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海報新聞
2021-05-10 16:17:05
原標題:尋找外事中的紅色印跡丨聯合國2606項目讓聊城馬西林場風沙薄地變綠洲
來源:大眾網·海報新聞
走進位于聊城市莘縣的馬西林場,好像一下被負氧離子包圍,昔日的風沙薄地,如今已是樹的海洋,草茂林豐。而它的形成與發展都離不開世界糧食計劃署援助中國2606項目莘縣造林工程。
馬西林場
世界糧食計劃署投資2000萬美元建造公益林
歷史上,莘縣境內的黃河故道形成高低起伏的沙丘荒漠,風沙危害嚴重。為治理沙荒,改善生態環境,20世紀50年代初,建立了國營王奉苗圃。1980年7月,從周邊毗鄰村莊新征沙荒地8005畝,土地面積擴大到10912.9畝,定名為“國營莘縣馬西林場”,開始植樹造林,治理沙荒。
世界糧食計劃署評價組在馬西林場。資料圖
“馬西林場的‘高光時代’是在上世紀80年代,由于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援建的2606項目工程,當年創造了林業大會戰的壯觀場面,林場面積迅速增加,林木品種也更加豐富。”國有林場管理服務中心主任石斌說道。
石斌所說的2606計劃,是1980年10月,中國政府和世界糧食計劃署簽署了由世界糧食計劃署提供援助的基本協定,地區行署通過山東省林業廳提出《為建立山東省聊城地區速生用材林基地向世界糧食計劃署提出糧食援助正常開發項目的申請書》。1981年11月5日,中國政府和世界糧食計劃署就該項目簽訂生效,項目代號為中國2606。
1982年,經過多方努力,世界糧食計劃署投資2000萬美元,以馬西林場為基礎,在馬頰河以西四個鄉鎮營建2606項目林,造林面積達11萬多畝。項目分為兩期,一期工程于1985年12月順利完成驗收工作。由于實施效果好,援助工程繼續實施。1985年12月10日,二期工程批準開工。到上世紀80年代末,10萬畝林海建成了,馬西人民戰勝了風沙災害。
世界糧食計劃署評價組在馬西林場。資料圖
據石斌介紹,項目實施后,世界糧食計劃署官員還多次來聊城實地考察,1984年,世界糧食計劃署評價組對項目一期進行了中期評估,評價組對項目總的實施及完成的質量予以肯定。“由于因地制宜,科學栽植,當時林木成活率超過90%,評價組對此予以高度評價,在評價報告中指出工程對防風固沙,保護農田,生產一定程度的木材和薪材,改善受益者的生活水平,提供就業機會等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石斌說道。
飛沙薄地變身“馬西綠洲”
馬西林場
昔日的飛沙薄地變身如今的綠樹成蔭。馬西林場在防風固沙、涵養水源、吸煙滯塵、固碳釋氧、凈化大氣環境、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服務功能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里豐富的森林資源、規模大、林相好、形成了多種景觀。特別是夏季,濃蔭蔽地,綠蓋遮天,風清氣爽,環境宜人,當地被稱為‘馬西綠洲。’”石斌說道。
據石斌介紹,項目執行后,通過平整土地,植樹造林,建設橋、涵、閘,興修水利等工程配套措施,變成了地勢平坦,林網交織,排灌配套的好糧田。同時擴大了林業資源,培育了大量木材,成為山東省大面積楊樹豐產林基地之一,帶動了馬西地區的林業生產,也成為了全縣最大的木材收購、運輸、加工、銷售產業的集散地。
通過不斷地實驗探索,在公益林的大框架下,馬西林場在科研、生態等發明展現更大的價值。
近年來,馬西林場還與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省林科院科學、東北林業大學合作,承擔了多項科研課題,為魯西黃河故道雜種白楊種、刺槐、楸樹、雜交楊等樹種研究提供現實依據。
在此基礎上,馬西林場積極謀求轉型,多渠道多樣式發展林下經濟,林間地用于金蟬養殖實驗、蚯蚓養殖實驗和食用菌研究,盤活林間豐富資源。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