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2021-03-03 10:40:03
原標題:擔當鑄就脫貧“高速”路——山東高速選派菏澤市牡丹區“第一書記”工作隊攻堅紀實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山東高速股份有限公司選派菏澤市牡丹區“第一書記”工作隊被黨中央、國務院表彰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是山東省屬企業中唯一獲此殊榮的團隊。他們傾情付出、無私奉獻,和億萬人民一道,創造了彪炳史冊的脫貧攻堅人間奇跡。
山東高速股份有限公司選派菏澤市牡丹區“第一書記”工作隊是如何帶領駐村百姓打好脫貧攻堅戰的?近日,記者來到工作隊幫扶的牡丹區李村鎮油樓村、吳店鎮張莊村探訪。
打造“帶不走的工作隊”
“倒春寒”冷風吹,但油樓村村委辦公室里卻熱鬧非凡,村“兩委”班子正在討論新一年村莊發展打算。“我們就按照宋書記給我們作出的規劃,一步一步來做,肯定越發展越好。”對油樓村黨支部書記油永科的總結發言,其他“兩委”成員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油永科口中的宋書記,便是山東高速股份有限公司選派菏澤市牡丹區“第一書記”宋運華。
初到油樓村,是2017年。起初,村民們對宋運華也沒抱太大希望,總覺得是來“鍍金”的,過兩年就回城里上班了。但沒過多久,村民們就對他刮目相看。
剛到村放下行李,宋運華并沒有在村委辦公室久呆,簡單地了解了村里的基本情況后,他就開始走街串巷地在村子里轉了起來。
抓工作,老黨員宋運華思路清晰,他認為首先要摸清楚底細,才能“對癥下藥”,拿出精準扶貧措施。
僅僅一個多月,他就將村里的情況摸了一個遍,農戶院子、田間地頭、大街小巷處處留下了他的身影。村里每一位黨員干部,他都交了底談了心;全村68戶貧困戶,他逐一走訪,詳細了解生產生活情況和致貧原因。
“基層強不強,關鍵看‘頭羊’。帶領老百姓脫貧關鍵要靠村黨支部一班人,配強‘兩委’班子是脫貧攻堅的關鍵。”經過深入調研,宋運華的思路逐漸清晰,在他帶動下,村里政治素質高、群眾公認的致富能手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村“兩委”換屆時,經過民主選舉,幾名群眾威信高、敢擔當、能干事的同志進入了班子;宋運華又組織對新一屆班子進行了相關政策培訓,修訂了村“兩委”議事規則,引導“兩委”班子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精準脫貧上來,讓個人的“小心思”轉變為村里的“大智慧”。
眾人同心,其利斷金。在堅強的領導班子帶領下,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得到夯實,先鋒模范不斷增強,成為油樓村脫貧路上的指揮員,為村里打造了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2020年,油樓村黨支部被區委組織部評為“五星級黨支部”。
在相隔20公里的吳店鎮張莊村,2019年開始駐村的山東高速“第一書記”岳才千,同樣把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了村“兩委”班子建設上。
“以前開黨員會三三兩兩,人都湊不起來,沒有凝聚力,村里想干事也干不成。”張莊村黨支部書記張銀厚談起加強黨建帶來的變化,仍然記憶猶新,“現在岳書記組織實行黨員量化積分管理,管理黨員有了抓手,大家看著岳書記一個外來干部都忙前忙后地張羅村里的事,便覺得我們也要有所改變。很快,村里黨員人就到齊了,心也齊了,黨員大會真正成了議事會,村里想干事也能干成事了。”
吳店鎮40個村考核排名,張莊村往往是35名以后。隨著黨建工作的加強,村領導班子力量增強了,黨員干部敢于擔當,村民群眾有了精氣神,全村老少奔頭有了,干勁足了,村莊面貌自然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最新的考核排名中,張莊村已經躍升到中等偏上水平。
“‘第一書記’不但給村里建立了切實可行的工作制度,還留下了吃苦耐勞、勇于奉獻的工作作風,這個是永遠都帶不走的。”牡丹區委組織部一級主任科員范長軍說。
栽下“不凋謝的搖錢樹”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使貧困戶真正脫貧,光靠“送”和“補”是不行的,必須把“輸血”變成“造血”。這是山東高速“第一書記”們的共識。
油樓村臨近黃河,有得天獨厚的景觀資源,卻因為道路不通、村貌不美,守著聚寶盆不知道該怎么賺錢。宋運華對此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2018年5月,宋運華得知村里有一塊閑置土地,他把這塊地作為“造血試驗場”,創造性地提出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扶貧模式。幾經周折,他耐心說服有顧慮的干部群眾,三番五次考察項目,最終成功流轉土地315畝,建起了高效農業觀光示范園。宋運華又整合專項扶貧資金376萬元,并引進龍頭企業資金400萬元,在示范園內種起了果桑、優質櫻桃等果樹。很快,撂荒多年的土地變成了小有名氣的旅游景點,吸引不少河南、濟寧、聊城等周邊地區的市民前來休閑旅游、觀光采摘。
“先前家里有病人,因病致貧,只能外出打點零工。建設示范園,我家流轉了8畝地,每年能進1萬元租金,我在示范園內打工,一年還能有1萬多塊錢的收入,相當于領了兩份工資。”68歲村民劉志方高興地算起了收入賬。
“示范園變成了農民脫貧致富的‘金母雞’,不僅能帶動村里40余人就業增收,每年村里還能增加4萬余元集體經濟收入呢。”油永科說。
在村北頭,一間標有“油樓村扶貧車間”字樣的車間映入眼簾,這就是宋運華多方籌措80多萬元扶貧資金建起的1400平方米的扶貧車間。扶貧車間建成后,宋運華反復考察,“精挑細選”引進了家具加工項目,在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的同時,還徹底解決了本村及周邊地區剩余勞動力、貧困戶就工就業難題。“村里有20多名貧困戶在這打工,除了每年能為村里增加4萬余元的集體經濟收入外,還能拿出3萬余元給村里的貧困戶分紅。”油永科對扶貧車間項目很是滿意。
經過宋運華兩年時間的努力,油樓村村集體不僅還清了負債,現在已經有了20余萬元的結余,村里68戶287人也全部實現了脫貧。
在張莊村,岳才千選擇了另一條脫貧路子。
張莊村先前就有光伏發電項目,但因體量小,惠農效果一直不理想。在深入了解了國家相關政策后,去年11月,岳才千“比著葫蘆畫瓢”,幫助村里又申請了60余萬元的相關政策資金,擴大規模,建起了光伏發電項目,實現與國電并網運營,再給村民的“搖錢樹”加水施肥。
“新增加的項目,預計每年能有4萬元收益,這部分錢一部分用于村集體經濟建設,另一部分則發放給困難群眾。這樣村集體收入增加了,老百姓的口袋也鼓了。”張銀厚說。
鋪就“惠民增收致富路”
“要致富,先修路”,給錢給物不如給條路。
“路是實現脫貧的首要條件,必須改善村莊交通狀況,拓寬路網設施,才能更快地提高村民生活水平。”說起修路,“行家”岳才千深有感觸。
先前張莊村的路都是土路,村民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先前村里發展的大棚種植項目,也因為道路出行不便,給果蔬銷售造成了影響。岳才千想方設法籌集到了包括扶貧資金在內的100多萬元資金,帶領村民修建硬化道路3.4公里。
“以前是土路,碰到雨雪天,車進不來,瓜果就只能爛在地里,賣的還不如壞的多,4畝多地一年收入才一萬多。”張莊村村民呂明順回憶起過去的甜瓜售賣經歷,感慨萬千,但這樣的情況去年已經得到了徹底改變。去年5月,又是甜瓜成熟的季節,新修的硬化道路非常便利,村里每天都來十幾輛貨車,果販子直接到地里來收購,貨物裝車直接拉走,貨款人家也直接遞到手里來,非常方便。
岳才千不僅帶領村民把道路修到家家戶戶,還一并修建了下水道,安裝了路燈,建設了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廣場,組織開展了豫劇公益演出……這一“折騰”,原本看起來平淡無奇的張莊村,一下子成了遠近知名的“美麗鄉村”,夏天晚上,吸引周邊村莊的村民經常跑來納涼休閑。
在油樓村,宋運華同樣交出了一份亮麗的基礎設施建設成績單:硬化道路6.3公里,修筑溝渠2.5公里,建橋涵14座、打井10眼……村容村貌變美了,種糧種菜不用擔心澆水、運輸、售賣等難題了,老百姓口袋鼓了,臉上的笑容也多了。如今走在油樓村的路上,總會時不時聽到村民說一句“多虧宋書記幫咱修了路”。
在看到宋運華的“實力”后,油樓村所在的李村鎮政府讓他當上了全鎮修路的“參謀長”,道路綠化的“指導員”,為全鎮道路施工綠化出謀劃策。李村鎮黨委書記賈欣國戲言:“有了宋書記,我們已經‘無路可修’了!”
交出“群眾滿意的答卷”
腳步丈量扶貧路,汗水謀劃致富途。脫貧攻堅路上,“第一書記”付出太多。宋運華每周都會去看望慰問村里老黨員,卻因為工作關系,一個多月沒回家看望94歲的老母親;岳才千費盡心思為困難群眾排憂解難,卻未能在病床前為家里老人盡孝……為了幫包村盡快脫貧,他們勇擔使命,舍小家為大家,在脫貧攻堅中交出了一份群眾滿意的答卷。
“榮譽的獲得是后方單位無私支援的結果;是當地政府密切協作的結果;是全體村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在得知工作隊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時,宋運華、岳才千謙虛地表示,榮譽是大家團結協作共同奮斗出來的。
“山東高速‘第一書記’工作隊牢記組織重托,聚焦抓黨建促脫貧促鄉村振興,抓班子帶隊伍,謀產業促發展,破難題辦實事,全面完成了第一書記幫包任務。所包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贏得了幫包村黨員群眾的一致好評。”牡丹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陳居祥說。
鐵肩擎重任,擔當鑄豐碑。山東高速股份有限公司選派牡丹區“第一書記”工作隊,是山東高速集團眾多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隊伍的縮影。2012年以來,山東高速集團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山東省委省政府扶貧攻堅決策部署,積極履行國企社會責任,以擔當赴使命,以行動踐諾言,截至目前,連續8年共選派6個批次、21名第一書記,累計投入扶貧資金1.15億元,幫包貧困村21個,幫助1068戶3421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目標。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常青 通訊員 劉坤 報道)
責任編輯: 楊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