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水母網
2017-09-02 13:05:09
長達4個月的“史上最長休漁期”告一段落,煙臺4266條漁船解禁出海“千帆競逐”,開海首日漁港、碼頭、漁市人頭攢動的盛況,以及出海漁船經濟魚類產量、品質的顯著提升,無疑令漁民和嘗鮮市民眼前一亮。但開海同時,漁民同樣面臨著無法回避的新問題:長達4個月的休漁期會否挫傷漁民出海積極性?燃油補貼逐年下調、壓減海洋捕撈業產能、尤其是老舊漁船持續壓減的當下,未來漁民增收如何保障?轉型又面臨著哪些出路?
看執行:漁民自發提前休漁已成“新常態”
“今年休漁期提前,對于大海而言是難得的‘休養生息’。這幾年的捕撈量逐年下降,這幾年都在六七萬噸徘徊,跟最好的年份根本沒法比,那時候能有10多萬噸。現在除了鲅魚,其他經濟魚類幾乎沒有像樣的漁汛了。”提起近年來每況愈下的漁情,初旺漁業養殖捕撈處經理趙經民表示:“每年5月是鲅魚洄游到渤海灣產卵的季節,雖然鲅魚的個頭、肉質都最為肥美,但如果海上繼續拉網,不少帶籽鲅魚都會被‘一網打盡’,秋季開海后,新鮮的小鲅魚數量將大為減少。”
“雖然伏季休漁實行了好幾年,但由于近海污染、作業強度和外地船只來煙濫捕濫撈,漁獲量整體而言一年不如一年。”趙經民告訴記者,由于受休漁期提前的影響,初旺漁港不少漁民自去年12月中旬返港歇船后,都一直沒有出海,“不少漁民算了一筆賬,春季出海最多干一個多月,平均掙十幾萬元,刨去油錢和人工,所剩寥寥無幾。很多靠港的漁船,直到現在一直沒挪窩。今年5月1日一早,超過95%的漁船已經陸續歸港,多數漁民今年都把增收的希望,放在了秋季。”
“海太廋了,沒人愿意打魚,不少人選擇外出打工,有的漁民打工都成了主業,就等魚多的時候回來出幾趟海。”初旺漁港船主初名禹告訴記者。“近年來秋季‘開海’后,漁獲中經濟魚類占比不斷下降,以鲅魚為代表的經濟魚類價格則不斷攀升。雖然捕撈量逐年遞減,但由于經濟魚種價格持續上升,漁民的總收入甚至還有小幅上漲。開海第一天的收成也印證了這一點。短期來看,秋季作業在一年中出海次數和收成中的占比將越來越高。從長遠來看,伴隨著燃油補貼逐漸降低,漁民靠海吃海肯定越來越難,如果海持續‘瘦’下去,未來漁民整體收入肯定要出現滑坡。”
看收成:鲅魚豐收,珍稀魚種重現餐桌
去年9月1日開海時,記者走訪市區東口、西口兩大靠港漁市發現,漁民“第一網”收成普遍不高,上岸海鮮中經濟魚類占比較低,尤其是鲅魚,不但個頭偏小,叫賣的攤位更是寥寥無幾,價格也比2015年同期上漲不少。而時隔多年重現漁市的中華對蝦價格驚人,均價普遍在200元/公斤,甚至出現論個叫賣的情形。爬蝦、巴蛸、紅蝦、小鮐魚、辮子魚、小螃蟹等成為“主力軍”。
而今年,多一個月的“休養生息”,令開海首日的煙臺漁市分外熱鬧:作為煙臺市民海鮮籃子的“晴雨表”,鲅魚無論從產量、個頭、漁獲占比都比去年出現顯著提升,而與去年基本持平的批發價、比去年略低的市場價,以及后續可觀的漁汛都更令漁民和市民期待。同時,爬蝦、螃蟹、偏口魚開海前價格持續走高的海鮮,開海首日價格亦呈現不同程度的回落。而闊別餐桌多年的本地刀魚重現市場,以及歷經增殖放流后中華對蝦連續第二年在市場上搶風頭,煙臺海洋物種的多樣性,無疑因延長休漁期而得到了恢復。
看保障:多種措施確保夏季“海鮮籃子”
伏季休漁期拉長到四個月,市民的海鮮籃子能否在整個夏天得到保障?記者了解到,冷庫儲藏海鮮和養殖海鮮將補充休漁期內的海鮮供應。目前,全市各類海洋牧場總面積近70萬畝,新增人工魚礁項目3個,總數達到44個,累計投入資金7.9億元,成礁面積達到4.4萬畝,初步形成萊州灣東部、長島廟島群島、芝罘崆峒島、牟平養馬島等近海4大人工魚礁區。同時,我市有300萬平方米陸基工廠化養殖車間、20000多個小型海水網箱、11160個大型深水抗風浪網箱及32萬畝灘涂貝類養殖,不間斷向市場供應海水魚蝦、螃蟹和貝類等鮮活海產品,保證市場供應充足。
此外,我市多年來持續的增殖放流,也取得顯著成果:去年我市放流對蝦、梭子蟹、海蜇、魁蚶等苗種14.5億單位,預計可為漁民增收3億元,秋季開海時,不少漁民的漁獲中均有個頭碩大的中華對蝦,而近年來,我市近海已經很難捕撈到野生的中華對蝦,養殖量也呈現逐年下降態勢。漁市上出現的中華對蝦是近年來增殖放流的蝦苗不斷繁育而來,數量明顯較往年有所提升。今年5月30日,煙臺開發區農海局在八角漁港放流牙鲆、大瀧六線魚等魚苗20萬尾;7月在萊山黃海娛樂城放流黑鯛、黒鮶魚,牙鲆、黃蓋鰈等魚苗共計10萬尾。既豐富了海洋種群的多樣性,又為漁民實現了增收。
看轉型:油補下調,漁民或“登岸求生”
今年6月,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山東省財政廳聯合下發《關于海洋捕撈業壓減產能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以轉方式調結構為主線,以漁船減下來、產業轉出去為目標,積極穩妥壓減海洋捕撈產能、促進漁船漁民轉產轉業,加快漁業轉型升級。其中,納入國家數據庫管理的減船計劃2782艘,總功率17.9萬千瓦,按比例逐年壓減,到2019年年底全部壓減完成;納入市縣減船計劃的特殊漁船3418艘、12.3萬千瓦,到2020年壓減2000艘,到2025年年底全部壓減完成,主動登記的涉漁“三無”船舶由當地政府在規定時間內處置完成。
記者從市海洋漁業部門了解到,今年內,我市將實行海洋捕撈產量負增長,制定并實施海洋捕撈業壓減產能意見,優先壓減老舊漁船、木質漁船以及雙船底拖網、帆張網等對漁業資源破壞較大作業方式的漁船。而目前,我市多數漁港的主力漁船,恰恰是船齡普遍在20年以上、甚至代代相傳的老舊漁船。伴隨著近海漁業資源的逐漸枯竭,以及捕撈方式的不斷轉型升級,這些“爺爺輩”、“叔叔輩”的漁船何去何從,無疑將是漁民未來幾年中必須做出的抉擇。
在初旺漁港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伴隨著秋季出海作業高峰的到來,不少漁民為了保證持續出海,普遍在休漁期間對漁船進行了維修甚至大修,確保漁船性能,談及未來是否主動將漁船報廢,聲音也分為兩派:一些馬力、功率較小,基本依靠夫妻或家庭出海作業的漁船,報廢漁船另謀出路的意愿較為強烈,而一些擁有大馬力漁船的船主,則盼望休漁期帶來的漁獲量質齊升,維持幾年好年景。
漁船報廢或許遙遠,那么日漸降低的燃油補貼,則讓漁民切實感受到了增收之難:今年2月,漁業油價補貼政策發生重大調整,2015年度漁業油價補貼標準比2014年度降低30%左右,2016—2019年度,捕撈漁船的油價補貼標準,分別在上一年度的基礎上逐年遞減約18%。自2018年起,對達到限制使用船齡的老舊捕撈漁船,不再發放補貼;自2020年起,對作業類型為拖網的捕撈漁船,不再發放補貼。通俗來說,從2018年起25年以上的12-24米長的鋼殼船將不再發放油補了,2020年起,拖網捕撈船同樣不再發放油補。
初旺漁港船東趙新民告訴記者,在2015年以前,二三十米長的功率200千瓦的鋼殼船基本上能補貼80多萬元,從2015年之后,只能補貼18萬元:“現在海上作業時間越來越短,基本上也就從9月中旬起到12月初。趕上好時候,9月一個月一對船毛收入能達到100萬,趕上不好,毛收入大概五六十萬,除去人工費之類的,如果一對船收入五六十萬元的話,那基本上是賠錢的。”雖然還有幾年的緩沖期,但有的船東已經決定賣船,大部分船東對捕魚不報太大希望,很可能將回歸陸地。“干點養殖啥的,也比干等著強。”趙新民的話,或許是不少船東的共同心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