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膠東在線
2018-03-08 15:13:03
前言:她們,身懷民俗技藝,一件事堅持了半輩子。她們不忘初心,將技藝傳承作為自己終生事業。她們就是煙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女傳承人。
3月,膠東在線聯合煙臺市文化館推出“致敬優秀傳承,弘揚傳統文化——三八獻禮丨尋找身邊的煙臺非遺女傳承人”主題采訪。讓我們一同走進非遺女傳承人的藝術世界,感受她們的奮斗故事。第一期為大家介紹煙臺絨繡代表性傳承人周志娟,了解她結緣絨繡,穿針引線半輩子的傳承故事。
周志娟在繡制絨繡
膠東在線3月8日訊(記者 孫宗順 高安娜)如果說當下流行的十字繡是一幅畫,那么絨繡就是一幅獨特的油畫,多了些許厚重之感和東方的寫意,被稱為“東方油畫”。7日,記者來到煙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煙臺絨繡代表性傳承人周志娟的家中,了解她與絨繡結緣,跨越半個多世紀的針線情。
巧奪天工 墻上絨繡作品與油畫真假難辨
進入周志娟家中,到訪者都會被墻上懸掛的“跨越阿爾卑斯山圣伯納隘口的拿破侖”畫像吸引,畫面中拿破侖給人以激越向上的沖擊力,常有人誤以為這是一幅油畫,湊近細看才發現這是一幅絨繡作品。
今年74歲的周志娟退休后沒閑著,絨繡技藝是她的心頭肉,家中墻壁上掛著各種她的絨繡作品,遠看與油畫無異。絨繡色彩豐富好看,也是難點之一,在懸掛的作品中,她創作的小貓、少女等作品表情傳神,色彩處理到位,堪稱照片翻版,令人稱奇。
周志娟還有許多壓箱底作品,其中一幅有貓和魚缸形象的絨繡作品栩栩如生,半透明狀的魚缸效果是她得意之作。“這幅作品很少對外展出,曾經有一位從事美術創作的老師,看到我的絨繡效果很吃驚,他追著問我怎么實現的,還和我進行了深度地創作經驗交流。”周志娟說。
周志娟正在繡制的作品
激情歲月 難忘學徒成長之路鑄工匠品質
兒時,喜歡繪畫的周志娟還為課業作品得分低而向老師訴苦。未曾想,這份繪畫愛好,竟成了她長大后就業的基礎條件。周志娟說她是打心眼里喜歡絨繡工作,因為愛它,所以做起來就有趣,格外有成就感。
從1964年參加工作與絨繡結緣開始,周志娟50多年如一日,將自己的半輩子獻給了煙臺絨繡。非美術科班出身,面臨諸多專業問題,周志娟便常到圖書館借閱各種和繪畫相關的書,充實自己的美術知識,然后運用到工作中。同時,她還喜歡繡一些復雜的作品,借此鍛煉自己,以達到繡出更杰出作品的目標。
“當時從200多人中選出不到30人進入工廠學徒,學徒三年,特別難忘。那時候對絨繡認識是朦朧的,出于對絨繡的愛好,業余時間也在鉆研。有一次單位選派我們去上海學習技法,后來我繡了一幅彝族姑娘,展出后,得到了帶隊老師‘抓型準、色彩豐富、用色大膽’的評價,當時我特別高興。”周志娟說。
在絨繡技藝日臻完善的路上,周志娟逐漸掌握起稿、配線、繡制、加工等技法,也接到了更重的繡制任務。1977年,周志娟在內共43名繡工分工合作,耗時58天,繡出《祖國大地》壁畫,以祖國壯麗山河為主題,畫面氣勢磅礴,光芒四射。“當時夏天繡,特別累。繡完后周邊的人看到后拍手叫好,那種自豪感油然而生。”周志娟說。
從此之后,周志娟便在高檔絨繡藝術精品創作上一路向前,退休后被返聘依舊手不停歇,繡不間斷。
周志娟家中懸掛的絨繡作品
守住平淡 盼發掘優良學徒釋放新活力
說到煙臺絨繡今后的發展,周志娟憂心忡忡。絨繡是技術活,也是體力活,面臨傳承力量少、資金少、組織保障低等問題。“一幅好的作品,從選材到選線,再到出廠,少則半年多則一年,耗時耗力,成本也大,這個活兒年輕人堅持不下來。”周志娟說。
2011年,周志娟用一年多的時間完成的絨繡作品《賢明帶來和平與豐收》,斬獲“第十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獎”。這幅取材于法國名畫家西蒙·烏埃的油畫作品,畫作色彩豐富、人物形象極其生動。作為中國民間文藝的最高獎,無疑是對煙臺絨繡的一種激勵。
獲獎后的周志娟心中對絨繡事業發展更加堅定,積極投身非遺傳承中,前往濟南大學、山東省青年政治學院、煙臺殘聯、煙臺新華書店等地方講解絨繡技藝,播散傳承種子。現在,周志娟還是一家企業的技術顧問,親自給一線繡工教授技法,已經傳承創作的京劇花旦和金絲猴作品,既有老師傅經驗,又有徒弟新方法,這讓周志娟看到了希望。
“我與絨繡結緣50多年,掌握了一些技法和經驗,我愿意傳授給更多的人,同時也鼓勵創新,發揚新一代人在絨繡制作上的新方法。”周志娟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