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威海市旅游發展委員會
2017-11-11 17:29:11
如今
一些老手藝漸漸隨歲月遠去
也許只有文字、圖片
和我們的記憶證明它們曾存在過
今天帶大家
重拾記憶里的那些手工藝
找尋你兒時的記憶……
錫鑲
威海錫鑲技藝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發祥于清光緒末年,二三十年代蜚聲海內外,興盛于英國租占威海衛時期,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度蕭條,解放后開始復興,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達到鼎盛時期。
錫鑲工藝作為威海民間技藝的代表之一,在經歷了三代人近百年的傳播后,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脈田糖瓜
糖瓜是清朝宮廷面點的典范,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其中以文登區高村鎮脈田村的脈田糖瓜最具代表性。
“糖瓜”是一種用黃米和麥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脈田糖瓜現在的材料是大米和麥芽,用料比例是3:1;通常每做一次糖瓜,首先準備30斤麥芽,讓其發酵生芽后備用;再將90斤大米煮熟,和發酵生芽的麥芽混合,添加8至9擔水,一擔水約50斤,然后用火蒸煮,在適當的溫度下拉絲成瓜,完成這些數量的糖瓜,一般需用6至8人做一天。
傳統鋦藝
“鋦”者,系用銅、鐵等制成的兩頭有鉤、可以連合器物裂縫的東西,也稱“鋦子”。在以前,鋦匠曾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職業,主要是鋦盆、鋦缸、鋦甕、鋦鍋等,只要是家里能鋦的,鋦匠都鋦。
“鋦活”也分粗細,平常老百姓家鋦個鍋碗瓢盆屬于“粗活”,“細活”指的就是“鋦活秀”。鋦匠從歷史的長河中漸行漸近的走來,又默默地漸行漸遠的離去。目前尚在的鋦匠大多年事已高,能夠掌握鋦補手藝的人堪稱鳳毛麟角,而愿意學習這項技術的年輕人少之又少,亟待保護!
文登草編
舊時,文登當地幾乎人人都會草編制作技藝,加之不少草編藝人的不斷探索與研究,使得近代文登草編技術也達到較高的水平。文登草編就地取材,主要以當地海草、蒲草、玉米皮、席草、茅草、麥秸等地方草本植物為資源,經構思、選料、上色、編制、晾曬成型等步驟制作而成。
主要品類包括蒲草茶墊、坐墩、門簾、涼席、提包、地毯、睡席等,產品造型多樣、生態環保,具有“樸而不俗,真而不拙”的藝術特點。文登草編工藝復雜,主要有辮編、平編、絞編、花編等手法,體現了膠東人心靈手巧的精神風貌。
膠東回水咸魚干
回水咸魚干是膠東沿海一帶漁家將捕撈的鮮魚通過腌、晾、海水沖洗、捂制等傳統技藝而制成的地方風味海洋食品,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和傳統文化特征。
回水咸魚干傳統制作技藝主要體現在:原料挑選。挑選鮮度好、有光澤、肌肉結實有彈性、魚體表面沒有劃傷的鲅魚、刀魚、黃花魚等為原料。所謂回水,就是用海水對半成品的魚干進行多次沖洗再晾干,使干化的魚品很自然的回歸于原汁原味,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海洋風味。
石島漁家大鼓
“石島大鼓”是沿海漁民在其特有的人文歷史環境中,在長期從事海上生產生活的過程中形成的別具特色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是漁民特有的慶典表達方式,集中體現了魚蝦滿倉、漁船靠岸時人們的喜慶心情。
每年正月初一和十五早飯后,以各漁村為單位,自發地組成鑼鼓隊,從各村出發,沿著石島主街道行進,一直延伸到各漁港碼頭,最后匯集在石島鎮廣場,這時慶典活動達到高潮,活動時間一般持續到中午。
乳山大秧歌
乳山大秧歌在民間被叫做逗會、耍會、耍逗會、耍秧歌。以隊伍龐大、粗獷奔放、熱烈歡快,質樸坦率,風趣幽默的表演風格著稱于世。
其中大秧歌中的耍火龍表演形式在國內獨樹一幟。乳山大秧歌的表演方式一般采取自村演、串村演(又稱闖村演)、秧歌隊路遇、匯演等幾種方式。
納鞋底
依著一雙巧手剪出的紙樣,蠟線在錐針的引導下,穿梭在鞋面與鞋底間,錐針以額為磨石,鞋身木托支撐定形,在千錘輕敲之后,一雙鞋便可以上腳了。
以前,家家戶戶的女人們一年都不閑著,從納鞋底到糊鞋幫都是自己完成。家里孩子多,所以做了一雙又一雙。那樣的鞋穿著不捂腳,下地也特別舒服,關鍵是納的結結實實的底子耐穿的很。
許多我們熟知的老手藝
正在悄悄遠去 ?成為絕響……
更多時候我們只能眼看一種文化
在慢慢地消逝…
但是我們記憶深處的老手藝卻
歷久彌新 ?越發美好
來源:威海市旅游發展委員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