我們應該沉下心來,首先搞明白,然后講清楚;先消化汲取營養,然后對外傳播。就中國文化的現狀而言,“認識自我”甚至比“介紹自我”顯得更為緊要。如果沒有文化自知,缺少文化自信,就無法贏得理解與尊重,就只會理論漂浮,思想缺鈣,不接地氣。
楊朝明指出,“文化走出去”或“文明對話”的過程,也是自覺覺他、自信并贏得信任的過程。要把握充分的話話權,首先要具備足夠的對話能力,否則“對話”就缺乏主動,就不能主導與引領。在不同語系表達的轉化過程中,意韻的相應與內心的共鳴更容易增強認知與認同,產生理解與向往。有了自知與自信,然后以活生生、富有溫度、人人能知能行的語言將哲理表達到位,對話的吸引力也許會有本質的提升。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