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7-20 17:58:07
進入雨季,每一場突發強降雨,都讓整座城市繃緊了防汛弦。7月18日,距離2007年的“7·18”整整十年過去,面對風雨,濟南更加成熟理性有底氣。迎雨十年,見證了一座城市從青澀走向成熟。
地形先天不足,防汛壓力挺大
2017年7月18日上午8點多,濟南防汛部門發出了今年首次城市防汛藍色預警,很快濟南狂風大作、烏云密布,市區迎來了一陣大雨。
不少河道設置攔河壩攔蓄洪水。
和十年之前相比,濟南如今的防汛能力究竟有怎樣的變化,那些防汛“老大難”地段顯然最有發言權。天橋區制錦市是濟南自然地勢最低洼的地段之一,每逢大雨必積水,并且排水也比較困難。“‘7·18’大雨過后,積水兩天沒排下去,我有一個同事家也在這兒,她19日出嫁,我們從滿是淤泥的院子里,好不容易才把她接了出來。”天橋區制錦市街道辦事處主任姜輝祥回憶說。
這樣的經歷,許多濟南人都會產生共鳴。制錦市、五里溝、山水溝、工人新村、黃臺、歷山路鐵路涵洞、歷黃路鐵路涵洞……因為地勢南高北低,這種積水點曾經在濟南北部城區密集分布著。
此前,這些區域小雨小淹、大雨大淹,尤其是鐵路涵洞,一場中等程度的降雨過后,兩三天排不完水的情況曾經是家常便飯,讓生活在低洼地區的市民苦不堪言。
十年里,如何做到未雨綢繆,將防災救災“看不見的功課”做得更足,成為這座城市的持久課題。從那一刻起,防汛工作一直是濟南夏季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年之間,因防汛而生的市政工程項目不斷推進。地上地下統籌考慮,城市郊區一體化建設,讓曾經常年飽受積水之苦的市民樂開顏,大大提升了城市的防汛能力。
管道全面手術,頑疾重點改造
排水管網是“良心工程”,這幾年,濟南幾乎在每一條道路改造時,都會進行雨污水分流和更新雨污水管道。和平路改造前道路雨污混流,主要依靠管徑為250—500毫米的管道排水,遇到較大降雨時會出現馬路行洪,2013年啟動改造后,全線新建了5719米雨水管線和5974米污水管線,雨污管道管徑在500毫米和1.65米之間,大部分管道的管徑為1.4米,能夠滿足10年的使用容量,新管道建成后,雨水直接排放到馬家莊溝、羊頭峪西溝等泄洪溝。
城區道路管網基本實現雨污分流。
同時,包括制錦市在內的低洼地區,都逐一進行了重點改造,有的還經歷了多次施工提升。2013年,少年路泵站新修的“虹吸式”泵站建成,這也是我國首座轉子泵真空排污泵站。
這些設施效果如何,檢驗隨時都會來。今年7月18日,濟南又迎來了一場短時間強降雨,周邊的雨水再一次迅速向制錦市匯聚。就在幾天前,制錦市街道辦和少年路泵站管理單位對少年路泵站開啟的流程重新做了溝通。由于這次提前開啟了泵站,及時排水,降雨過后半小時左右,積水就被排走了,而在過去,這里至少要積水半天。
興修水利工程,實現中游分洪
哪兒積水修哪兒,畢竟治標不治本,做好城市防汛,還需考慮更長遠、更全面,拿出更多的大魄力、大手筆。2007年之后,濟南組織了專家論證城市防汛,專家提出了“上游滯蓄、中游分洪、下游疏泄”的總體思路。
新建歷陽湖可以調蓄洪水。
中游分洪是針對濟南先天不足開出的“藥方”,需要下大決心才能解決。濟南城區地勢落差大,城區內所有河流都是南北走向,除了城市分界河玉符河流向黃河外,城區主要的65條河流都流入小清河。而小清河本身落差小,沿線的泄洪能力有限,水位超過限值時,外排不及時還會出現倒灌。
顯然,新建一處水利設施,把一部分來自南部山區的洪水分流出市區,給城市防汛上一把“雙保險”,對這座有著數百萬人口的大城市來說太重要了。
興濟河與經十路交叉口往南100米處,是臘山分洪工程的起點興濟河樞紐閘。一旦洪水前來,南側閘門打開,洪水就“轉向”分流,流向玉符河,不再經過小清河,直接排入城外黃河。據測算,臘山分洪工程啟用后,能分流小清河市區流域36%降水量。
臘山分洪工程投入巨大,使用的機會卻不多。臘山分洪道從2012年7月正式投用,2012年和2013年汛期期間,臘山分洪閘都曾開啟泄洪;2014年和2015年降水較少,該閘只用于調蓄河水保持分洪道內的景觀用水;2016年8月時,臘山分洪工程再次啟動。“只有在南部山區洪水過大,影響到小清河泄洪,同時小清河水位達到21.5米時開啟。”
但是,這種看似“可有可無”的設施,到了關鍵時刻,就是救命之舉。未雨綢繆、能打硬仗,這也正是“7·18”教會我們的。
建設海綿城市,注重生態友好
除此之外,轉變發展思路、做好生態保護,也是防汛的重中之重。濟南2015年入選國家首批海綿城市試點市,將大明湖興隆片區規劃為試點片區,玉符河濟西濕地片區規劃為推廣片區,計劃投資75.94億元,通過對河道、山體、建筑小區、道路及綠地等進行低影響開發建設的改造,海綿區域的道路、山體、建筑小區、河道等都先滲、滯、蓄、凈、用之后再外排,增加了城市上游的蓄水能力,減輕中下游的排水壓力。
經常進行防汛演練。
今年是濟南海綿城市建設的驗收年,試點片區的海綿城市改造項目都將完成并實際發揮作用。不僅如此,濟南市出臺《關于貫徹魯政辦發〔2016〕5號文件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全面啟動市域范圍海綿城市建設,今后,濟南全市新建、在建、舊城改造都要融入海綿理念,整個城市都將成為海綿體。到2030年年底前,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目標。
應對機制及時,警惕意識提高
今年7月18日早8點3分,濟南防汛部門在微信工作群里發出一條信息:“各位,城區已啟動暴雨藍色預警,要求各區、成員單位快速反應,落實措施,加強應對,加強調度!”這是濟南今年首個暴雨預警。
十幾分鐘后,市民王瀟手機上收到了一條推送,通知了她這一消息。本來她正打算送孩子上幼兒園,看到這個消息后,她給孩子班級群里發了個短信,請了假。“現在,一遇到暴雨天,我基本都不讓孩子去上幼兒園,自己也盡量減少外出。”
十年前的7月18日,王瀟還是個大三學生,暑假留在學校上雙學位的課。下課從教室出來,雨水已經過了小腿。“那時候我在山大中心校區上課,宿舍在洪家樓校區,也沒什么防范意識,等到雨小一些了,就開始蹚水往宿舍走。現在我寧愿在教室睡一晚上,也不敢這么冒險了。”
經過那場大雨,市民的暴雨防范意識驟增。去年7月18日,由于預報第二天下班時間有大雨,濟南市政府下發通知,19日下午3點下班。19日晚高峰期間,濟南路上車輛稀少,人們大多守在家中。
應對更加科學,不再被動救災
市民可以躲在家里,但與防汛相關的各部門工作人員都在緊張忙碌著。
交警冒雨執勤。
“7·18”之后,濟南市專門成立了城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僅成員單位就有46個。十年前,濟南的防汛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很差,幾乎是擺設。之后,濟南在2007年、2008年、2010年、2012年和2016年五次修改防汛應急預案。這種高頻的修訂,也是為了讓應急預案保持科學性、實用性。
十年之前,防汛值班就靠一部電話,而現在要求的是雙人值班、領導帶班,“像18日這種發布暴雨預警的天氣,我們更是得全員到崗。”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技術手段上,十年期間更是增加了調度系統、視頻系統、無線指揮系統、水文監測系統、異地視頻等等。
有了這些,在指揮中心就可以看到鐵路橋下、低洼路段有沒有積水,南部城區道路上有沒有行洪現象,河道排洪水位高不高。發現問題之后,還可以隨時調度相關部門進行處理。
濟南的汛期近年來也延長了不少。“國家規定6月1日到9月30日是汛期,但濟南有時在4月份就會有較大的降雨。”濟南會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汛期何時開始、何時結束,“最晚的一年,汛期延長到11月份才結束。”
在濟南市氣象臺,汛期以來,3名預報員同時值班,一個正班一個副班,還有一人專門盯雷達。“我們現在有很多自動氣象站,每隔10分鐘可以看到一次結果,如果我們發現上游來了暴雨,并且一直沒有減弱,會及時發布預報,并且通過APP、短信、微信等及時發布給市民。”預報員胡鵬說。
正是因為有那些不分晝夜堅守崗位的工作人員,700萬人民才能在一個個雨夜里安然入夢。
心態更加成熟,學會從容等雨
雖然大雨直到深夜才來,看似被“忽悠”了一把的市民卻沒有什么抱怨。“經過了‘7·18’,都覺得謹慎點兒更好。”王瀟說。
整治后的小清河。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十年間,濟南的防汛措施“撲空”了不少,但這些措施卻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贏得了廣大市民的支持和信賴。面對極端天氣,防汛工作寧可“撲空”,也必須留足“提前量”,做好充分準備,隨時能戰、戰則能勝。城市防汛、城市治理少不得“等雨來”時的精氣神,這已經成為全市上下的共識。
如果說十年前的那場強降雨對濟南人完成了一次洗禮,那么今天,在新一輪強降雨面前,濟南人更加成熟、理性、有底氣。回首這座海右古城的滄桑歷史,風雨之間,似乎從來不缺乏磨難。
回首向來蕭瑟處。正是改變之中砥礪前行,練就一座城市迎難而上、百折不撓、萬眾一心、自強不息的城市精神,轉化成戰勝災害的強大力量,最終實現跨越災難,戮力前行。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