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山東網
2017-03-07 23:33:03
楊紅衛提供的扎制龍頭骨架的照片
中國山東網濰坊3月7日訊 (記者 宋超) 她是濰坊“風箏王”楊同科的孫女,扎制的風箏選料考究、構思獨特;她幾十年一直堅持傳統手工繪制,風箏作品遠銷海外幾十個國家。今日上午,記者在濰坊市慶“三八”行動大會上,采訪到了剛剛被評為“濰坊巾幗大師”的楊紅衛。
從小喜愛風箏 成立自己的風箏工作室
今年51歲的楊紅衛是地道的寒亭楊家埠人,生活在一個風箏世家,她的爺爺楊同科做了一輩子的風箏,被稱為風箏王。楊紅衛說,“受家庭環境影響,我很小的時候就特別喜歡風箏。有時問爺爺要風箏,他總是不太舍得把太好的風箏給我玩”。哪個時候開始,幼小的楊紅衛就暗下決心,長大后一定要自己做出好的風箏。
1982年,她開始跟隨爺爺系統的學習風箏的扎制,繼承了爺爺的一部分扎制技巧和特點。1986年,20歲的楊紅衛進入了當地的風箏廠,開始每天做風箏。“當時廠里的領導覺得我在這方面有點天賦,就把握調到了設計室,那時候自己想做一個什么樣的風箏就有了更多的主動權。”楊紅衛說,在風箏廠工作的期間,曾到全國各地參加過各類風箏文化交流活動,這也打開了她做風箏的思路。
1992年5月,楊紅衛成立了自己的風箏作坊,潛心研究風箏技藝。多年來,她堅持采用傳統手工技藝制作風箏,由于做工考究、精致,楊紅衛的風箏在國內外都極受歡迎。
楊紅衛提供的工作室照片
以質量為生命 每只風箏要親自試飛
通過多年的磨練和探索,楊紅衛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繪畫方面,線條流暢,色彩艷麗,對比性強;在扎制方面,做工細膩,竹條均勻,骨架周正,左右對應,上下對稱,能夠實現“一級風起飛,五級風不折”。為了減輕風箏的重量,她的選料也十分考究,全部采用正宗絲絹手工繪制而成。
“我就是一位民間藝人,一個普通老百姓,凡事都講究個真,做人就講究個誠,風箏制作的道理也是一樣的。”楊紅衛認為,作為手藝人,最重要的是對作品品質的執著。她告訴記者,她所制作的每一只風箏都要親自試飛,試飛不過關的作品絕不向外出售。“風箏如果飛不起來,那就不能算是風箏,即使它是工藝品。”
“求質量不求數量,堅持美觀和起飛效果并重”是楊紅衛多年來的原則,正是這種對手藝的堅持和倔強,為濰坊風箏也為她自己贏得了極高的榮譽。1992年,她扎制的”百子呈龍”風箏在香港”世界同樂日”風箏比賽中獲得最佳設計和最長形風箏放飛兩項大獎。1997年,在德國漢堡“遨游山東藝術節”上,她的現場表演和展廳中懸掛的巨型風箏,讓各國游客驚嘆不已。2007年,獲濰坊市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榮譽稱號;同年,在山東省旅游文化博覽會中被授予手工藝制作大師稱號。2008年,獲濰坊市杰出文化工作者稱號;同年,在儒風泰山﹒首屆山東國際大眾藝術節\齊魯民間手工藝精品博覽會上,百子呈龍風箏獲銀獎。
作品蜚聲海外 要做傳統風箏的守望者
作為一個手藝人,楊紅衛除了堅守著制作過程的品質和情懷,也將傳統的風箏文化傳播到了世界各地。1992年以來,楊紅衛曾一赴巴林、兩訪德國、連續三年應美國芝加哥孔子學院邀請,對50多所學校學生表演風箏扎制和繪畫講解,傳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技藝。她的風箏作品如今也遠銷美國、德國、英國、希臘等幾十多個國家。
2011年11月楊紅衛赴美國芝加哥教學生制作風箏
在國外的文化交流中,讓楊衛紅印象最深刻的是,1997年參加德國漢堡“遨游山東藝術節”時遇到的一位老太太。“她一連六天每天都要來我們展臺前買兩只不同類型的風箏,把各種類型的風箏都要買一遍。老太太說,她曾經來過中國,最喜歡的就是中國的風箏,而這次終于買到了最正宗的。”楊紅衛說,這次的交流,對她的觸動很大,讓她更深刻的覺得像風箏這樣的傳統工藝是國外沒有的,也是我們自己引以為豪的物質文明,這就更需要我們把這種文化傳承下去。
“我想在有生之年,多創作一些作品。好的東西就應該留給歷史,留給后人,進行更多的文化交流,作為濰坊風箏的女兒,要做一個傳統風箏的守望者。”楊紅衛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