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17-02-17 08:36:02
房彥謙墓被磚封起的墓碑及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
坐落在麥田中的清河太夫人墓 見習記者盧婷 攝
近日,《濟南市彩石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社會公示與征求意見)》發布,根據片區規劃,在經十東路以南、彩龍路(現彩西路)以東、楊家河以北,規劃一所占地約12公頃的大醫院,片區內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房彥謙墓、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清河太夫人墓將分別預留用地,用于保護文物古跡。
對文物古跡的保護值得點贊,那么這兩座墓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文物和歷史價值?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房彥謙和清河太夫人,但一定知道唐代貞觀名相房玄齡。房彥謙是房玄齡的父親,清河太夫人則是房玄齡的從祖母。而且有學者認為,通過房彥謙墓等墓地,還能證明房玄齡的籍貫就是咱濟南。
●現場探訪 千年古墓掩于草堆
房彥謙墓在經十東路以南、彩石街道西彩石村村北。16日下午,記者在一片雜亂的拆遷廢墟中,找到一處種滿綠植的土丘,這便是西彩石村“最負盛名的文化遺跡”。
記者走近發現,占地約150平方米的墓葬被2米高的植被柵欄圍擋其中,主墓室所在的土丘上滿是松柏,相距數米的兩個石獸一南一北遮蓋在枯黃的雜草之中。墓旁的碑石顯示,這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落款單位是1977年的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和濟南市人民政府。而原本砌著青磚的墓碑,外圍被封了一層紅磚,頂部留有小鐵窗。在墓室南側,還有一塊“隋監察御史房公彥謙墓”墓碑,此處有祭拜的痕跡。
“2016年,全國各地的房氏一族近400人到這來祭祖。現在也不時有人來。”墓葬管理員介紹,墓周圍綠植是其1988年所種,在其守墓30余年過程中,見證了周圍環境的變化。此前村子未搬遷時,周圍是村民農業用地。如今則是荒地,雜草叢生,附近漸漸堆放了許多建筑及生活垃圾。
往東約1公里,清河太夫人墓同樣坐落于道路南側,距今已1360余年。2014年,市、區相關部門對古墓采取了修繕保護措施,墓室四周均被灰色石塊圍起。相比房彥謙墓周圍環境的雜亂,麥田包圍中的清河太夫人墓稍顯靜謐莊重。此處墓葬現存墓封土一座,帶碑亭唐碑一通。墓封土占地面積約130.7平方米,碑亭臺明長2.42米,寬1.15米,檐高3.54米,石碑通高2.91米。
附近村民介紹,彩石一帶將這兩座古墓稱為“王子墳”,據其方位分別稱“東王子墳”和“西王子墳”,而“王子”為“王公貴族”之意,不具有特定或明確指向。
●墓主經歷 備極哀榮的隆重葬禮
高繼習先生在《房彥謙籍貫考》一文中,對房彥謙和房氏家族有過翔實而深入的研究,據該文所述,房彥謙應生于東魏武定五年(547),少年時曾長期居于歷下,18歲辟為齊州主簿,后在北周攻打青齊時被任為齊州治中。據其本傳記載,他曾組織武裝在齊州備戰,以抵抗北周軍隊,但齊主在青州投降,他便中止備戰,歸家隱居,至隋開皇七年才重新出仕。隋大業十一年(615),房彥謙卒于涇陽令上,此后可能停柩未葬,并曾移柩于洛陽,至唐貞觀五年(631年)才在朝廷賜予的隆重禮儀中,與其夫人的靈柩一起被“從京師洛陽殯所送至本鄉”,而其本鄉,即是“齊州亭山縣趙山”一帶。
如今我們看到的房彥謙墓,就位于彩石和孫村交界處的趙山之陽。葬房彥謙的人是房玄齡,父因子貴,房彥謙下葬時,朝廷給予厚遇:“近代以來,恩榮褒贈,未有若此者也”,送葬的人多達兩千余人。
清河太夫人墓前立有《唐隴西李氏清河太夫人之碑》,她是房玄齡從祖房子曠的夫人李氏。
李氏生于北齊武平元年(570),其夫房子曠是房彥謙的從叔,官至隋常州別駕,早故。李氏的兒子房仁裕(591—666)是隋末唐初的大將軍,封清河郡公,贈幽州都督、兵部尚書,謚號“忠”,陪葬昭陵。母以子貴,李氏因子之功,于貞觀九年(635)被封清河太夫人之號,永徽二年(651)病故于長安。高宗李治聞之,詔曰:“前大將軍房仁裕母亡,喪事所須,并宜官給。”次年二月十五日,房仁裕撫母靈柩歸葬故鄉,高宗又降敕書曰:“前左領軍府大將軍房仁裕,既還鄉葬母……迎道人力傳乘等,務使周濟。”這些詔書內容,都被寫入碑文,碑文中的“舊域”、“還鄉”、“至鄉”、“歸葬”等詞,都說明趙山一帶就是房仁裕的故鄉。下葬之日,“舊宗親豪族道俗,不遠千里而至者數千余人”。這是繼房彥謙葬禮21年之后,房氏宗族在故鄉的第二次備極哀榮的隆重葬禮。而從碑文“貞觀年中,碑已先樹”句看,李氏葬前,其夫房子曠早在貞觀年間已埋葬于此,所以李氏是“歸葬”,與夫合葬。
●有力證明 墓葬所在證明房玄齡故鄉是濟南
高繼習先生在文章中認為,房彥謙去世16年,房玄齡仍將其靈柩輾轉千里歸葬家鄉;而清河太夫人歿后,房仁裕更是不遠數千里從長安將母親靈柩送返故鄉,與父親合塋,且把自己早夭的兒子,也就是母親最心愛的孫子房先貞陪葬在身旁,其“落葉歸根”的思想十分明顯,而且房彥謙碑有“安厝于本鄉齊州亭山縣趙山之陽”句,說明南北朝及隋唐時期的趙山附近,確是清河房氏一族遷居青齊后的聚居地。“自十六國南燕時,房氏先祖房諶從清河流寓濟南后,在此處已居住200年,繁衍數代,早已將濟南作為他們的故鄉”。
而房玄齡本人,18歲時就被齊州舉為進士,此后長期在隋唐中央政府任職,直到貞觀五年,送父母靈柩歸葬故鄉趙山。
家族居住地一般都離家族墓地不遠,對于房氏家族具體的居住地,高繼習先生也在文章中大膽推測,“除歷城古城外,可能的地點還有兩處,皆在趙山附近,一處是趙山西側數里的邢村,另一處是緊靠趙山北側的頓邱一帶。”高繼習在文章中寫道:“邢村位于房彥謙墓西側3.5公里,至今房氏仍為該村最大姓氏,其宗譜自稱是清康熙年間自臨沂‘回遷’至此,可見其更遠的祖上曾居此地。這是一座很古老的村落,村中有靈鷲寺,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相傳始建于唐代。……邢村北側1公里為唐冶村,該村也多有房姓村民……唐冶一帶相傳曾為李世民征高麗時冶煉兵器的地點之一,故而得此村名。這種說法并非空穴來風,因為這一帶歷來就是濟南地區鐵官的重要采礦區……而邢村之得名,又或許與房玄齡曾被賜爵邢國公有關?”另一處可能的地方是孫村西端的西頓邱一帶,“該村東南方向與東頓邱、南頓邱村接壤,三個村子皆緊靠趙山之陰,而趙山之陽即為房彥謙墓,僅有一座小山相隔。其與邢村、唐冶村也僅有西部的圍子山相隔。據考,這里曾是劉宋頓邱郡郡治、北魏頓丘縣縣治。……這緊鄰的三個頓邱村,其地下應該埋藏著一座南北朝時期的頓邱城遺址。……如此,與房彥謙墓、清河太夫人墓相隔最近的城址,在北魏時期無疑就是這座頓邱城。理論上來說,房氏畢竟是富庶的世族,在亂世中,其居住地應該是具有嚴密防守的城市。因此當時房氏家族若要在趙山附近居住,頓邱城會是其最佳選擇。”
原標題:彩石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公示 預留用地保護文物古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