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2021-09-27 11:28:09
原標題:聚焦尼山論壇|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和”的智慧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2021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第七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于9月27日至28日在曲阜舉辦,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文明對話與全球合作”。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以“文明對話與全球合作”為主題,切中了時代之脈。
這個世界足夠大,完全容得下各國共同成長和進步;不但如此,國與國之間更可以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拿貿易來說,貿易本質上是“互通有無”,“互補”是貿易的重要推動力,你缺什么從我這兒進,我缺什么從你那兒進,是對雙方都有利的事。因此,貿易是相互需要而不是單方面需要。世界貿易背后是基于經濟原則的產業鏈分工。現代產業鏈是根據優勢互補原則建立起的,許多國家相互配合,組合成完整的產業鏈條,缺了某一個環節,世界各國就無法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
各國之間的相互需要不只停留在經濟層面,人類是在各個方面都是命運共同體。當前,人類社會當今世界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轉,各國間的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同時面臨諸多共同挑戰。不論人們身處何國、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實際上已經處在一個命運共同體中。
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的思想,是人類社會和諧相處的寶貴資源。尼山論壇倡導“文明對話與全球合作”,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和”的智慧和力量。
我國“和”的思想源遠流長,“和”字在我國西周時期已經出現,原是指廚師烹調美食,將不同元素融合在一起的和諧狀態,后來被引申為“各種關系的和諧狀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的思想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和”用來處理人際關系。《論語》子路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在論語中多次提到君子,他所說的君子是指有學問有修養、品德高尚的人,也是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的典范。“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可以與他周圍保持和諧融洽的氛圍,是因為他對待任何事情都持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但他同時尊重別人的“不同”。不同的人基于成長環境的不同,對某一事物和現象達成一致的觀點,有時比較困難,這時“和而不同”就可以妥善彼此的分歧,進而可以“求同存異”。
第二個層次,“和”用于治國。《國語·鄭語》:“夏禹能單平水土 ,以品處庶類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意即商契能和合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使百姓安定和諧的相處與生活。眾人周知的“和為貴”,出于《論語·學而第一》,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和為貴”是“先王之道”,說明是治國之道,而且是“斯為美”。這段話簡言之是說:國家設置禮儀制度,不能徒具形式,目的是“和”。
和為貴,是儒家倡導的道德實踐的原則,可以用來廣泛調節人際關系、國家內部關系。“和”是孔子強調“仁”、推行“禮”的目的之所在。在孔子思想中,仁、禮、和是一個整體,“仁”從個體道德修養角度促進“和”,“禮”從社會制度和規范方面保證“和”。“和”既是“仁”“禮”之目的,也是“仁”“禮”結合之結果。“仁”與“和”是孔子儒學思想的核心理念。“仁”是人際關系的價值核心,“和”是社會政治的價值核心,是國家治理的目的。
第三個層次,“和”用于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尚書》載:“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協和萬邦思想的產生,是“和”的思想運用到人與人、國家治理之后,延伸到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
“協和萬邦”被新中國發揚光大,并被運用到外交實踐中。20世紀50年代,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而重要的影響。1953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印度政府代表團時,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打開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也為世界各國的和平共處提供東方智慧。全球化不斷發展的21世紀要求從根本上破除追求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武力至上的舊安全觀。近70年來,“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這五項原則不僅成為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而且也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成為規范國際關系的重要準則。
中國傳統“和”的思想,傾注著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等重大問題的關切,飽含著對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憧憬。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需要深刻領會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和”的真諦。(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學澤 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