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海報新聞
2020-04-14 17:04:04
編者按: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各族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文脈頌中華,大眾網·海報新聞今起推出“齊魯青未了”系列報道,集中展現山東省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資源開發、長效保護等內容,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4月14日訊(記者 高忠業 王熠 王悅音 劉曉 陳俞印 實習生 江楠) 從青島市櫸林山下的小路拾級而上不足百米,有一片山腰平地,靠山的一面墻邊排列著刀槍劍戟棍棒錘斧等十余種兵器,其中還有大鉞、護手雙鉤等一些不常見的奇特兵器,八九個年輕人正在跟著孫臏拳第五代掌門人蘭春玲在練習拳法、器械,初秋的夏天天氣依然氣溫不低,只一會兒練習的年輕人額頭上便紛紛見汗。
孟憲堂與蘭春玲展示孫臏拳對練。
孟憲堂表演二指禪。
蘭春玲展示孫臏拳器械之一:日月燕翅圈。
為傳承孫臏拳 恩師曾跪謝孟憲堂
一旁一位精神矍鑠、站立如松的老人一邊看年輕人練習,一邊不時提點,他就是孫臏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孟憲堂,也是蘭春玲的師父。孟憲堂老師每天來這里指導再傳弟子們練習,盡管已經85歲高齡,但表演起拳腳、器械刀劍長槍依然身輕足健,甚至現場表演了二指禪的高難度動作。
關于拳種的起源,孟憲堂告訴記者,孫臏拳是否真由孫臏所創,已經無從查考,創始于何時也各說不一,但傳承至今的四代都有據可考:第一代為清末山東省茌平縣張景春,張景春以趕腳為業,四處行走,將孫臏拳傳于第二代弟子;第二代弟子中的楊明齋曾在1928年在青島市廣東路1號建立“青島國術館”,傳授各項武術,孟憲堂的師父孫文賓就是其中一位;孟憲堂因父輩間的相識拜師在第三代傳人孫文賓門下,學習了孫臏拳等多種拳法。
在孫文賓彌留之際,孟憲堂特地前去拜訪恩師,向恩師承諾將孫臏拳發揚光大。孟憲堂說,老師聽到這句話后激動不已,竟然撲通一聲跪下,說:“如果你能把孫臏拳發揚下去,我在九泉之下也忘不了你。”
孟憲堂對師父的叮囑銘記于心。作為第四代傳人中的代表,孟憲堂于2011年成為中國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孫臏拳的傳承人。
蘭春玲帶學生們練習孫臏拳。
蘭春玲的弟子門進行練習前的熱身。
孟憲堂接受記者采訪。
出版專著 中國孫臏拳揚名海外
孟憲堂說,孫臏拳師父傳授給他的并不完整。據歷史文檔記載,完整的孫臏拳有360手。帶著保護、整理、傳承、發揚孫臏拳的心愿,他遠赴全國100多個城市尋找孫臏拳的傳人,搜集歷史文檔中記載的孫臏拳三百六十手,他的足跡最西到達新疆,最南兩赴臺灣,最北則到東北三省。但是找到的傳人,有的只會幾手,有的只會十幾手,都不成體系,經過多方學習與悉心鉆研,孟憲堂在原有孫臏拳中架三十二手、小架六十四手、大架九十六手的基礎上,自主編寫完善了最后六十手,重新建立起孫臏拳三百六十手的體系。在拳法基礎上,孟憲堂還吸收各種器械的套路,完事了孫臏拳的器械套路。
2014年,孟憲堂編著《中國孫臏拳》圖書,詳實地記錄下了孫臏拳現有的所有珍貴資料,使孫臏拳得以更加系統的傳播。孟憲堂曾在匈牙利、日本等40多個國家展示、教授孫臏拳,使孫臏拳的傳承在海外也枝繁葉茂。
打破門規 中國孫臏拳有了女掌門
一直以來,孫臏拳有“傳男不傳女、傳單不傳雙”的門規,“傳男不傳女”尚好理解,“傳單不傳雙”是指每位徒弟只能學習孫臏拳的一部分,且徒弟之間不得相互學習。
孟憲堂認為,傳統的門規不利于孫臏拳傳承的完整性,同時極大的限制了孫臏拳的傳承范圍。他頂著門戶之見的壓力,打破了這一傳承下來的門規,蘭春玲成為了孫臏拳的第一位女掌門人。
孟憲堂評價她:“心地善良,胸懷寬廣”,這句話也是孟憲堂擇徒的準則。他認為,只有善良、胸懷寬廣的弟子,才能夠更好地將孫臏拳傳播下去。如今,有二三十位年輕人每天在櫸林山上跟蘭春玲練習孫臏拳,其中一部分學徒已經正式拜她為師,成為了孫臏拳的第六代傳人。
蘭春玲告訴記者,孫臏拳是一種非常有傳承價值的拳種,從實際來講,很多聯系孫臏拳的學生,體質都有了明顯的改善,這也讓她對今后傳播孫臏拳更加有信心。同時,她也希望政府能給予非物質文化的傳承更多支持,也希望媒體能更多地宣傳報道。
譚怡然是蘭春玲的弟子,也是孫臏拳的第六代弟子。因為她小時候體弱多病,父親送她到蘭老師這里來學拳,希望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現在已經上大學的譚怡然健康、充滿朝氣,她表示在學校里有晚會等演出的機會,她都會為同學們表演孫臏拳,甚至計劃在學校里成立一個孫臏拳的社團,好讓更多的人了解孫臏拳、傳習孫臏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