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6-26 14:05:06
2017年6月28日至9月15日,《太陽的傳說——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文物菁華展》將在山東博物館一層3號展廳展出。6月26日上午,展覽正式進入文物布展階段,山東博物館特別邀請了20余家媒體走進布展現場,向觀眾揭秘此次展覽的布展細節,近距離感受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文物的震撼和神秘。據悉,此次展覽由山東博物館、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聯合主辦,將展出來自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山東博物館和沂南縣博物館四家文博單位的精品文物140余件。
雄踞西南的古蜀國是中國古代中原周邊地區頗具典型意義的“古國”之一,但史籍卻鮮見蜀史之詳載。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的重大考古發現在很大程度上廓清了歷史迷霧,充分證明古蜀文化是中國古代區系文化中具有顯著地域政治特征和鮮明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從三星堆到金沙,兩大遺址前后輝映,共同構成了先秦時期長江上游文明的燦爛圖景。
本次展覽薈集三星堆、金沙文物菁華,以青銅器(青銅制品)、玉石器為主,兼及金器、陶器等,包括人物與動物造像、眼睛形器、玉石禮器及金飾等種類,不僅彰顯出古蜀技術文化與審美文化的特色,也是古代蜀國宗教文化之縮影。太陽崇拜系古蜀宗教文化的中心,三星堆與金沙遺址所出反映此種崇拜的大量器物、紋飾是有力的實物例證。太陽信仰深植于古蜀文化觀念,對塑造其社會和文化心理產生了重大影響,此信仰一直延及東周,如“華陽國”、“開明王”等國家別名或族號也深深打上了這一信仰的烙印。三星堆與金沙遺址出土的這類器物,形式多樣且意匠不凡,與那些或奇譎恢詭或工致精麗的古蜀國其他神器、禮器共同營構了一個光華普照、神秘夢幻的信仰世界,譜寫下一首雄渾閎麗的華陽神曲。
文物介紹:
一、三星堆遺址
1、銅戴冠縱目面具
面具是世界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一種特殊的宗教文化產物,三星堆青銅面具同樣顯示出代表神靈的意味,用面具代表神靈或者借助面具與神靈對話交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習俗。最為夸張和出人意料的就是這件獨特的青銅戴冠縱目面具造型了。通高82.5、面具高31.5、寬77.4厘米。1986年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面具雙眼眼球呈柱狀外凸,向前伸出約10厘米,雙耳向兩側充分展開,額鑄高約70厘米的夔龍形額飾。該面具出土時,尚見眼、眉描黛色,口唇涂朱砂。其整體造型意象神秘詭譎,風格雄奇華美,在三星堆各類人物形象中頗顯特出。一般認為,面具的眼睛大致符合史書中有關蜀人始祖蠶叢“縱目”的記載。亦有認為“縱目”應是“豎眼”之意,即如中國古代神話人物二郎神額中的眼睛,其形象可能是祖先神造像。或聯系夔龍形額飾的造型,認為它與神話中“人首龍(蛇)身”、“直目正乘”的天神燭龍有關。
2、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
高45.8、頭縱徑17.8、橫徑15厘米。1986年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分平頂和圓頂兩型。人頭像造型與未貼金面罩的青銅人頭像造型大體相同。金面罩是用金塊錘拓成金皮,然后按照人頭像造型,上齊額,下包頤,左右兩側罩耳,耳垂穿孔,眼眉鏤空。面罩與人頭像的粘和方法,是用生漆調和石灰作為粘和劑,將金面罩貼于銅頭像上。整件人頭像金光熠熠,耀人眼目,尊嚴高貴,氣度非凡。青銅人頭像粘貼金面罩,說明當時的古蜀人已視金為尊。人頭像作為常設于神廟中的祭祀神像,在其面部貼金,其目的并非僅僅為了美觀,而與祭祀內容和對象有關,金面罩或許有娛樂以使祈神更靈驗的作用。在三星堆眾多的青銅人頭像中,戴金面罩的青銅人頭像僅有4件,可能代表了特殊的身份和地位。
3、銅人面具
寬37.8、高25.5、厚0.4厘米。1986年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面具呈“U”形,棱角分明,眼、眉、鼻、顴骨皆突出于面部,粗長眉作揚起狀。大青銅人面具共出土20余件,一次性出土如此多的銅人面具,在目前我國考古發現中尚屬首次。面具的兩側上下以及額部正中多有方形穿孔,系利用面具上的穿孔將其上下串掛在木柱上,推測是作為古蜀人的圖騰柱長期陳置,供人膜拜。三星堆銅人面具的功能用途主要是作為吁請神靈降臨、祭祀祈禱的對象。
4、銅眼形器
長57.3、寬23.4、厚0.3厘米。1986年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器形為完整的菱形,中央高四角低,四周為直邊,呈斜坡形,對邊基本平行,而中部則呈圓形凸起,周圍下凹。該器整體形態很像一只抽象化的大眼睛,眼眶被簡化成菱形,中央的凸圓表示瞳孔,兩側的三角表示眼瞼,其左右眼角處各起棱脊,布列于眼形器四角的小圓孔即是起安裝固定作用的。這種長逾半米的分眼形器三星堆共出土了29件,有的是完整菱形,有的則呈鈍角或直角,2件鈍三角形器、4件直角三角形器可分別拼合成一個菱形。三星堆大量眼形器的出土是古蜀人崇拜眼睛的實物例證。從巫教文化的角度理解,古蜀人崇拜眼睛的文化心理當與認為巫師的眼睛具有能見神鬼幽明的神器功能這一觀念有密切關系。同時,“眼睛”又是表征太陽的一種符號,根據古代文獻和考古資料,在古代世界的很多民族確有以眼睛圖像象征太陽的觀念與遺物,在崇拜眼睛的古蜀人的觀念里,可能也將“眼睛”與太陽相聯系,把眼睛作為太陽的象征頂禮膜拜。三星堆林林總總的眼形器物表達了古蜀人渴望了解未知事物及認識世界的美好愿望。但是,四體或兩體拼合的眼形器與完整菱形的眼形器是否具有象征意義或功能意義上的差別,還無從定論。
5、銅太陽形器
陽部直徑28、高5、直徑85厘米。1986年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器物構型為圓形,正中陽部凸起,其周圍五芒的布列形式呈放射狀,芒條與外圍暈圈相連接。陽部中心圓孔、暈圈上等距分布的五個圓孔均,是起安裝固定作用的。器物系采用二次鑄造法制成。先將暈圈和五道芒條鑄成后,再用嵌鑄法將太陽嵌鑄在芒條上,然后與暈圈銜接處兩面鉆孔,后用鉚鑄法在孔中灌注銅液將芒條鉚接牢固。這件器物在用途上曾有不同的看法,有說是車輪,也有說是盾牌上的飾物。且不說太陽輪的用途如何,單就將這么規則的圓形平均分成五等分就非常不容易了,可見古人對數學和幾何學已經有了相當的認識。不過大多數人認為這還是表現太陽形象的器物,上面的小孔用于起固定作用,可能掛在宗廟殿堂之上,作為太陽神的標志而受人們頂禮膜拜。“太陽崇拜”在三星堆古蜀國的宗教文化中頗為突出。可以推知,在商代的古蜀國已有專門祭日的儀式,并在古蜀國諸多祭祀儀式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金沙遺址
1、金人面形器
高10.1、寬8.8~4.3、厚0.01厘米。2007年成都金沙遺址出土。該器由砂金錘揲而成。器上大下小呈心形,以寬帶構成圖案。其上端不封閉,兩端對稱向下內卷,“心”內還有兩個相對上卷,兩者構成兩組對卷云紋。與此相似的圖案曾在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的玉璋、玉戈上也有發現。有學者將此類圖案稱作“蟬紋”,也有學者認為此器從整體造型看更似一抽象的人面或神面。在金沙遺址還出土了一件近“心”形銅板,銅板上有彩繪,圖形與金人面形器造型極其相似,更接近抽象的人面。由于這種圖案或單獨出現,或刻于通神、娛神的禮器上,并常居于顯要位置,說明它極可能是古蜀王國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符號,對于古蜀人應有著特殊的意義。
2、鳥首魚紋金帶
長21.1~21.6、均寬2.01~2.03、厚0.02厘米。2001年成都金沙遺址出土。大小相同、尺寸相等、紋飾相同,推測為組合在一起使用的器物。器呈下短上長的倒梯形。帶面平整。紋飾亦主要采用塹刻的技法,部分細部如魚身等處則輔之以刻劃工藝。正面紋飾由兩條首向外、尾相對的魚紋組成。魚嘴前有似鳥啄的長吻,吻前端上翹且略后勾,長喙下緣作波浪形曲線。魚為棱形眼,尖桃形腮,背、腹部均有鰭,背鰭一長一短,腹鰭一前一后,形態前尖后圓,身與尾之間以折線紋分隔,魚尾呈“丫”形向兩側展開,魚身無鱗甲,只刻劃幾道水波狀短線。兩條金帶的表面均對稱刻劃兩條以尾相對的怪魚,其形象與其他金器上的魚有所不同。有學者認為怪魚實際上是鳥的喙部和魚的組合,因此將之稱為“鳥首魚紋金帶”,并認為古史文獻中的“魚鳧”就有可能是一種鳥首魚身的動物,創造和使用這種圖案的古族可能包含兩個分別以鳥和魚為標志的氏族。另有學者認為這怪魚的形狀及體征比較接近于今長江中的一種珍稀瀕危動物—白鱘,白鱘最大者體長7米,重達1噸,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體表光滑無鱗,性情兇猛,因其吻部特別長,俗稱“象鼻魚”,因而又將之稱為“雙鱘金帶”,進而認為魚紋金帶在祭祀活動中有鎮壓水怪的作用,是一種祭祀法器。
3、銅人頭
高4.5厘米。2001年成都金沙遺址“梅苑”地點東北部出土。人頭像圓頂、長眉、橄欖形眼、直鼻、闊口、耳垂穿孔,頸部細長、中空。人頭頂部中間有一個長條形凹槽,兩側還各有一近橢圓形的孔洞,這說明也許頭頂上還另有裝飾之物。該件銅人頭像與三星堆祭祀坑中出土的青銅人頭像在造型、風格上是基本一致的,但大小差別則極為懸殊,三星堆的銅人頭像與真人頭像大小相當,而金沙的銅人頭像很小。同時銅人頭像中空,表明此器很可能是套在某個柱狀形的物體上。關于銅人頭像的身份,有人認為是巫師的形象,有人認為是國王的形象,有人認為是祖先亡靈的形象,不管是什么,銅人頭像是古蜀人的崇拜對象,這一點應該是肯定的。金沙遺址和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銅人頭像的相似性,清楚地表明了兩個遺址在宗教信仰上的共同性和在文化上的緊密傳承關系。
4、銅人形器
長10.3、寬4.5厘米。2001年成都金沙遺址出土。人形作伏臥狀。無頭,頸部有一直徑較大的圓孔。身體上部凸起,下部平齊。軀體細長,肩部較窄,腰部不收。雙臂直伸,平放身旁,手內側與身軀相連。雙腿粗壯,向兩側略彎曲。雙足外翻,踵部突起,足尖上翹。人形器的頸部與小腿處各對稱有兩小圓孔,似為鉚接固定或懸掛之用。此類器物在古蜀文化遺址中也是首次發現。
5、銅虎
長19.7厘米。2001年成都金沙遺址出土。銅虎巨頭、張口露齒、昂首怒目、雙耳豎立、長尾上翹,兩腳呈行進狀。該件器物為虎的側視造型,器體扁平。銅虎的正面有大量的凹槽,背面中部有兩個小環形鈕。從器身背面的環鈕看,此器系懸掛或固定于其它器物之上。1995年,在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的鴨子河中也出土了一件銅虎,與金沙銅虎造型的基本相同,只是體量略大,并且在器身凹槽上鑲嵌綠松石片作為裝飾。金沙遺址銅虎出土時也伴出了大量的綠松石片,因此推測它可能與三星堆銅虎一樣在器身凹槽上鑲嵌綠松石片作為裝飾,兩件造型與裝飾風格基本相同的銅虎是古蜀人自身文脈傳承的具體表現。
6、玉梯形刻槽型器
長30、寬19、厚0.6厘米。2001年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灰白色玉,器表有大量黃褐色沁斑。整器成上大下小的梯形,正面刻劃出五道上寬下窄的凹槽,槽間有脊;背面平整,以陰線刻劃出邊欄,兩側刻劃裝飾性短線。兩側邊向內卷曲形成卡槽,卡槽上有8個小孔,器身上有6個大孔。此器形制獨特,通體打磨拋光,制作工藝極其精湛。目前金沙遺址中已出土了兩件此類形制的器物,另一件僅刻槽形態不同,均為國內首次發現。經測試這一件器物每一刻槽的寬度和形態正好與一件玉劍的寬度與形態相吻合,初步推測是在器外封上皮囊一類的物質,作為劍鞘使用。玉質劍鞘應是高等貴族身份的象征,也是特殊祭祀儀式上的特殊禮器。
(齊魯壹點綜合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