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1-04-20 07:58:04
原標題:壽光蔬菜與韓師傅的故事
來源:大眾網
1989年,當時的壽光縣孫家集鎮三元朱村建起17個冬暖式蔬菜大棚,種起了黃瓜等反季節蔬菜。當年試種成功,黃瓜上市后,價格比豬肉還貴,村里一下子出了十幾個萬元戶,在當地引起轟動。緊接著,冬暖式蔬菜大棚在壽光全縣推廣,1990年發展到5000個,1991年猛增到2.5萬個,1992年發展到7.5萬個……到了1995年的時候,壽光境內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已經接近20萬個。冬暖式大棚的推廣,在中國北方掀起了一場“白色”革命,結束了北方冬春季節蔬菜種類單一、短缺的歷史。從此壽光開始了“一年常青,四季有菜”的局面,依托大棚蔬菜,壽光人迅速富了起來,壽光也由一個貧困縣迅速成長為全國排名靠前的經濟強縣,成為“中國蔬菜之鄉”。
2000年,第一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簡稱)在壽光舉辦,標志著壽光的蔬菜已經走向世界。如今,菜博會已經成功舉辦了21屆,成為當地經濟騰飛的引擎,也是創新提升“壽光模式”的重要載體。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當年的冬暖式大棚成就了現在的壽光。在當時冬暖式大棚的起源推廣中,有幾名功勛人物不得不提,一個是時任壽光縣縣委書記的王伯祥,一個是時任三元朱村書記的王樂義。此外,還有一個不被人們熟知的人,他叫韓永山,是當時三元朱村冬暖式蔬菜大棚的技術顧問,在冬暖式蔬菜大棚和反季節黃瓜的推廣中作出了重要貢獻。之所以不為人所知,是因為韓永山在冬暖式蔬菜大棚在壽光全線推廣、全面開花后不久的1993年就因病去世了。4月20日,第22屆菜博會即將開幕。菜博會開幕前夕,大眾網記者一行來到現居壽光市區的韓永山妻子周萬珍家中,一起回顧當年那段艱苦奮斗的崢嶸歲月,聽一聽她口中的韓永山“韓師傅”。
剛做完膝蓋手術,多年的腿病被治好
4月14日上午,大眾網記者來到壽光市三里小區周萬珍的家中時,她正在臥床休息。見有人來,周萬珍小心翼翼地起身,慢慢走到客廳。旁邊有人要扶她,被她拒絕了。“不用扶我,我自己可以。” 雖然已經70多歲,老太太話語中透出來的堅決令人敬佩。“我這腿剛做了手術,現在行動還不太方便,再過上幾天滿一個月就好了。”周萬珍摩挲著左腿膝蓋處說道,“感謝黨和政府,張羅著給我做了手術,年前做了右腿,年后又做了左腿,我這兩條腿疼了6年,現在終于不疼了。”
記者了解到,周萬珍做的是半月板更換手術。2020年8月,壽光市衛健局和社區工作人員陪她去醫院做健康查體,了解到周萬珍膝蓋疼痛多年,多方協調安排她進行了手術。周萬珍有一兒一女,女兒在農業系統工作,兒子和兒媳都在水務系統,兩個小孫子活潑可愛,一個在上小學,一個在上幼兒園,一家人過得平淡而幸福。“每月都發生活費,自己花足夠了。兒子住我樓下,時不時上來看看。福利院的人每周都來給我打掃一遍衛生,逢年過節社區和民政局都來看我。現在政府又給我治好了多年的腿疼,我挺感激的。”周萬珍現在的生活平靜而單調,只有在提到“韓永山”三個字的時候,她那雙一直波瀾不驚的眼睛里才會有一絲波動。
冬天的兩斤鮮黃瓜,讓三元朱村沸騰了一個春節
時間回到上世紀80年代。韓永山和周萬珍還是遼寧省大連市瓦房店市陶屯村的普通村民,在自己承包的山地里建起蔬菜大棚種植黃瓜。韓永山腦子靈活,喜歡琢磨。他合理利用自家承包田山包的地理優勢,經過對朝陽南坡地的挖掘修整,采用了“深窩”避寒、“朝陽”吸暖和塑料薄膜“覆蓋”保暖的方式,坐北朝南的建造了簡易的蔬菜大棚。老韓家的黃瓜產量高長勢好,每到出棚的時候都會有全國各地的蔬菜商販慕名而來。其中,來自濰坊壽光三元朱村的村民王新民就是當時的一個。
據周萬珍回憶,王新民當年曾經3次去老韓家中批發黃瓜運回山東賣,掙了不少錢。看著韓永山的大棚和大棚里一次上千斤的產量,王新民萌生了新的想法。1989年春節前夕,常年在外販賣蔬菜的王新民,把從老韓家帶回來的兩斤黃瓜放在了堂兄王樂義的餐桌上。寒冬臘月時節,看著這兩斤鮮靈靈的黃瓜,王樂義既震驚又欣喜。蔬菜大棚在當時不算新鮮物,但能在這么冷的時候種出黃瓜的,他是頭一回聽說。當時的壽光還是個貧困縣,作為村書記,王樂義的頭等大事就是帶著村民過上好日子,這兩斤黃瓜給了他靈感:和東北相比,壽光的條件好太多。地勢平坦,土質好,有種菜基礎,氣候溫和,東北能種出這么水靈的反季節黃瓜,壽光肯定也能。春節剛過,王樂義就帶著王新民和其他幾個村民一路北上去了遼寧,他們此行的目的只有一個:請韓永山出山,來壽光指導推廣冬天能種出黃瓜的大棚。
老韓賣掉家產,決心到壽光闖一闖
周萬珍說,老韓沒有多少文化,但善于鉆研,靠著種植反季節黃瓜,一家人日子過得還不錯。“有收入有大棚有車的,在村里條件算很好的。所以他們來叫老韓去壽光的時候,我們全家人都不愿意,老韓自己也不愿意。”
當時的壽光實在是太缺老韓這樣的技術員,王樂義一行吃了閉門羹毫不氣餒。1989年上半年,他們一次又一次地跑東北,向老韓取經求教。最后一次,王新民來到老韓家對著老韓說:“我給你買了船票,你跟著我去壽光看一看吧,就當旅游了。”韓永山一聽,正好農閑時候,去旅游一次也挺好,便跟著王新民去了壽光。到了三元朱村一看,老韓就心動了:這里的土地太好了,一馬平川,土質也好,種大棚再適合不過了。回到東北,老韓就賣棚賣車,準備去壽光大干一場。“他做這些事太突然,沒有和我商量,還是鄰居告訴我的,等我帶著孩子趕回家時,車和棚已經被人家裝好拉走了。他是鐵了心要走,氣得我半個月沒和他說話。”
冬暖式大棚在壽光大獲成功,引發了北方農業“白色”革命
1989年7月,老韓帶著賣棚賣車的錢和家里多年的存款來到壽光三元朱村,和村民一起搭起17個冬暖式大棚種黃瓜。周萬珍因為賭氣沒有一起來,到了10月黃瓜嫁接的時候,才從東北趕了過來。“生氣歸生氣,黃瓜嫁接是大事,我得來和他一塊弄。”
大棚都是村民們貸款建的,很多人有顧慮,老韓拍著胸脯給他們保證:一定把大棚搞成功!韓永山不分白天黑夜地靠在大棚里,當起了全村的大棚技術顧問,誰家需要他就去誰家,忙得腳不著地。
在韓永山等人的不懈努力下,1990年元旦期間,三元朱村的冬暖式大棚大獲成功,黃瓜不僅產量翻番,質量也非常好,村里一下子出了十幾個萬元戶,這讓當時還屬于貧困縣的壽光沸騰了。作為大功臣,韓永山得到了縣里的重獎:獎勵現金8萬元,送120平方米住房一套,全家人“農轉非”,配備一部吉普車……先后被聘為壽光蔬菜辦公室顧問、任職蔬菜辦公室主任,推薦為濰坊市勞模。
緊接著,全國各地的考察團接踵而至,不少地方還提出要重金聘用他。但韓永山重情重義,他感激壽光給予他的優厚待遇,決定留在壽光繼續推廣冬暖式大棚,還把全家人都接了過來。
此后,韓永山和王樂義等人一起,開著那輛吉普車,每天到各個鄉鎮推廣指導冬暖式大棚,他將自己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每一個菜農,足跡遍布壽光南部300多個村莊。到1990年底,僅一年時間,壽光的冬暖式蔬菜大棚由17個突飛猛進發展到5800個。
壽光起來了,老韓卻黯然離世
從三元朱村開始,冬暖式蔬菜大棚像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壽光的各個鄉鎮和村莊,三年時間,就增加到了7.5萬個,并逐漸輻射到山東省甚至全國各地,“壽光蔬菜”開始走向全國,壽光也逐漸成了全國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
壽光富起來了,韓永山卻倒下了。常年高強度的奔波勞累,他的身體變得越來越差,經常是白天各個鄉鎮跑,晚上回家打吊瓶。“老韓的胃不好,從1992年開始,他就覺得身體不舒服,渾身沒勁,吃不下飯,不停地打針吃藥總是不見好。我讓他休息休息,他舍不得大棚,舍不得他的事業,還是天天到處跑。”周萬珍說。
1992年9月,因為總是不見好,周萬珍帶著韓永山到大醫院檢查,檢查結果讓她痛苦不已:韓永山患的是肝癌。“醫生說來得太晚,撐不了幾個月了。我都感覺天要塌了,老韓9歲就沒了父母,在村委大院里長大,那些年天天忙著弄大棚,好容易能過兩天好日子,又得了這病,我就是心疼他。”周萬珍并沒有告訴老韓實情,說還是胃病,需要靜養。這次老韓聽了她的話,安安靜靜住了一年的院,直到1993年11月28日去世。韓永山病重的時候,周萬珍曾經問他:后不后悔來壽光?韓永山回答:不后悔。30多年后的今天,壽光早已成為全國GDP百強縣,國務院欽定的“中國蔬菜之鄉”。雖然韓永山看不到這一幕了,但壽光人民不會忘記他。韓永山去世后,周萬珍繼續帶著兩個孩子在壽光生活。如今,兩個孩子都有穩定的工作、和睦的家庭,周萬珍也被照顧得很好,對于韓永山來說,這應該是最大的慰藉了。(記者:孫永蓮)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