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17-04-30 09:27:04
林建強為平陰生物發電廠提供技術支持 記者郭堯 攝
干凈的襯衣、稍白的臉上架著一副黑框眼鏡,一臉謙遜的微笑。在平陰縣城東部的產業新城,廠房工地正在施工,林建強這副略帶書生氣的形象,在周邊環境及粗獷的漢子中,顯得有些“違和”。別人總叫他林主任,但私底下,他還是喜歡人們叫他林教授。
去年4月,作為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的林建強,與其他11名教授同事一起,被選派到濟南各園區及環保科研單位掛科技副職一年,如今已屆期滿。這一年來,作為“科技官”,他們給園區帶來哪些變化?園區又給這些象牙塔中的學者們帶來哪些改變?
明確的初心
學者想接地氣實驗室里“好東西”要落地
山東大學有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被稱為“國家的寶貝”,一個是晶體材料實驗室,另一個是微生物實驗室,林建強就是微生物實驗室的教授:“我們的很多實驗和科研成果,都走在世界前列,只是技術轉化落地方面,有所欠缺,很多東西研究出來,放在瓶子里,在國際上發篇文章,作用就結束了,沒有轉化成經濟效益。”
因此,林建強這次掛職到平陰工業園區管委會,想法很單純,就是要讓實驗室里的“好東西”落地。
有這一想法的還有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曹成波,他在“生物醫用材料研發與組織器官修復替代”領域,是絕對的“大咖”。他這次到商河經濟開發區掛職是“有備而來”,要促進“高端醫藥耗材,比如功能性敷料、軟組織補片等,實現落地產業化”。“商河是農業大縣,發展相對落后,但有后發優勢,比如土地、人力等成本,相對較低。”曹成波說,要想趕上去,單純靠發展化工、紡織等傳統產業是不行的,還得“變向換道”,發展新興產業。
作為這批掛職教授中年齡最小的,山東大學環境研究院的薛麗坤想法則很簡單:要補上缺少基層經驗這一課。“我2002年來山東大學讀本科,之后讀研究生、博士,后來又到香港讀書,做博士后,一直欠缺基層經驗。”薛麗坤說,這次掛職濟南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濟南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站(院)長,與其說是指導別人工作,還不如說是相互學習,看看基層真正需要什么,自己做的學問,在實際中有沒有用。
新鮮的發現
想法很完美現實往往帶來意外
林建強來到平陰后,同事高先生告訴他,目前園區主要任務是招商引資、項目建設,至于科技項目落地,非一日之功,還得從長計議。于是,他便轉變觀念,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跑到平陰縣各工業企業里,做技術環保等方面的扶持。詫異的還有曹成波,商河縣作為濟南市GDP排名最后的縣,財政實力實在有限,對項目的財力支持力度,更是有限。
山東大學工會副主席、副教授丁培衛剛到明水經濟開發區掛職,第一件事便是到企業調研。到企業看見的一幕幕,讓丁培衛傻了眼。很多工人需要對照著圖紙,一步步地操作設備,實用型人才技術很不熟練,這是第一印象;第二印象是,研發型人才欠缺,很多高層次人員,不愿意到章丘企業工作。
土建與水利學院城市地下空間工程系主任徐幫樹,到臨港經濟開發區掛職后,發現了一件在他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盡管目前已經是信息社會,但是開發區的很多材料,還停留在紙面上,要查詢,一頁一頁地翻,非常麻煩,還不一定有。”
“為什么不能搞一個‘數字臨港’,把開發區所有的地下管網、地面道路、河流、建筑物等,都輸入一個系統,實現二三維一體化管理?”徐幫樹說,這樣一來,也可以為開發區決策提供信息化支撐平臺。
并不是所有的教授到園區掛職遇到的都是反差帶來的心理落差,還有很多隨驚訝而至的驚喜。“要想治理大氣污染,首先得搞明白成因是什么,哪個最重要,哪個次要一些。”薛麗坤說,這叫顆粒物的源分析,掛職之后才知道,濟南是國內較早開展這項工作的城市之一,十多年前就開始了。還有一件事讓他感到意料之外:濟南早已開展臭氧污染的監測和研究。
奮力的嘗試
開發區“易主”“數字臨港”卻留了下來
從某種意義上說,遇到反差并不是壞事,只有發現問題,才能激發出這些山大教授們的聰明才智,進而解決問題。丁培衛跟技校聯系,搞了多次招聘會,緩解明水開發區實用型人才短缺問題;針對科技型人才欠缺,他想到的辦法是建設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然后再在企業設分站,同時每年拿出30萬元用于科研支持。
薛麗坤掛職到崗后,與同事一起做了20102016年臭氧變化趨勢和成因的分析報告,同時嘗試更新了數據分析方法,來區分導致臭氧污染因素的重要程度。“我們自己設計了一個模型,包含空氣中1萬多個大氣化學反應,使得出來的數據更準確一些。”薛麗坤說。
“徐幫樹也是說干就干,結合自己的專業優勢,叫來了自己的研究生,就擼起袖子干開了。”臨港開發區副主任孫建廣說,徐幫樹把想法付諸實施,一手建立了“數字臨港”系統。
后來,臨港開發區管理出現調整,被從歷城區劃歸高新區代管,成為臨空經濟區的一部分,“數字臨港”系統在臨港街道辦得到了落地。據街道辦相關負責人陳先生介紹,這種管理方式實現最小網格化,很瑣碎的東西都可以一目了然,省工省力。目前,這套系統正在申請在高新區立項,如果成功,會全區推廣。
山東大學的教授到濟南園區及環保科研單位掛職,獲益的可不僅僅是“園區們”。林建強就表示,高校也希望與企業合作,因為它研究出科研成果后,基本沒有中試(產品投產前中間階段的試驗)設備,很多成果沒法轉化;合作之后,就可以把實驗室瓶子里的好東西,拿到企業進行中試,成功后進行大規模生產。如此一來,高校做科研項目的資金,就不會再是單純的國家撥款,企業也可以參與,促進產學研結合。
未來的打算
首批效果不錯將再搞第二批集中掛職
“我們正在匯總掛職教授們的總結材料,最終會形成文件匯報。初步來看,掛職效果不錯,對促進濟南縣域經濟發展,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有很好的作用。初步決定再搞第二批山東大學教授集中掛職行動。”濟南市委組織部相關人士說。
據介紹,2015年,山東省政府曾與包括山東大學在內的省內外高校合作,啟動實施了第一批科技副職掛職工作,山大有20人參與。在這種背景下,濟南市主要領導到山東大學走訪時提出,過去山大為濟南建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當前濟南改革發展的任務艱巨而繁重,面對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一步濟南必須始終堅持創新驅動戰略,為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動力。
于是,一個組織山大教授到濟南基層園區掛職的計劃便被提出,并在2016年4月付諸實施。鑒于濟南有10個工業園區,就遴選了10名教授;后來考慮到濟南治理大氣污染的任務繁重,就又增加了2名環境治理領域的專家一同下去掛職,以促進產學研盡快融合發展。
在濟南市委組織部上述人士看來,通過掛職教授這個橋梁和紐帶,可以實現區縣、園區與整個山東大學的無縫對接;區縣需求是多樣化的,山東大學也是綜合性大學,總能碰撞出一些合作的火花,更好地促進產學研結合,實現科研成果就地轉化,也有助于濟南打造科創中心以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原標題:山大教授濟南園區掛職記 想法很完美現實往往帶來意外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