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山東頻道
2021-04-19 09:29:04
原標題:小掃帚成為致富路上的“金掃帚”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山東頻道
地處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孟姑集鎮(zhèn)的前杜村,被稱為中國掃帚第一村、江北最大掃帚加工基地。近日,記者慕名來到前杜村,村口“中國掃帚第一村”幾個大字引人注目。走進村內,成垛的竹葉、竹竿等原材料堆放在生產車間,濃郁的竹葉清香撲鼻而來,負責不同工序的工人們正忙著手里的活計。
“制作掃帚看起來簡單,但每道步驟都馬虎不得,要不然做出來的掃帚就不牢固。”纏繞、裝訂、敲打……生產車間,有幾十年掃帚制作經驗的前杜村村民杜傳真正熟練的向記者們展示著掃帚制作工藝。
“我們村雖然不產竹子,但是家家戶戶都會綁掃帚。”前杜村村支部書記李明強向記者介紹,掃帚制作的手藝是從老一輩那里傳承來的,祖輩們百年前便開始在家里制作掃帚,沿街銷售,并以此為生計。
1973年出生的李明強也說不清前杜村有多少年的掃帚加工歷史,只記得自己小時候爺爺輩的人都在加工掃帚,“現在在村里從事掃帚加工的有1200多人,大多數都是本村和附近村40歲以上的村民,農忙時忙耕種,農閑時就來打工賺錢。”
前杜村的掃帚加工戶李明瑞每天上午都會將自家作坊加工好的掃帚送到合作社銷售。“現在一個月平均加工7000把左右,月收入能達到1萬多元。”
“我剛回家給家里老人、孩子做了吃的,在這兒干活時間自由,不耽誤家里事兒。”50歲的閆樓村村村民胡蘭琴在車間工作已經有7年時間了,胡蘭琴家離加工車間只有2公里,家里有什么事情可以隨時回去處理。“一天做兩百多,家里也不耽擱,錢也賺了,自己以后打算一直干下去。”
像胡蘭琴一樣在產業(yè)園打工補貼家用的還有很多,一位園區(qū)內的加工負責人告訴記者,村民們做掃帚是按件計費,按照現在的加工生產工序,加工費是每把2.2元,慢的一天大概能做30到40把左右,而非常熟練的工人則能達到70到80把左右,這意味著工人每天最高收入將有150多元。村民杜傳真空閑時間就用來編掃帚,每天能保證50元左右的收入。
據了解,為了支持前杜村掃帚產業(yè)發(fā)展,孟姑集鎮(zhèn)黨委政府以全民創(chuàng)業(yè)帶動就業(yè)為導向,擴大前杜村掃帚產業(yè)規(guī)模,注冊資金2000萬元成立了“嘉祥青竹掃帚加工合作社” ,并協調土地于2012年建成了掃帚加工產業(yè)園,幫助村民統(tǒng)一進料,統(tǒng)一銷售。孟姑集鎮(zhèn)副鎮(zhèn)長孫寶緒介紹,這主要是想讓村里避免惡性競爭,抱團發(fā)展。
整合全村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合作社把之前家庭小作坊整合在一起建設生產基地,召集閑散勞動力,對員工進行短期培訓便可以直接生產加工。現在,根據市場行情,一把大掃帚能賣到13元錢左右,全村一年銷量在1000萬把左右,產值一億多元。
“一開始銷售渠道較窄,只是在周邊地區(qū)銷售,濟寧、菏澤等省內地區(qū),銷量很難提升。”李明強說,轉變來自2016年,通過電商第一次開始與省外商戶接觸,客戶實地考察之后對產品很滿意,當場便訂購了1000把掃帚,說起幾年前的事情,李明強依然很興奮。掃帚質量好、價格公道,新客戶就成了回頭客,銷量也就越來越多。
“我2015年返鄉(xiāng)開始電商創(chuàng)業(yè),一開始我們是在阿里巴巴平臺進行掃帚銷售,2016年開始銷量逐漸上升,2017年開始翻番,現在很多都是老客戶帶新客戶,直接微信聯系,從下電子訂單到發(fā)貨,一個手機便可以搞定。”金虹竹葉有限公司杜繼敏向記者展示他家掃帚銷售電子賬單,東三省、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等十多個省份都遍布了他的產品,一年銷售額2000多萬。
“整體來說,掃帚的市場需求依然很大,目前產業(yè)園面積小,未來我們打算繼續(xù)擴大產業(yè)園、增加產能。”產業(yè)發(fā)展勢頭良好,作為村支書的李明強和其他企業(yè)負責人都有十足的信心。(李超 屈昂)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