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6-27 20:43:06
文|劉武
艾莉森·斯皮格爾是美國的一位美食專欄作者,經(jīng)常在《赫芬頓郵報》上發(fā)文,推薦讀者該去吃些什么。
其實,那家郵報是份小報,艾莉森推薦的美食一般也吊不起中國人的胃口,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發(fā)的一篇文章居然在微博點燃了中國人的熱情。
她的一篇專欄文章用了這么一個標題——《什么是中國的漢堡包以及你們?yōu)槭裁催€不去吃它》,文中毫不遲疑地斷言說:世界上第一個漢堡包肯定不出自你想象中的地方,它不是由美國發(fā)明的,更不起源于德國,世界上的第一個漢堡包其實來自中國,它的名字叫“roujiamo”。
知道這是什么嗎?
但凡懂點拼音的人都明白了吧?她說的就是肉夾饃,大概從秦朝開始就有的一種食品,估計大唐盛世時,絲綢之路上的很多人都吃過這種美食,說它會流傳到歐洲,也是順理成章的。
歐洲還有一種非常有名的食品“比薩”,據(jù)說也來源于中國,這個說法已經(jīng)有很多年了。話說那是元朝的時候,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中國旅行,他最喜歡吃北方流行的蔥油餡餅。后來他回到意大利,一直想再嘗嘗這種美食,卻不會烤制。有一天,他跟朋友們在家中聚會,其中有位來自那不勒斯的廚師,馬可·波羅就腦洞大開,給那位廚師繪聲繪色地描述了蔥油餡餅的樣子和味道,讓廚師按他講述的方法制作起來。那廚師興致勃勃地忙了半天,怎么也想不出辦法把餡料放進面餅中。這時候大家都等得眼冒金星、饑腸轆轆,馬可·波羅腦子一轉(zhuǎn),建議將餡料放在面餅上吃。大家吃了后,一個個都叫好。那位廚師回到那不勒斯后又依樣畫葫蘆做了幾次,還添上了那不勒斯的乳酪和香料,居然大受食客們的歡迎。
另外,還有人說“Pizza”這個名詞其實也來自中國,據(jù)說當時馬可·波羅的朋友問他這種食品叫什么,馬可·波羅只記得中國話叫“餅”,但他的發(fā)音有點糟糕,記得也不是太準確,就說這大概叫“餅”啥的,那些意大利人就聽成了“Pizza”,從此就這么流傳下來了。
其實,美食的這種源流很多已經(jīng)無據(jù)可考,流傳過程中變了模樣和味道也在情理之中。漢堡和比薩比肉夾饃、蔥油餡餅傳播更廣、影響更大,自然是更多融合了西方人的口味,而且在營銷方法上更具現(xiàn)代商業(yè)性,更有連鎖經(jīng)營的特點。
再說個最近這些年在國外有點火的中國食品,那就是天津的煎餅果子,不僅歐洲有賣,美國、澳洲也有。曾經(jīng)有一則“西雅圖遇上煎餅果子”的消息火遍微博,據(jù)了解,那是一位美國女孩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教了一年半英語的過程中,吃遍了中國各式“煎餅果子”,回到美國后便如法炮制,在西雅圖支起“中國煎餅果子攤”,賣起了被她稱為“Bing of Fire”的食品。當時微博被轉(zhuǎn)發(fā)上萬次,引來大批網(wǎng)友圍觀。
她的國際化煎餅果子其實就略略改了口味,適合美國人習慣,而且還能現(xiàn)場刷信用卡,一下就“高大上”起來。事實上,現(xiàn)在國外流行的這種煎餅果子除了擱火腿、奶酪外,也會擱香蕉、巧克力、蘑菇、果醬、奶油之類,再過許多年,它可能就演變?yōu)椤癇ing of Fire”了。
當然,在亞洲的不少國家,有更多的食品源自中國,比如我們熟悉的越南米粉、越南春卷、韓國炸醬面、日本拉面、菲律賓炒米粉等等,但因為它們與中國原有的食品比較接近,只是口味、材料與工藝有一些區(qū)別,所以大家也不覺得有太多新奇。相比之下,那些貌似“高大上”的西方食品,前身居然是中國的路邊小吃,就好像一個街頭不起眼的小妹,轉(zhuǎn)身到豪華大飯店做了領(lǐng)班,難免有點讓人咂舌。
作者簡介:
劉武,央視電影頻道導演,作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wǎng)友評論僅供網(wǎng)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wǎng)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