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家
2018-10-28 15:16:10
一
常喝咖啡會致癌嗎?
無籽葡萄和無籽西瓜是噴過避孕藥的嗎?
空心菜是“毒蔬菜之王”,外國人用來凈化土壤,是真的嗎?
方便面、火鍋底料、麻辣燙用的是人體火化后的尸油嗎?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否定,恭喜你,你對謠言的免疫力相當強,可以開心地繼續閱讀本文了。
上述問題來自一個名為《沒有食物能防癌!酵素全都在騙錢!101條謠言,一次全辟掉》的帖子。在我的判斷,這算是靠譜辟謠帖,建議去讀一下,看自己中了幾招。
10月25日下午,我在微信朋友圈轉發了該帖。沒多久,朋友W轉給我一份簡短對話記錄,是她將這個帖子發給她的一位朋友L之后,后者的反應。
L:“以前微信信息就不是科學的,難道這條信息就科學了嗎?我只相信自己。”“大多數人要先看見,然后才會相信,而極少數人,他們先相信,然后才會看到。”“這句話是馬云說的。”
W有點無語。我建議她這么回復:“對對,馬老師這句話就是說給你聽的。”
再靠譜的辟謠,遇到L這種邏輯強大的讀者,“你說我被洗腦了?我聽你的不是一樣被洗腦嗎?”也惟有脆敗。
只是在內心里會小聲嘀咕一句:“不識好歹”。而已。
二
最近看到對食品安全謠言的批評有點多。搜了一下,原來真正衰的是自媒體。敲詐勒索、拜金色情、販賣焦慮、踐踏新聞倫理……簡直無所不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不過如此。有自媒體哀鳴,現在是“至暗時刻”。
食品安全領域更了不得。“食品安全領域已經成為自媒體傳謠的‘重災區’。有關數據顯示,網絡謠言中食品安全信息占45%。”這篇《了解下!那些嚇死人的食品安全謠言,原來是這么炮制的……》的網帖這么說。
“嚇死人的食品安全謠言”,包括“麥片致癌”“食鹽有毒”。“28歲的濟南市民張琳琳說,由于她的母親篤信各類食品謠言,前一陣看到‘食鹽中亞鐵氰化鉀對人體有害’之后,家里吃了好幾個月不加鹽的菜。”
總的來看,被嚴肅批評的食品安全謠言,主要是“把無毒食品說成有毒”(簡稱“有毒謠言”)。“有毒謠言”的損害,多是“2B”的,指向企業,而不是“2C”,指向個人。對個人來說,因為擔心某種食品有毒而回避或尋找替代品,受到的損害通常有限。比如“食鹽有毒”,現實中,老人吃鹽過量危害健康的情況反而更多。這當然不是為謠言辯護。
生活中更常見的食品安全謠言,其實是“把無益甚至有毒食品說成有益”(簡稱“有益謠言”)。這里的“有益”,可能是泛泛的“對身體有好處”,也可能是宣稱具有某種明確的醫治功效。“有益謠言”,一般是“2C”的。把某種無益甚至有毒的食品(或藥品、保健品)當好東西大吃特吃,后果可能很嚴重。也可以說,在對人民群眾真實的危害性上,“有益謠言”比“有毒謠言”更大。
自媒體要收割流量,自然傾向聳人聽聞。內里邏輯不難理解,讓公眾留下深刻印象,恨比愛容易,恐懼比歡喜容易。
但“有益謠言”的始作俑者,還輪不到自媒體。很多年前,甚至在市場化報刊出現之前,“有益謠言”就相當常見了。各種面目可疑的小報期刊上固然不少,主流媒體亦不能免。我曾經在《參考消息》這樣的報紙上和很多衛視頻道中,看到過各種不靠譜的保健品廣告,從“××神油”到“××膠囊”,都是基于疑似“有益謠言”,更不用說專門的電視購物頻道了。類似“有益謠言”,直到今天仍不少見。
“有毒謠言”收割流量,“有益謠言”直接賣貨。靠“有益謠言”獲利的生產廠家數量眾多,涵蓋食品、保健品、藥品和牙膏等日用品。但是,因為聽信了這些虛假宣傳而造成健康損害的消費者,如果試圖索賠,可是千難萬難。
三
假如中國美食界也有位魯迅,他大有可能寫下這樣的話:“中國人對于進口的東西,歷來只有兩樣稱呼:一樣是毒藥,一樣是藥。”
這里的“進口”,可以理解為“吃到嘴里”,畢竟中國人不能吃到嘴里的東西實在很少。別說礦石、動植物了,《本草綱目》里的“人藥”37種,從屎尿經血,到口水體毛。
“進口”也可以理解為“外來的”。那不好意思,從情感上,甚至從某種“信仰”上來說,外來的東西,恐怕被當成“毒藥”的多,當作藥的少。
在我看來,這真是很玄(qi)妙(pa)的認知,而且是群體認知。這種認知,也是各種謠言能大行其道的心理基礎。
一方面,對待所謂傳統、鄉土、自然的食品或藥品(往往是攪合在一起的),近乎“萬物有靈”,無比信任,舉凡能吃的,多少都有藥用價值。而藥用價值的來源,諸如竹筍或獸類生殖器官的壯陽,灶土、死人枕席、古廁木的“奇效”,從“以形補形”到“食物相克”,有時腦洞大到難以想象。至于不上典籍的民間偏方、驗方,就更不消說了。
被過度信任的“食”或“藥”,很多都有明確的毒副作用,有些堪稱劇毒,如很多藥方里常見的烏頭或添加的砷、汞原料。在任何現代醫學昌明的社會,這些成分都是不可能被允許在醫藥中使用的,但在中國,有些“毒藥”是“有益”的,卻被當成某種常識傳播,甚至獲得權威背書。
另一方面,同樣的這些人,對外來的東西,特別是“人造”的化學品,卻非常容易產生排斥心理,其中當然也包括轉基因食品。
舉個例子,“是藥三分毒”,當一個人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可能是為服用中藥“難免”的副作用辯護,反過來,卻可能是為拒絕服用西藥尋找理由。
對不了解、不熟悉的東西抗拒、恐慌是人之常情,不單在中國社會。有個著名的段子是“一氧化二氫的致命危害”,只要換成人們不熟悉的化學名,連水也立刻顯得危險。但在中國,由于偏內向的文化傳統,排斥會來得更容易、更普遍。
盲目信任和盲目排斥的結合,當然容易顛倒黑白、不識好歹。安全的食品藥品不被信任,明明沒用甚至有毒的食品(藥品、保健品),卻被當個寶捧上天,瑪咖、蟲草,輪番炒作,收割老年人好不容易積攢的幾個辛苦錢。如果僅僅是“無益”已經萬幸,只怕添加了各種古怪成分,反受其害。
四
但不能就此說,“中國人遇到吃的問題就會相信那些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說到吃,中國人就不識好歹了”。
我在《拿什么拯救你,被“保健品”騙局俘虜的老人家》一文中,曾論證過老人家的容易被“保健品”騙,是一個“中國的、當下的”現象。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老人們長期習得的自上而下的信息獲得方式,對權威象征物的迷信,以及傳統食藥文化的熏染。
容易被謠言誤導,除了歷史因素,還有一些現實背景。比如說,食品安全領域出現的問題多,就不能怪公眾一驚一乍、過于敏感。敏感本身也是因為重視,因為吃過虧。世界毒理學的歷史,幾乎就是食品安全和環境安全事故史。像1929年美國禁酒時期“牙買加姜汁藥酒”摻入有機磷化學品導致50000人神經系統受損這種事件,美國公眾開始也聽風是雨,謠言也紛紛揚揚。輿論擾動本身就倒逼公開信息、解決問題,包括謠言在內的信息傳播也促使主流媒體深入挖掘、追問真相。
焦慮在謠言之前就被引發,謠言只是迎合焦慮。焦慮的人們會試圖抓住一切信息,可能是謠言也可能是真相,抓住什么可能要看運氣。抓住真相與誤信謠言的成本風險收益,他們自會估量,前提是,給他們提供足夠真相。
新媒體時代,調查記者呈現缺位。自媒體存在的問題不可否認,但自媒體有時也具有自己的優勢。前不久某互聯網公司內容涉嫌造假,就是自媒體最先“捅”出來的。
現實中,謠言在并不會一出場就在頭上掛個牌子,“我是謠言,向我開炮”;真實的爆料,也不是都以濃眉大眼的扮相出場。而且,少有例外,很多靠網絡或自媒體爆出新聞,都被涉事方(某個部門或某個公司)斬釘截鐵地宣布為“謠言”,甚至被威脅訴諸法律,最終卻被證明是真實的。這里面,也不乏食品安全問題的案例。公眾也會意識到,如果沒有自媒體的爆料或推動,很多問題不大可能通過常規自我監督和自查現身于公眾輿論。
對食品安全謠言,最新的輿論動向,是“治理食品安全謠言還得靠法律手段”“食品安全謠言重生當重申‘平臺打假’”……
約束、治理,已箭在弦上。理想結果,自然是能抑制食品安全謠言,又不至于誤傷正當監督;既管好“2B”的“有毒謠言”,維護好企業利益,也能管好“2C”的“有益謠言”。最不希望看到的結果,莫過于所有自媒體無分良莠淪為社會情緒獵巫的對象,而在有互聯網之前就茂盛生長的那些謠言,依舊四季常青。
(大家微信公號-宋金波)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