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濰坊晚報
2017-11-11 12:50:11
市科技館文明創建創佳績,初步成為山東半島文化交流和科教中心
科普志愿服務進校園。科普志愿者參加活動。
自2015年10月,濰坊市科技館免費向社會開放,如今已初步成為山東半島文化交流中心和科技教育中心。兩年來,市科技館惠及120萬人,群眾滿意率達99.6%。配備全省最大的3D數字立體巨幕影院,服務15萬人的科普志愿服務經驗被中央文明辦宣傳推介,6件征文作品榮獲省級一等獎,獲全國科普日活動優秀單位、山東省科技場館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成為市科技館文明創建與科普教育的縮影。
兩年接納120萬人,群眾滿意率達99.6%
記者了解到,兩年來市科技館共接納120萬人,展品展項完好率保持在97%以上,群眾滿意率達99.6%,初步成為山東半島文化交流中心和科技教育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市科技館配備全省最大的3D數字立體巨幕影院,采用國際最先進的控制系統和數字設備,視頻影像與實景模擬同步同效,政府采購的10余部科教大片免費輪流上映,目前接待社會公眾20萬人次,數字化高端科普手段,成為科技教育新引擎。電磁大舞臺也是一大亮點,7個板塊組成的高頻高壓放電現象,全景再現電與磁的歷史畫卷。
市科技館堅持文明創建與科普教育融合發展,在館內外顯要位置和連廊拐角處,設計布展的60余塊文明展板,圖文并茂宣傳文明知識,以“啟迪、探索、創新”為主題,自主創新、招標延攬的260余件展品,構成“六大主題展區”和“五大體驗區域”,建設校園創客空間2個、大眾創客空間1個。
好隊伍來自好制度,市科技館制定印發33工作制度、25項崗位職責和9項工作流程,形成科學運轉體系。市科技館注重全面提升職工素質,先后組織687人次到國內先進館校學習培訓。
科普志愿隊伍深入校園、社區,服務公眾
市科技館內有一支1200余人的科普志愿服務隊伍,身著紅色馬甲、高舉志愿服務旗幟的志愿者們活動在校園、社區和企業。其中,市科技館遴選的30名科普志愿者,工作日全程靠在常設展廳,志愿服務共678天,打造“社工+義工”志愿服務模式,他們先后志愿服務26個站點,服務社會公眾15萬人次,市科技館科普志愿服務的經驗做法被中央文明辦宣傳推介。
本著科普人人、人人科普的現代化理念,市科技館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的科普競賽等活動。今年開展的國慶嘉年華和機器人嘉年華活動,有5萬余人參與受益。另外,市科技館代表濰坊參加的山東省和全國科技創新大賽,獲獎數量和質量走在前列,被授予優秀組織單位。
市科技館注重科普教育縱向延伸,縣域流動科技館先后在12個縣市區巡展110余場次,接待社會公眾近60萬人次。建設5處校園流動科技館,近20萬少年兒童接受科普恩惠,成為校園科普教育亮麗風景線。
“互聯網+”
打造數字科技館
市科技館采用“互聯網+”的形式,建成開放數字科技館,通過三維建模和虛擬全景技術,科學形象地展示實體展品,打造鼠標上“科學殿堂”。集成放大數字化科普成果,建設官方微信公眾號和官方網站,形成科普服務多維格局,通過網絡聯盟、網上峰會、學術沙龍等形式,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協會交流合作,共有26位省級以上名師走進科技館,公益講課,打造公眾“點贊”的優質課程、品牌論壇。
市科技館相繼組織VR虛擬現實和海洋科技臨時展覽,兩大展覽突出與社會發展對接,共接待社會公眾40萬人次。圍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集成打造的校園創客空間,設置聲學、機械與信息等實踐操作,讓“動手做”、“做中學”的課堂模式走進科技館。
以創客教育、創客交流、創客體驗為主要內容的大眾創客空間是市科技館的重要內容。創客空間開放以來,共接待社會公眾18000余人,從這里走出的青少年創客榮獲省級以上獎項56件,機器人競賽更是多次榮獲全國大賽一等獎。
市科技館還組織編印《美麗科技館之夢》科普書籍,組織力量參編《文明交通出行》《心理健康知識》《常見病預防知識》,免費發放科普小冊子,促進文明城市建設。 文/圖 本報記者 陳靜靜 通訊員 宋景東 黃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