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晚報
2018-06-28 15:57:06
入夏,植物快速生長,大自然慷慨的饋贈,讓最質樸的農人們如獲至寶。隨著母親河的水系延展的方向,記者再次踏上大沽河農產品之旅。6月26日,在一場蒙蒙細雨中,記者來到即墨鰲山衛的田間地頭,解碼一段屬于白廟芋頭的傳奇。在“全國第一價”背后,是鄉親們對品質的堅守,是農業合作社走出的活路子,是十幾年來對品牌的呵護。一方水土,一種產物,有著獨特基因的白廟芋頭,正創造著更廣闊的未來。
獨特水土孕育白廟芋頭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孕育著獨一無二的“特產”,作為遠近聞名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白廟芋頭在青島幾乎是家喻戶曉。細密斜織的夏雨中,鰲山衛街道西部的白廟山區滿目清新,群山起伏連綿,翠林層層疊疊,一片片芋頭地,就位于山嶺的“沙窩”里。
“清明剛種上,現在已經長得這么好了。現在田間管理主要就是看看有沒有紅蜘蛛病,你看著葉子后面,如果有紅蜘蛛,過不了多久,整個葉片就發白了。”跟著孫家白廟村的芋頭種植大戶江崇美蹲在田間地壟上,旺盛生長的植株已經長出30多厘米高。芋頭是半年生,一年一季,到中秋節前,這里就將收獲著名的白廟芋頭。“種芋頭的地方很多,但白廟芋頭就是獨一份,一嘗就能嘗出來。曾經有外地人拿著我們白廟芋頭去外地種,結果種出來也不是一個味兒。我們這里是沙質土,山屬于嶗山山系,水也不一樣。”江崇美說。
相傳,白廟芋頭種植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2009年,白廟芋頭被評為無公害農產品,2010年被評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也是即墨區首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得天獨厚的嶗山天然山泉和富含微量元素的沙壤土質使白廟地區所產芋頭個大肉白,品質優良,成為別具風味的無公害農產品。
創建合作社開啟產業化之路
軟糯香滑的口感、清新的芋頭香味,將煮熟的芋頭輕輕剝開咬一口,那熱乎乎的幸福滋味便直抵內心。十幾年前,芋頭雖然好吃,卻賣不上高價。2007年,時任村書記的江崇美帶領村民成立了白廟芋頭專業生產合作社,并擔任理事長。
“芋頭不像其他的經濟作物,如果沒有開放政策,老百姓靠種芋頭只能解決溫飽,難以擺脫貧困。我們的合作社,可以說是全青島最早的一批農業合作社。”江崇美說,合作社成立后,吸納社員家庭從孫家白廟村的141戶,逐步發展到南邱家白廟、姜家白廟、東邱家白廟、馬家白廟等幾個村的5000戶,參與村民涉及鰲山衛、龍泉、龍山三個鄉鎮、街道辦。目前,青島白廟芋頭專業生產合作社的芋頭種植面積達8500畝,帶動了周邊村莊村民創收致富。同時,合作社也成為即墨區首家擁有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書的農產品合作社。
15元一斤問鼎“第一芋頭”
“沒到過芋頭地的人,還以為這是荷葉呢,你看就這一畝地,一年就能收入3萬元。這個數字對于農產品來說,已經是很難得了,而且芋頭的田間管理并不復雜,對于農戶來說,每年的收入相當可觀了。”江崇美說。
雖然白廟芋頭品質優良,但也是通過一步步的經營才走到今天。合作社成立之初,白廟芋頭每斤的價格只能賣到1.5元到2元,這還是標準的裝箱芋頭,其他芋頭的價格更低。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從合作社運作后,白廟芋頭的身價就開始走高。這些年來,芋頭的價格呈階梯式增長,近三四年,標準裝箱芋頭的價格穩定在每斤15元左右。“現在沂蒙、濰坊以及青島的平度、萊西都種芋頭,但是外地的這些芋頭最多賣到四五元一斤。非常有名的荔浦芋頭,還有著乾隆和劉羅鍋的歷史典故,超市的價格每斤12元。我們的芋頭不僅品質好,從價格上來說也是‘第一芋頭’,賣出了‘全國第一價’。”江崇美說。
品牌推廣是白廟芋頭的關鍵
回顧這一路的發展歷程,江崇美一直把“品牌”二字掛在嘴邊。這些年來,江崇美和合作社的農戶們,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芋頭品牌化推廣之路。白廟山區交通閉塞,往外運輸并不方便。2006年,江崇美輾轉聯系上媒體,通過媒體報道,很多青島市民開始了解即墨的白廟芋頭,不斷打來電話,讓江崇美開始了解宣傳推廣的力量。此后很長一段時間,為了宣傳白廟芋頭,江崇美開始到各地參加農產品展會,到上海、杭州等地宣傳推廣。通過這些展會和持續不斷的媒體宣傳,白廟芋頭的名聲越來越響。用江崇美的話說,“白廟芋頭不愁賣”,芋頭都是以禮盒的形式裝箱運往全國各地,重點供應青島及北京、上海的大超市。
作為幾十年的芋頭種植戶,江崇美和村民們也有著自己的煩惱:由于芋頭種植歷史很長,對于病菌的控制要求更高,需要更好的技術來幫助。此外,在標準芋頭賣出高價的同時,還有近一半的芋頭屬于次品芋頭,雖然口味上沒有差異,但因為個頭小,價格和其他普通芋頭沒有差別,如果能做好這部分芋頭的深加工,白廟芋頭將迎來新的輝煌。(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記者 馬曉婷 攝影 宋新華)
記者手記
鄉村振興最寶貴的是新思路新力量曾經,渴望新世界的人們遠離鄉村,如今,人們又奔向鄉村,因為那里藏著自己向往的生活。對于普通人來說,我們很少有機會安靜地看鄉村,看農業,即便那是自己的故鄉。
在一次次走進地頭,走入鄉村的過程中,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鄉村更需要的是從內到外的改變。不注重農業的鄉村發展,是不負責任的發展。科技興農,新思路激活農業,需要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位的智力投入。在農村,有許多像江崇美這樣的領頭人,他們了解鄉村,了解土地,了解農產品,但也受限于農村環境,尤其是很多名優農產品,難以實現轉型升級。如果每個名優農產品都能有一對一的智力支持,我們的農業格局,將截然不同。
每一寸土地都是寶貴的,每一種大自然的饋贈也都是無法替代的。鄉村是每個人的鄉村,但歸根結底是村民的鄉村。發展鄉村,根在農業,如何反哺,迫在眉睫。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