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膠東在線
2018-04-12 18:11:04
膠東在線4月12日訊(記者 馮海玉)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高速發展,動力電池行業也迎來了自己的春天。然而,用于制作新能源電池殼的基材,因對制造工藝要求苛刻,長期以來我們國家只能依靠進口。2016年,煙臺東海新材料有限公司(簡稱:東海新材料公司),經過多年科研攻關,推出系列新能源動力電池殼體用的鐵鎳基耐蝕合金材料,成為國內最大的新能源電池殼體基材供應商,產品迅速占領國內市場40%,產能居全國第一、全球前三名。
一塊“小肥肉”掀起新舊動能轉換
“2010年以前,我們國家生產新能源動力電池殼體用的鐵鎳基耐蝕合金材料,全部靠進口”,東海新材料公司董事長宮東海說,“國內一直沒有人能做,行內人也都知道這是一塊‘小肥肉’,但是技術門檻高,小企業望而卻步,而大型企業又‘瞧不上’,因為殼體材料市場總需求還不夠大。”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變化,公司原有的一些附加值較低的普通包裝材料、建筑材料等產品,出現了市場競爭激烈并趨于飽和的態勢”,宮東海告訴記者,“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公司從2012年調整戰略,重點瞄準動力電池殼體用高精度超薄鋼帶的研發和生產。”
在東海新材料公司,記者看到,由鐵鎳基合金材料制成的動力電池殼成品呈圓筒狀,摸起來薄如紙。宮東海告訴記者:“把一塊厚重的板材做成0.25至0.5毫米的動力電池殼基材,就像抻面皮,抻得太薄容易有洞,抻得太厚又影響電池的容量密度,這就很考驗技術。”
如何突破極限拉伸而又保持產品性能穩定,東海新材料公司足足研發了4年。
從2012年開始,東海新材料公司開始研發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能源電池殼體材料。公司還成立了專業研發新材料的子公司,并與北京科技大學合作,在煙臺建立了煙臺新材料技術創新中心。在科研人員的努力下,東海新材料公司先后攻克特殊熱處理技術、特殊表面淬水處理技術、特有表面形貌處理技術、精密表面檢測技術四大技術難題。最終,制造出造出與國外同類產品的質量相媲美的產品。值得一提的是,特殊表面淬水處理技術完美地保證了基材表面潔凈度,有效避免了砂眼或異物壓入而造成電池的致命缺陷。目前,該項技術已經申請國家工藝方法的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正在受理。
“價格戰”跑贏國內市場前景看好
“在產品質量方面,我們已經達到國外同類產品質量水準,但在價格方面,我們有強大的優勢,每噸要比國外進口產品價格低1500多元,可以為下游企業節省20%的成本”,宮東海說。
憑借價格優勢,東海新能源殼體材料迅速搶占國內40%的市場。目前,產品已大量供應國內新能源動力電池殼體主要生產企業,覆蓋了江蘇、河南、上海、四川等國內新能源動力電池殼體主要生產基地,產品也廣泛應用于國內主流電池廠商。
2017年,東海新能源殼體材料市場走俏,累計銷售14.75萬噸,銷售收入8.11億元。宮東海告訴記者,隨著新能源汽車的不斷發展,動力電池的年增長速度將會超過45%,預計2020年,動力電池殼體用鐵鎳基耐蝕合金材料需求量達到55萬噸。“2018年,公司計劃產銷量20萬噸,到2020年達到30萬噸以上,銷售收入17億元”,宮東海說。
大手筆投入2億元試水下游產業鏈
作為新能源動力電池產業鏈最上游,盡管生產殼體基材是最復雜的一步,但附加值相比產業鏈的其他環節,還是較低的一環。2018年,東海新材料決定投入2億元,進軍新能源動力電池制造的下一個產業鏈條:沖壓殼體,即由單純制造殼體基材向制造殼體成品延伸。
公司規劃在到2020年,改造提升現有新能源動力電池用鐵鎳基耐蝕合金材料生產線,年生產能力達到30萬噸,建設年產60億支電池殼體,年銷售收入35億元,實現新能源動力電池材料、殼體的鏈式化、產業化生產,打造新能源材料產業園,發展成為國內新能源動力電池殼體及鐵鎳基耐蝕合金材料的龍頭企業。
目前,煙臺東海新材料有限公司總資產30億元,員工380余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占15%。公司屬于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2)中的新材料產業,是國家重點支持的科技創新型企業,是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和“兩化融合”貫標企業、煙臺市“雙50企業”龍頭帶動型企業,擁有1個市級技術中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