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水母網(wǎng)
2017-07-16 08:45:07
水母網(wǎng)7月16日訊(YMG記者 姜乾 通訊員 尉向楠 李夢)15年前,在萊陽市城廂街道吳格莊村民眼里出現(xiàn)了一對“傻夫妻”,他們承包了村里的一座荒山。這座荒山連名字都沒有,因為在村子最東面,村民習(xí)慣叫它“東耩”。“東耩”土壤貧瘠、石頭裸露,不僅連最耐旱的花生都難成活,而且開荒種植每年還要給村里交一筆承包費用,村民認(rèn)為只有“傻子”才會干。但15年后,10萬余棵樹木讓“東耩”變青山,附近村民也打破了遛彎不會到東邊的習(xí)慣。這對“傻夫妻”用勤勞的雙手和汗水,播種了一個綠色奇跡。
賣掉房子與山為家
炎炎夏日,走進(jìn)吳格莊村“東耩”,一條水泥路從山地延伸山頂,道路兩側(cè)梧桐樹、楊樹、水杉挺拔蔥綠,一根根滴灌水管錯綜復(fù)雜地蔓延各處,很多叫不上名字的鳥兒穿梭其中。這幅場景,讓人很難與“荒山”聯(lián)系到一起。
可知道底細(xì)的人仍然記得,2003年前,這座占地200多畝的荒山除了土和石頭就別無它物。“小時候,村里的老人們都說‘東耩、東耩,莊稼不長’,這座荒山種啥啥也活不了。”今年45歲的姜建平回憶說,在村里人看來,想要改變“窮地”,除非把山移了。“那時我剛30歲,年輕氣盛,就想讓家門口的這片‘東耩’變成‘聚寶盆’。”姜建平笑著說,當(dāng)時這個想法一出,全村人都說他傻,還有村民說風(fēng)涼話,“想改變一座連農(nóng)作物都養(yǎng)不活的荒山,你要用一輩子也不可能。”
好在姜建平得到妻子孫會平的支持,愿意和他開山造林。于是,他們在沒有一個親戚朋友理解的情況下,毅然扛著鋤頭、鐵锨上了山。
起步時,沒錢。夫妻倆一合計,把村里的房子賣了,在山上蓋了一間磚瓦房,吃住搬到了山上。住的問題解決了,最重要的就是樹了。在種樹的時候夫妻倆發(fā)現(xiàn),老人們口里的“窮山”并不是沒有道理的。“第一鏟子下去是碎石子,第二鏟子下去才有土,再一鏟子下去又成石頭了。”這讓夫妻倆苦笑,種植條件比想象中的還要差。但是夫妻倆并沒有向困難低頭,他們選擇種植價格低且耐旱的樹種,先養(yǎng)地。“邊種樹,邊修路。”就這樣,夫妻倆將所有精力都投入這座“荒山”。慢慢地,偶爾路過的村民發(fā)現(xiàn),山上有了綠色,荒山不“荒”了。
15年種樹10萬余棵
時間在夫妻倆挖坑鏟土中溜走,15年過去了,曾經(jīng)的年輕夫婦也步入中年,雖然青春不在,但在山上種的10萬余棵樹留住了他們的回憶。
夏天蚊蟲叮咬、冬天刺骨寒風(fēng)、蓋房修路、挖井灌溉……15年來,夫妻倆對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產(chǎn)生了感情。“每次走在自己修的山路上,撫摸著自己親手種的樹,之前的酸甜苦辣也都涌上心頭。”姜建平情不自禁地說。“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山上的樹多了,一些動物和鳥類也把這當(dāng)成了家。夫妻倆還把在山上打的井水,引到了山下。
青山綠水有了,怎樣帶來經(jīng)濟(jì)效益呢?夫妻倆先后辦起了農(nóng)家樂、采摘園,雖然帶來了效益,但夫妻倆感覺并沒有完全利用好整座山的資源。“因為這些年心思都在山上,忽視了孩子的成長,我們就想到把這里打造成一個一站式為孩子提供學(xué)習(xí)娛樂的地方。”夫妻倆說干就干,2013年底,他們成立了“新東部拓展訓(xùn)練基地”,一個給孩子們提供真人CS對戰(zhàn)、野外鍛煉、軍事教育的場所。“將來,我們還會開放更多場地,提供給孩子更多的戶外運動方式。”夫妻倆最近還有了一個新目標(biāo),就是要打造一個開放式園林山區(qū)景觀,免費對市民開放。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