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2-03-25 09:59:03
原標題:周末人物|百年文圣常海浪譜華章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為心愛的海洋事業操勞一生的老人,戀戀不舍地走了,像一只春蠶,吐盡了最后一根絲……
百年文圣常海浪譜華章
文圣常眺望大海
文圣常在實驗室
文圣常為畢業生撥正流蘇
周末人物·中國新聞名專欄
□ 記者 薄克國 通訊員 馮文波
一位把全部心血傾注在祖國海洋科學事業上的老人,走完了他人生的旅程——2022年3月20日,著名物理海洋學家、我國海浪研究的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文圣常在青島逝世,享年101歲。
海浪理論的開拓者,心系學生的引路人,為人師表的大先生,作為我國著名的海洋學家、教育家,海浪研究的開拓者和物理海洋學的奠基人之一,文圣常為我國物理海洋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文圣常以科學家的睿智,音樂家的靈感,譜寫出一首又一首優美高亢的大海交響曲,奏響一曲又一曲恢宏雄壯的風浪樂章。
不斷在物理海洋學領域“掀起波瀾”
“有大風的時候,站在海邊,我們會看到高高低低的海浪,表面上雜亂無章,非常繁雜,幾乎沒有什么章法,其實,海浪有自己的運行規律,有其內在的章法。如果我們掌握了海浪運行規律,對我們人類是有很大幫助的?!蔽氖コI敖邮苡浾卟稍L時說:“在我眼中,海浪就是我的老師。”
文圣常一生與海浪結緣,他曾說,自己由研究航空工程改為研究海浪,有點兒陰差陽錯。
時間回到1946年,他赴美國航空機械學校進修深造。正是這次進修,使他結緣大海,與海浪相識、相知,直至相許。
那年1月,文圣常乘海輪途經太平洋赴美,上萬噸的輪船竟像紙船似的隨浪顛簸,他為排山倒海的波濤而驚嘆。
他的腦際里,靈感的火花不斷閃爍:海浪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既然能使航行于大洋的巨輪顛簸,當然也可以給一切海上和沿岸的設施與生命構成極大的威脅,這是把海浪看成一種災害;但海浪又何嘗不是一種資源呢?
也就是從那一刻起,他萌生了獻身海浪研究的想法。
他決心設計一種利用海浪能量的動力裝置,去叩開海洋世界的大門?;貒螅涍^精心研究,他成功設計出一種裝置模型,可以利用海浪的垂直運動壓縮空氣透平,從而獲得電力輸出,作為一種燈標,可以不斷在波浪中閃爍、導航。他研發的裝置模型幾經改進,先后在嘉陵江畔、北戴河海邊、青島匯泉灣進行試驗,這是我國學者最早進行海浪能量利用的試驗。
立志科研,報效祖國。為了尋得探究海洋的理想場所,文圣常開始打聽國內的海洋科研機構,向青島觀象臺去函表述了自己從事海浪研究的意愿。
1953年,山東大學海洋學系建系伊始,首任系主任、中國著名物理海洋學家赫崇本教授求賢若渴,力邀文圣常到校執教,聘請他主持海浪課的教學。
從此,文圣常在海洋世界遨游,不斷地在物理海洋學領域“掀起波瀾”。
有風就有浪,這是個看似簡單的自然現象,卻是個異常復雜的過程。如何準確地描述和計算海浪呈現的多姿多態的外表及其復雜的內部結構,一直是個世紀性難題。而海浪譜是海洋學基礎理論及工程、運輸、國防等諸多海洋環境評估計算應用中的核心問題,是近幾十年來國際上一直極為活躍的研究領域。
20世紀60年代初,文圣常經過潛心研究,在《中國科學》(英文版)上發表了“普遍風浪譜及其應用”等著名論文,開創了將譜概念與能量平衡相結合的新的研究方法,受到國內外的高度重視,被譽為“文氏風浪譜”。
1962年,他的專著《海浪原理》出版,這是國內外出版的第一部海浪理論專著。20世紀80年代末,文圣常第一次在國際上提出解析形式的海浪譜形,此次研究不同于已有頻譜的經驗性,避免了國外盛行的純經驗方法,而采用解析的方法導出風浪頻譜和方向譜。此項研究當時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進一步發展了海浪理論,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所得愧嫌厚,所獻未從心
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服務國家需求,惠澤百姓民生,是文圣常一生的奮斗目標。
20世紀70年代,伴隨著沿海港口、海岸工程建設的加快,急需出臺適合我國海域特點的港口工程技術規范。
文圣常帶領團隊集智攻關,提出的工程設計和管理技術標準被納入交通部《港口工程技術規范》,打破了我國建設港口的有關規范長期依賴蘇聯和美國的局面。
海洋數值預報,是海洋環境預報業務走向現代化、提高準確率的重要途徑和發展方向。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1986年,我國啟動了“七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第76項)“海洋環境數值預報”。文圣常承擔了該項目的重中之重——“海浪數值預報方法研究”。
5年后,文圣常帶領團隊研發的“新型混合型海浪數值模式”,不僅有效克服了當時我國計算機運行水平較低的困難,而且使我國的海浪預報模式從傳統的經驗預報,邁向了數值預報,很快便在國家和地區性海洋預報中心投入業務化應用。驗收專家組評價:成果達到國際水平,部分內容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并被國家科委列為重大科技成果。
20世紀最后十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國際減災十年”的號召,這與文圣常一直以來倡導的從中國海洋事業的實情出發,研究海洋災害、造福人類的想法不謀而合。這期間,他主持承擔了“災害性海浪客觀分析、四維同化和數值預報產品的研制”專題工作,相關產品現已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應用于風浪預報,并進入當時中央電視臺災害海浪預報,在我國防災減災工作中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一系列科研成果,都是在他堅持從中國海洋事業的實情出發,研究海洋災害,助力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理念指引下誕生的。
“許多人問我取得成功的經驗有哪些,我并無什么經驗可談,唯獨信仰愛國主義和追求科學精神,牢牢樹立健康正確的價值觀。愛國主義和追求科學精神以及健康正確的價值觀,是我畢生獻身于祖國海洋事業的力量源泉?!睒闼氐脑捳Z展露出文圣常堅定的信念、真摯的情感。
多年來,他心懷“國之大者”,潛心蔚藍,浩海求索,為國家海洋科技事業的發展進步辛勤耕耘、默默奉獻。每當別人對他取得的成就、作出的貢獻表示敬佩和祝賀時,他總是說,我沒做多少工作,國家給予我的太多,我做得還不夠好。
“所得愧嫌厚,所獻未從心”是他用以自勉的詩句,正是懷著這種感恩的心,即使80歲高齡,退居二線以后,他依然如春蠶、如蠟燭一般奉獻著余熱。
學生講課老師聽
學生講課老師聽?對,沒錯,這是文圣常培養人才的方法之一。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與大氣學院名譽院長管長龍,1989年跟隨導師文圣常攻讀博士研究生。他回憶:“我是學物理出身,考上博士研究生后,跟隨文先生從事海浪方面的學習和研究,存在一個從理論物理向物理海洋轉換的過程。”
當時博士研究生的專業課程是《海浪理論與計算》,所用的教材就是由文圣常和余宙文聯合編著的《海浪理論與計算原理》。了解到管長龍之前擔任過教師,文圣常就采取了一個新穎的教學方式——師生換位,讓學生給老師講課。
“給導師上課開始了。地點就在文苑樓文先生的辦公室,課程每周一次,在星期六下午。聽眾中還有物理海洋研究所海浪室其他老師?!惫荛L龍回憶,“剛開始還算順利,課程內容是比較系統和嚴密的液體波動,有流體力學基礎的我還不難理解與掌握,文先生也總是給予鼓勵與肯定。隨著課程內容的深入,自己真正感受到了是在爬隔行的那座山?!?/p>
在這種師生換位的講述中,為了在討論時不被導師問倒,管長龍在課下查閱了大量的文獻,了解前人是如何研究的,消化吸收之后,再變成自己的知識儲備。一年下來,他也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業內人。
時至今日,談起導師文圣常的良苦用心,管長龍說,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他講我聽,可能彼此都很輕松,但自己就不會有那么大的收獲。
為人師者有三種類別,即業師、經師和人師。在文圣常的從教生涯中,三者是渾然天成、密不可分的。他既向學生傳授海洋科學研究的專業知識,又引導他們觸類旁通,廣泛涉獵,樹立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他還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用自己的言行舉止感化、引導學生,既要腳踏實地,又要志存高遠,養成淡泊名利、高潔優雅的君子之風。
管長龍說,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可能文先生對海洋技術的掌握不再是最先進的,對科技進展的了解也不是最前沿的,但他卻一直是我們做人的導師。“可能現在他更多是做‘人師’,這種教育是潛移默化的,不是說他怎么來教導你,而是說他怎么做,被你看到了,默默地影響你?!?/p>
正如培養管長龍這樣,文圣常堅信,中國要搞海洋研究,首先要培養海洋科技人才,大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人才。因而,在科研上碩果累累的文先生最看重的還是教書育人。
他桃李滿天下,親手培養了眾多高水平海洋人才。我國自主培養的第一位海洋學博士孫孚、榮獲“卡爾·古斯塔夫·羅斯貝獎”這一國際大氣科學界最高榮譽的王斌教授等海洋領域的許多領軍人才和骨干力量皆出自他門下。
2014年12月12日,釣魚臺國賓館,中國教育家年會把2014年中國教育“燭光獎”授予文圣常,表彰他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方面的卓越貢獻。
一天上三班,永遠的文主編
從教學和科研一線退居到二線那會兒,文圣常還是想力所能及地為國家、為社會、為學校做點什么。
熟悉文圣常的人都知道,即使年事已高,他仍堅持一天上三班:每天上午9時來校,中午12時30分回家吃飯;飯后再來校,傍晚6時30分左右回家吃飯;晚飯后再一次來校,晚上10時回家。十幾年來除春節期間休幾天假外,雷打不動。
2002年4月,《青島海洋大學學報(英文版)》創刊號與廣大讀者見面了。擔任主編的文圣常高興地說:“創刊的英文版,是我們海大的‘新生兒’,要細心愛護他,使他茁壯成長。”
在文圣??磥?,學報是展示學校形象和水平的重要窗口,既可以透過它看世界,也可以通過它展示自己。
學報后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英文版)》。身為主編,文圣常堅持質量第一、寧缺毋濫的原則,決不會因為沒有稿子就拼湊或者以次充好,敷衍了事。每一篇稿件刊發之前,他都要仔細審讀,除了專業創新之外,他還對文章的遣詞造句、語法規范等進行嚴格審查。
從2005年開始,學報改成了季刊,一年出版四期,工作量較之前翻了一番,他的工作壓力也隨之增大。即便如此,文圣常依然堅持審讀、修改每篇稿件。
他的工作量一般保持在每周2-3篇,編輯每周一把需要審讀的稿件送過去,把他審讀過的取走。據負責每周給他送稿的編輯季德春老師介紹:“一年365天,沒有周末,沒有節假日,如果沒有什么特殊的安排,他都按照自己的作息規律在審稿?!?/p>
多年來,在審稿過程中,他從未耽誤過工作。有時因為要去濟南體檢或者生病住院,他會提前和編輯部的同事們溝通好,把需要他審讀的稿子提前審完。
2007年,文圣常不小心燙傷腳踝,傷口感染,需要做手術。術后,醫生叮囑他要臥床休息。他便把腿搭在板凳上繼續改稿,同事想減少他的工作量,他卻說:“工作耽誤不得,我必須抓緊時間……”
2013年,文圣?;忌戏窝?,他便把辦公場所徹底轉移到家中,依舊每天工作5至6個小時。直到2019年,98歲高齡的文圣常因身體不適住院治療,才不再堅持工作。
在文圣常率先垂范下,歷經十年的辛勤付出與不懈努力,自2012年起,《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英文版)》成功被SCI收錄。當學校領導和師生前來向他表示感謝和祝賀時,他謙虛地說:“總算沒有給學校丟臉”。
據統計,從2002年創刊至2019年,《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英文版)》出版70余期,文圣常大約終審了800余篇稿件,按每篇論文4000個單詞計算,共審讀了300多萬個單詞。
設立文苑獎學金獎掖后進
文圣常生活簡樸,卻將自己的獎金捐給學校,設立了文苑獎學金,且不斷注資。
1999年他獲得了何梁何利獎,獎金20萬港幣,他將其中一半捐給了老家河南光山縣磚橋鎮初級中學,修建海洋希望教學樓,另外一半則捐給中國海洋大學,設立文苑獎學金,獎勵優秀大學生。
這里還有個小插曲。獎學金的命名問題曾難壞了中國海洋大學校領導。按理說以文先生的名字命名合情合理,但當學校提出這個建議后,立即遭到文先生拒絕。校領導也再三勸說文先生,但被他婉拒。此后盡管校領導又先后五次上門,文先生依然不松口。最后,校領導決定以文苑命名,既符合大學的品位,又與文院士諧音,文先生這才高興地答應了。
文先生說,文苑兩字,文就是文化,苑就是園地,合起來就是文化的園地,海洋大學就是一個文化的園地。
為讓這一獎學金保持長久,2006年11月16日,第七屆文苑獎學金頒獎儀式結束后,文圣常打開手中一個黑色塑料袋,里面裝著10萬元現金,這筆錢來自他的工資收入,他希望將其補充到文苑獎學金里。
他說,自己算了一筆賬,以每年評選3名獲獎學生,每人5000元獎金算,之前捐的那10萬港幣基本用完了,所以他又從自己的工資里取了10萬元,希望學校收下,作為后續的獎學金。
在場的每一個人無不為之動容,時任校長吳德星說:“即使錢用完了,這項獎學金我們也會一直評下去,不可能錢用完了,我們就不評了,這是一種精神的傳承?!钡氖コ桃庖髮W校收下這10萬元,學校最終尊重了他的意見。
感動于文圣常院士高尚的品格、無私的奉獻精神,當年的獲獎學生之一張瀟源同學,從獎學金中拿出2000元,在他所就讀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設立了傳承獎學金,希望把以文圣常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追求真理、崇德守樸、愛國愛校的精神永遠傳遞下去。
2008年,文圣常獲得青島市首個科學技術最高獎,獎金50萬元。2009年,他將其中的20萬元捐給文苑獎學金,其余30萬元捐給海大,供學校本科生研究發展使用。他表示:“我從社會得到很多東西,我有義務回報社會?!?/p>
2018年11月1日,文圣常再次向學校捐贈20萬元,用于發放文苑獎學金。面對他的善舉,學校領導表示,學校現在有錢,文苑獎學金也會一直發放下去,文圣常卻說:“我只是想表達我對學校的熱愛之情。”
2021年11月1日,文圣常百歲生日之際,他又作出決定,從積蓄中拿出20萬元捐贈給學校。據統計,截至目前,文圣常已累計向教育事業捐贈120萬余元。作為中國海洋大學學子夢寐以求的獎學金,文苑獎學金已頒發22屆,累計66人獲獎。
2014年度“感動青島十佳人物”頒獎典禮上,文圣常被授予“感動青島”十佳道德模范稱號?!案袆忧鄭u”評委會評價他:“捐資助學,無私忘我,先生之風,山高水長?!?/p>
文先生是我們心中的榜樣
“百年踏浪,浩海求索,文先生千古!”
“致敬,國士無雙,先生一路走好!”
“先生千古,風范永存!”
“先生一路走好,后輩定不負所望!先生千古!”
……
為心愛的海洋事業操勞一生的老人,戀戀不舍地走了,像一只春蠶,吐盡了最后一根絲……文圣常逝世后,社會各界紛紛表達對文先生的哀思和敬仰。
先生已逝,精神長存?!拔南壬m然離開了,可他的精神和貢獻會永遠記錄在海洋史的豐碑上!”
聽到恩師去世的消息,文圣常的博士研究生趙棟梁悲痛萬分。他哽咽著說:“我最后一次見文先生是去年夏天,由于疫情,進不了醫院病房,趁他出來在院子里轉的時候見了一次面,談的時間還挺長,沒想到竟然是最后一次了?!?/p>
1992年,趙棟梁考上博士研究生,師從文圣常?!拔医o他寫了封信,詢問考研需要復習哪些內容,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問題。沒想到我很快就收到文先生的回信,滿滿三頁紙,回答了我很多問題,說了很多鼓勵的話。”趙棟梁說,“特別是我來了海大之后,進一步了解了文先生的為人,學問做得那么好,名氣那么大,關鍵是對人真是太好了,太平易近人了?!?/p>
在中國海洋大學,提起文院士、文先生,大家都肅然起敬。在廣大師生心目中,他胸懷坦蕩、崇德守樸的高尚品格,治學嚴謹、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淡泊名利、虛懷若谷的君子之風,永遠是大家學習的典范。
“文先生是求實創新、耕海踏浪、令人敬仰的杰出科學家;文先生是淡泊名利、立德樹人的教師,是具有仁者之心、君子之風的海大學長;文先生是我們心中的榜樣。”第七屆文苑獎學金獲得者、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長聘副教授張瀟源說,文先生的精神和品格激勵青年一代接過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火炬繼續奮斗,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第二十屆文苑獎學金獲得者曲麟昊說:“我們要銘記文圣常先生耕海踏浪的精神與情懷,將愛國主義精神和追求科學精神踐行在日常生活的每一處?!?/p>
中國海洋大學2018級海洋科學專業學生畢瀚文表示:“文院士一生的經歷,其實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大學生學習的過程,文院士這種精神也會一直傳承,激勵我們擔當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從文院士手中接過接力棒,在浩瀚的知識海洋里揚帆遠航?!?/p>
文圣常猶如一座精神的燈塔,為中國海大人照亮了前行的路,也指引著這所特色大學進取的方向。
百年文圣常,一生獻大海,海浪譜華章!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