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17-11-21 08:57:11
王開中將一袋袋煤抱起后扔到機動三輪車上 記者劉玉樂 攝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這么一群人,拉著地排車穿梭在大街小巷,將一噸噸蜂窩煤送到千家萬戶。隨著時代的變遷,越來越多的市民用上了集中供暖,送煤工這個行業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然而,曾經的送煤人卻依然活躍在街頭,傳遞溫暖。今年56歲的王開中已經入行近30年,運輸工具也由地排車變為機動三輪車。“只要能干就繼續干,我只要一天不干活,就不得勁兒。”他樸實地說。
每天工作15小時 送一噸煤等于抱50斤重物80次
早上6:30,天剛蒙蒙亮,一輛滿載31噸清潔型煤的大貨車停在經十路宋莊立交橋西頭,早已等候多時的王開中與其他4名工友一起爬上大貨車,將一袋袋清潔煤抱起后扔到各自的機動三輪車上。一袋清潔煤重50斤,每噸清潔煤可裝40袋,卸貨、運輸、搬運,到達用戶家中。在一卸一搬的過程中,意味著王開中每送一噸清潔煤,就要抱起50斤的重物80次。“干這點活兒簡單,而且越干身體越好。”這在常人看來異常艱巨的工作,王開中卻如此輕描淡寫。
上午9:00前后,車上的清潔煤已經運送大半,王開中卻一直沒有休息。“這一車的煤球,一上午就差不多送完了。”王開中告訴記者,他們上午的工作就是把這些煤送到周圍的4個村莊,離著倒是不遠。不過,這些煤送完后,他們還要趕到黃崗,去送蜂窩煤和塊煤,這一天下來能送十多噸煤,跑十來個地方,干完怎么也得晚上9點多了。
4塊錢的油條、1個肉夾饃、2個雞蛋,就是王開中的早餐。不過,相對于豐盛的早餐來說,他的午餐可能只是一碗拉面。用他的話說,只要早上吃好了,這一天都有勁兒干活。雖然已經年近六旬,但王開中卻渾身充滿力量,近30年的重體力勞動,他不僅沒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樣傷痕累累,反而更加健康。他笑著說,干了這么多年活兒,從來沒有受過傷,腰和腿也都沒一點毛病。
爬樓5小時挑煤1700多塊 下樓就當休息了
1984年,王開中抱著打工賺錢的希望,從老家滕州來到濟南,成為一名建筑工人。1989年,經人介紹,他當起了送煤工,這一干就是28年,靠著一雙手養活著一家四口。談起為何會成為一名送煤人,他笑著說:“因為這一行時間自由,好請假,掙得也和別的工作差不多,所以我就開始干了。”那時候還是計劃經濟,買煤要有票,全市有60個煤點,買的人多,排隊的時間特別長,他每天凌晨3點就到煤店去等著,有人來買煤,就拉著地排車去送,又慢又累,一天也就送2噸煤,但還得干到晚上11點多,因為時間都花在排隊上了。
隨著城市的發展,沒有安裝電梯的多層住宅日益增多,相對于最初的平房來說,每天爬樓成了王開中的必修課。2000年,王開中拉著1.5噸的蜂窩煤到居民家中送煤,望著住在6樓的用戶,他一咬牙,挑著蜂窩煤就往樓上爬。“那時候一噸半蜂窩煤有1700來塊,我搬了整整五個半小時才搬完的。”王開中說,他們的工錢是按運送的數量來算,要想搬得多就得爬得快,這5個多小時他都沒歇著,不停地搬,每次拿著挑子下樓的工夫就當是歇著了。
多年送煤練就絕活 雙手能搬15塊蜂窩煤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是對王開中這樣的送煤人最貼切的形容。摘下手套,他的雙手已經黢黑,甚至連指甲縫內都填滿黑色的煤灰。正是這雙有力而粗糙的雙手,曾為無數家庭送去冬日的溫暖。多年的送煤經歷,讓他練就了一身絕活。“我能雙手一次性搬起15塊蜂窩煤,而一般人最多也就能搬五六塊。”他自豪地說,其實搬蜂窩煤也是個技術活,掌握不好技巧,一是搬得慢,二是容易受傷。
2002年,王開中將遠在滕州老家的媳婦接到濟南,而他們的兒女,也已在濟南謀得一份職業,一家四口就這樣在濟南團聚。現在,王開中已經當了爺爺,對于送煤這個行當,他的子女曾反對多次,但他始終堅持到現在。“我不干這個又能去做什么呢?”王開中說,過幾年就六十了,但他還是不愿放棄這個工作,希望能干到干不動為止。
原標題:送煤人每天送煤十多噸 用雙手傳遞溫暖令冬夜不再寒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