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21-01-15 08:45:01
原標題:山東中醫藥大學團隊:讓人工智能識“寒”“熱”
來源:大眾日報
“中醫藥傳承創新,要用中醫藥的理念、思維、語言和方法,向世界展示中醫。”新年伊始,山東中醫藥大學中藥藥性理論傳承創新團隊的付先軍教授,回顧從事中醫臨床、研究的歷程,感觸頗深。
中藥進入人體后,如何產生反應?不同的成分結構有哪些規律?2015年,付先軍等提出中藥“性—構”理論,雖然思路上沒問題,可如何從微觀層面對中藥性進行科學闡釋,仍是個問題。帶著一系列問號,付先軍被公派到英國劍橋大學作訪問研究。
付先軍去的實驗室科研團隊,雖然了解一些中醫藥知識,也認同中醫藥文化,但對中醫藥的許多概念還是難以理解。付先軍到實驗室第一天,介紹完自己有關中藥寒、熱性的研究計劃,就立即引起了同行的濃厚興趣。
“西藥沒有‘寒’‘熱’藥性的概念,同樣能治病,中醫藥為什么還要作這方面的區分?”來自英國、印度、法國等國,且清一色現代科學教育背景的學術團隊成員,提出了各式各樣的問題,任憑付先軍想盡各種方式給出解釋,仍難打開大家緊皺的眉頭。
作完討論,午餐桌上的牛肉、西瓜,以及身旁一位同事臉上的青春痘,又成了付先軍給大家解釋“寒”“熱”的有力證據:臉上的痘痘,是體“熱”引起,可多吃“寒”涼的西瓜、冬瓜等,少吃牛肉、羊肉等“熱”的肉類……經過一段時間的飲食結構調整,這位同事的面部癥狀果然有所減輕。
經過付先軍深入細致的解釋,大家逐漸覺得“是這么回事”。與人類的基因分型不同一樣,使用分子靶向藥要先作基因分型檢測,這種個體化差異,即是中醫所說的“寒”“熱”。
科學的重要功能是用來解釋現象。西方同行的不解,也引發了付先軍和團隊首席專家王振國教授的深思:中藥“寒”“熱”的微觀物質基礎是什么?如何用現代語言來解釋?西醫藥效驗證是通過藥理試驗、動物試驗來完成,可個別試驗解決不了中醫藥創新中規律性的內容。
作為中華文明的杰出代表,中醫藥創新要有新思維、新方法、新路徑、新創舉。比如常見的尿路感染,中醫稱淋證,治療用的伏苓除了抑菌作用還有利尿作用,通過增進排尿,降低菌群濃度,實現減輕癥狀、治愈疾病;而艾滋病“雞尾酒”療法,就是把多種抗病毒藥物混在一起,其實跟中醫的“復方”是一個思路。“為什么我們不能大膽創新、勇敢地將中醫的思維應用到現代科學研究中,發揮指導作用?”付先軍說。
將古老中醫智慧融入現代科技,開啟中醫藥原始創新征程,這是團隊首席專家王振國教授經常對付先軍說的。團隊利用現代人工智能和信息挖掘技術,采用分子生物學、化學信息手段,建立系統藥理學平臺、數據庫,深入發掘分子結構成分,先用計算機預測可能的靶點,再通過實驗驗證成分與靶點是否結合,尋找產生機理作用的關鍵性結構,開發相關大健康產品,將預防、醫療有機融合為一體。同時,在實驗驗證的基礎上,運用系統藥理學、信息學的研究方法挖掘古代醫家留下的文獻信息,用中醫臨床幾千年積累的精華來指導創新,團隊提出從中藥成分的結構層次來尋找中藥“寒”“熱”藥性的物質基礎,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經過多年的艱辛研究,山東中醫藥大學中藥藥性理論傳承創新團隊構建起了從傳統藥性認知向科技語言表征藥性的轉變;跨越了博物傳統下的藥性理論與數理傳統下大量實驗數據之間的鴻溝,創立了本原藥性和效應藥性新概念,創建了藥性表征評價體系,實現了中藥“寒”“熱”藥性綜合特征信息的系統認知、智能識別與客觀評價。研究成果直接推動臨床合理用藥與中醫學術傳承教育,并于2019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