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3-17 18:53:03
文|張永紅
雖然不是土生土長的濟南人,但在這座城市生活了近三十年,也算是半個“老濟南”了。
1987年夏天,我第一次走出濟南站那標志性的哥特式建筑,踏上濟南的土地,看到法桐濃蔭下的站前街,感覺這是一座安靜而有底蘊的城市。
三十年間,親眼見證了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也見證了一條條老街巷、老胡同的消失。
濟南的老街巷雖然大都不太寬,也不太長,但似乎每一條街巷都有一段歷史、一段故事。
剛上班的時候,住在市中區普利街附近。
[昔日普利街]
這條不長的街道,當年曾是連接東邊老城區和西邊商埠區的交通要道。
除了東首的草包包子鋪外,西段路南還有一家叫“四喜居”的飯店,店里的四喜丸子和把子肉頗有名氣,西鄰是老字號的普華鞋店。
普利街南北兩側各與幾條小街巷相連。
最西頭沿河向北的叫上元街,再往東的一條叫靖安巷,向北接竹竿巷一直通到英賢橋。
路南有幾條小巷通向共青團路,如郝家巷、西券門巷、鳳凰街等,胡同兩邊是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民居門樓,平日大門緊閉,頗有點鬧中取靜的味道。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沿河拓建順河東街,路北建起居民小區,上元街、靖安巷先后消失。
2011年,“濟南第一高”綠地中心開建,路南的幾條小巷先后被拆。
當時共青團路電報大樓以南片區還沒開發,大片區域內全是擠擠挨挨的平房院落。
記得其中有兩條長長的街道橫穿南北,一條叫土街,一條叫斜街。
土街南通上新街,北接城頂街。
斜街呈西南東北走向,南起西青龍街,向北一直通到剪子巷。
回民小區建成后,土街、斜街,連同趵突泉附近的大板橋街,長春觀附近因五條道路交匯而得名的五路獅子口等街巷都已難覓蹤影。
泉城廣場開建前,經常帶孩子到后營坊街中段的護城河邊游玩。
橫貫東西的后營坊街從南門大街美術工廠旁一直通到趵突泉東門口。
1999年廣場建成后,這條歷史悠久、相傳為曹操屯兵營房所在地的老街永遠消失在平整光滑的大理石石板之下了。
幾年后搬到泉城路以北的明湖小區。
小區開建前,曾多次到這個曾是古歷城縣署所在地的老城區探訪。
當時,縣西巷尚未拓寬改造,街北首附近,尚有鐘樓寺街、萬壽宮街、岱宗街、興隆店街、東西菜園街、縣學街、東西倉巷、指揮巷等。
如今,除后宰門街、東華街等以外,其他老街巷大都了無痕跡。
有的雖走向尚存,但并無標牌,也不再作為門牌號碼標志,已化身為小區內道路,很少有人知道它們曾經的滄桑。
周末休息時,經常到一路之隔的大明湖東南岸一帶閑逛。
當時大明湖新區尚未開建,這片面積不大的區域卻保留著數條安靜幽深的老街巷。
記得在現在“眾泉匯流”牌坊位置直通南北的街道叫南北歷山街。
它南連按察司街,北通歷黃路,路西是大明湖,路東是東湖,相傳因在此街上能向南望到千佛山(歷山)而得名。
街中段路西有一座歷史悠久的百年老校——閣子后街小學,放學時間很是熱鬧。
從旁邊的小巷進去,感覺曲徑通幽,別有洞天。
西面的秋柳園街因清代詩人王士楨在此寫作秋柳詩篇、后人在此成立過“秋柳園詩社”而得名。
鐮把胡同的來歷則因走向彎曲像鐮刀把,賀勝戲場街因街上曾建有祭祀火神時演戲的“火神戲場”,后取其諧音而得名。
[已消失的秋柳園街]
東玉斌府街因曾有陳姓儀賓(明室宗親之女婿)在此居住,后取其諧音而來。
閣子后街、匯泉寺街青石板鋪地,一直通到大明湖的圍墻下面。
更有一些平房臨湖而建,可以憑窗觀湖,讓人好生羨慕。
如今,這些小巷連同東邊的高祥后街等都已湮沒在超然樓周圍新開挖的湖面和草坪之下了。
那時,騎車送孩子上學總要經過泉城路南側的解放閣片區。
老城區東南隅這片區域,有著厚重的歷史。
從歷山頂街往南,右拐沿長長的寬厚所街西行,就到了舜井街。
在這片并不算大的地方,還有小王府街、武庫街、洪字廒街、藩安巷等彎曲狹窄的小巷。
聽聽這些街名,哪一個沒有一段悠久的故事呢。
歷山頂街因街南首有“三山不見”的歷山而得名,寬厚所街相傳來自于因路南曾設有慈善機構“寬厚所”。
因當時東南城樓地勢險要,居高臨下,這一帶常建有糧庫和軍械庫。
武庫街因街上曾有存放過火炮、彈藥的武器庫而得名,洪字廒街則來自于以“宇宙洪荒”中的“洪”字編號的糧倉。
小王府街因曾是明德王之孫寧海王和寧陽王王府所在地而聞名。
2008年拆遷之后,這些老街巷永遠沉寂在世茂廣場的繁華之中了。
楊柳輕舞,春暖花開。
當漫步在大明湖畔,徜徉在泉城廣場,流連于世茂廣場時,也許正有一條老街巷在你的腳下悄然延伸,默默訴說著久遠的歷史往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