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6-25 15:17:06
文|姜茂森
誰發現了中國猿人第一塊頭蓋骨?是他,楊鐘健教授。
楊鐘健(1897年~1979年),陜西人,是中國古生物學奠基人、恐龍研究之父。1928年,楊鐘健負責北京周口店的發掘工作,此間發現了中國猿人第一塊頭蓋骨,從此聲名遠播。
楊鐘健教授
作為國內發現恐龍化石的最早省份之一,山東恐龍資料十分豐富,例如山東萊陽、諸城至莒南這條長600多公里、寬約50公里的狹長地帶,是典型的中生代白堊紀晚期地層,被稱為“恐龍帶”。
上世紀前半期,楊鐘健曾多次來到青島。筆者從《楊鐘健回憶錄》一書發現了一些他在山東的考古線索:“1934年秋末,我與卞美年往山東,在泰安下車,用黃包車作代步工具,歷經萊蕪、新泰、蒙陰、費縣等地,對新泰之第三紀初期地層及蒙陰之恐龍化石地點,進行觀察與采集。后由曲阜搭車北上,過濟南時遇齊魯大學教地質的斯考德,他示以含于矽藻頁巖中的植物及魚化石,知山東必有含特殊地層之地點。后經多方打聽,始知在臨朐縣境。于是我做出了次年再來山東的計劃……”
1935年5月,楊鐘健只身一人再到山東,到臨朐采集了大量的植物、魚、蛙及哺乳類動物的化石,確定了中新統、上新統的年代。
1937年8月日軍進入北平,楊鐘健聽人傳來口信:“日本某學者將要請你及幾個教授在北京飯店吃飯。此決非好意,應早離北平。”楊鐘健與其他愛國學者選擇完全相同———潛行南下。
1937年11月7日,他與卞美年到天津,乘船到青島后,由青島赴汕頭抵香港。他在《楊鐘健回憶錄》中寫下這樣幾句話:“船在青島停留,我們上岸溜了一趟。此地為德人所建設起來的城市。由青島直駛汕頭。”
1950年春季,周明鎮博士指導山東大學地礦系學生在萊陽呂格莊金崗口村將軍頂與金崗口進行野外地質訓練時,意外發掘到骨骼與蛋化石。
1951年,楊鐘健與地質學者到萊陽和山東大學地質系合作,終于發掘出我國第一具最早、最完整的棘鼻恐龍化石骨架,他將其命名為“青島龍”(“青島龍”頭上有荊鼻,所以又稱為“青島棘鼻龍”)。“青島龍”身長約6.6米,身高近5米,活體重約7噸。它不善于奔跑,又缺乏自衛武器,只適合在淡水湖泊生存。
楊鐘健等人在萊陽發現“青島龍”,以青島為“據點”進行勘察和發掘工作,“青島龍”出土以后,先是在青島進行了展覽。這段時間,楊鐘健廢寢忘食,他除了乘車去萊陽,就呆在青島搞相關研究。
1958年,北京自然博物館考古人員“乘勝追擊”,在萊陽金剛口村西溝又發現一條完整的“青島龍”骨架,從此成為該館鎮館之寶。
但是,楊鐘健發掘與命名“青島龍”的地點并不在青島轄區內,那為什么他用“青島龍”命名,而不直接命名為“萊陽龍”呢?
這個問題困擾筆者很長一段時間,也可能是恐龍愛好者一個未解之謎。
董枝明教授
總算得到一條線索:楊鐘健的弟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董枝明教授,有可能了解“青島龍”命名的來由。筆者幾經周折,終于聯系到了董枝明。
董枝明,青島人,1938年出生。董枝明對筆者說:“1951年我13歲,正在青島一中念初一,楊鐘健教授在青島搞了一次恐龍展,我當時充滿好奇心,就去看了,從此迷上了恐龍。”
這次展覽,恐龍給董枝明留下深刻印象,1962年他從復旦大學生物學系畢業后,得知楊鐘健教授需要助手,就報了名,最后終于如愿。
對于楊鐘健為何以“青島龍”命名在萊陽發現的恐龍?
董枝明解釋說:1950年春季,山東大學周明鎮博士指導地礦系學生,在萊陽將軍頂與金崗口進行野外地質訓練。他們意外發掘到骨骼與蛋化石,引起楊鐘健高度重視,第二年,楊鐘健來到萊陽,挖掘工作正式展開,從王氏組地層中發掘出著名的“青島龍”。
當時楊教授發掘大本營就在青島,在三個多月的發掘過程中,楊教授經常奔波在青島與萊陽之間,他的一些研究工作則是放在青島做的,展覽也放在了青島,而且當時山東大學所在地也在青島,楊鐘健念周明鎮博士等人首發之功,諸多因素使楊鐘健將“萊陽龍”命名為“青島龍”。
楊鐘健在萊陽發現“青島龍”已成佳話,齊魯大地的確是中國恐龍發祥地之一。
資料顯示,萊陽—青島地區—諸城沿線,是巨大的中生代沉積盆地——著名的膠萊盆地,從這一區域發現的恐龍蛋和恐龍印記已證實這一說法。
2015年6月,作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件裝架完成的完整恐龍化石——“青島龍”,“飛臨”青島奧帆中心博物館,完成了它的返回“故鄉”之夢。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