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魯網
2022-04-19 15:38:04
原標題:一把手術刀游離于毫厘之間——煙臺毓璜頂醫院急診外科團隊以“亮劍姿態”挑戰手術禁區
來源:魯網
魯網4月19日訊 大腦,是人體最精細、最復雜的器官。大腦掌控人體生命的進行,其結構復雜、分區精細。即便稍有損傷,輕則缺失功能,重則危及生命,神經外科專業也因此成為最具挑戰性和高難度的醫學領域。一臺神經外科手術有時需要持續進行十幾個小時,而醫生們則用一把手術刀游離于毫厘之間。
走進煙臺毓璜頂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永遠都是步履匆匆,與時間賽跑。急診外科陳永安主任所帶領的醫師團隊一直奮斗在這個難度高、風險大的“戰場上”。他們勇闖生命禁區,用精湛的醫術在不斷的挑戰中保持亮劍姿態,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跡。
選擇迎難而上 團隊聯合打贏一場“伏擊戰”
一場驚心動魄的急診神經外科手術,給患者帶來生的希望。然而,醫生們卻是時時刻刻都如走在鋼絲線上,如履薄冰,哪怕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設想。
去年9月份,一名77歲的老年女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被送進急診外科時,已經處于深度昏迷狀態,情況萬分危急。
“這名患者之前就已經被查出在其基底動脈中段上有一個動脈瘤。本次昏迷就是因為動脈瘤破裂引發腦蛛網膜下腔出血。”回憶起當時的手術情形,陳永安仍舊歷歷在目。因為腦動脈瘤破裂往往出血十分洶涌,病人常在幾分鐘之內陷入昏迷,最終因腦干受損而迅速死亡。然而,根據腦血管造影顯示,患者屬于寬頸動脈瘤,且動脈瘤所位于的基底動脈中段部位,負責供應腦干,位置十分重要。即便這個動脈瘤只有4*4mm,進行開顱手術也很難完成。
面對這場搶奪生命的“生死時速”,不容過多考慮。即便是在手術風險極高的前提下,陳永安主任與患者及其家屬充分溝通,在取得他們信任后果斷出手,帶領整個手術團隊成功給予患者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術治療。
但令人擔心的情況還是出現了,患者手術后因腦部積水仍舊處于昏迷狀態。是放棄堅持,還是拼死一搏?手握一柄手術刀,醫者仁心的急診神經外科團隊選擇了迎難而上。陳主任與團隊一起討論、抉擇、尋找著最佳的治療方案,手術也一直在持續,先后為患者做了腰椎穿刺,引流腦脊液。待頭部的引流管拔掉之后,又做了腰大池持續外引流。隨后腦脊液變清,給予了腦室腹腔分流術……經過兩個多月的生死搏斗,患者得到較為徹底的治療。
采訪中,作為一名傾聽者,記者體會不到當時的驚心動魄,因為只有站在手術臺前的醫生們才能知道其中暗藏的波濤洶涌。每次手術所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來自患者受雙抗藥物對血小板功能的影響,一旦術中出現出血,后果不堪設想。“潛在的危險接連不斷,我們的團隊就像是在打一場未知的伏擊戰,隨時等待著危險降臨,及時應對處理。”陳主任這樣描述道。
屢屢創造奇跡 以亮劍姿態挑戰手術禁區
不斷挖掘潛能,不斷超越自己,即便手術刀下的戰場只為毫厘之間,他們也在為患者帶來多一分的希望中拼搏努力。采訪中,記者從這個富有朝氣與拼勁兒的急診外科團隊中感受到,面對生命,面對每一個病例,他們都是全力以赴,不斷以亮劍的姿態,屢屢挑戰手術禁區。
一名66歲的老年男性患者,因突發劇烈頭痛伴有頻繁惡心嘔吐被送往毓璜頂醫院急診科。進行顱腦CT檢查后發現,患者為顱內蛛網膜下腔出血,初步懷疑為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在急診外科,這是很普通的疾病,但在進行腦血管造影檢查后發現,患者為小腦后下動脈起始處的夾層動脈瘤。”陳主任介紹說,這是比較罕見的顱內動脈瘤,對于下一步該如何治療,急診外科醫生團隊進行了術前詳細的病例討論。
常規治療動脈瘤的技術包括介入栓塞術和開顱夾閉術,而這名患者所患的動脈瘤為直徑2mm的夾層動脈瘤,且位置很深,常規的手術技術很容易導致生長動脈瘤的血管閉塞,造成小腦的梗死,最后決定進行枕動脈-小腦后下動脈搭橋,然后閉塞動脈瘤的治療。
“神經外科專業干的就是一件精細活、良心活,如果做不到,就不配成為一名神經外科醫生。”采訪中,陳永安主任說,很多時候,急診送到他面前的可能是一個個看似已經“不可能”的病人,面對的是無助甚至絕望的家屬。然而在整個團隊的努力下,“奇跡”常常會出現,那種幸福感與成就感無疑是對一名醫者最大的慰藉。
充滿人文關懷 用最大耐心與患者溝通交流
采訪中,令記者感觸最深的是整個團隊對神經外科專業無悔的熱愛,對攻克疑難雜癥的執著,以及對醫生這個職業的“醫者仁心”。在腦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療中,包括顱內動脈瘤、腦血管畸形、腦出血、煙霧病、急性缺血性卒中、顱內動靜脈瘺等。急診外科團隊無論業務規模還是技術水平,都走在了煙臺市的前列,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副主任醫師邊玉松說,神經外科專業風險高、強度大、重癥急癥多、手術時間長、病情變化快、牽連學科多、治療風險大且術后恢復慢,是一門錯綜復雜的學科。因此,在面對患者家屬時,他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將患者家屬們的疑問一一作答。
良好的科室風氣始于團隊帶頭人。面對記者采訪,不善表達內心情感的陳永安主任,在與患者進行術前溝通談話、手術、學術交流、會診、培養年輕大夫、帶團隊時,卻是事無巨細。
對于患者的尊重,陳主任更多還是用精湛的醫術來完成從醫多年的這份完美答卷。站在手術臺前的陳永安主任一絲不茍,手執手術刀,迅速切開蛛網膜,打開大腦的溝裂,靈巧地繞過錯綜復雜的腦神經與血管,準確抵達病灶位置。深耕神經外科領域的二十二年間,他總是全心全意為病人解除病痛,努力做一名有人情味、有溫度的醫者。因為在他看來,醫患是生命的共同體,醫生和患者相互信任才能共筑戰壕,在與病魔的斗爭中獲得共贏。
接軌先進技術 促進缺血出血一體化治療
愛崗敬業、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在過去的2021年中,在陳永安主任的帶領下,科室團隊手術工作量再上新臺階,達到700余臺。堅持“高起點、嚴要求、高標準、促發展”的宗旨,多年來,陳主任著眼于學科的發展,不斷引進國內外新技術,不斷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開展腦動脈瘤急診介入栓塞、急診開顱手術治療等技術,使得許多危急重癥患者轉危為安。據介紹,顱內動脈瘤的介入治療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新技術,隨著科技的進步,介入技術更加成熟、安全、有效。具體來講,是通過大腿根處的股動脈穿刺,置入動脈鞘管,通過動脈的管路,將微細的導管置入動脈瘤內,然后填塞彈簧圈,將動脈瘤閉塞,從而避免破裂出血。
“促進急診外科的出血缺血一體化建設,是科室未來發展的方向。”陳主任告訴記者,科室以腦血管病的外科治療為特色。包括缺血性腦血管病和出血性腦血管病的外科治療,同時把握這兩種腦血管病的治療,在治療中能夠更好的處理各自的風險,使治療更加安全、有效。
他介紹,急診神經外科是一個以顱腦外科手術和術后危重病人管理與治療的科室,搶救意識,團隊意識,急救技能都是缺一不可的。因此對于主刀醫生的要求也極為嚴格。目前,急診外科腦血管病團隊12人,大都具有碩士以上學位,骨干醫師均在國內外著名神經外科中心進修學習過,比如倫敦國王大學醫院、北京天壇醫院、宣武醫院、齊魯醫院等。能夠熟練開展各種出血性和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包括介入治療和開顱手術治療,常見的疾病有蛛網膜下腔出血、顱內動脈瘤、腦血管畸形、高血壓腦出血、動靜脈瘺、煙霧病、頸動脈狹窄等,常規開展的技術有顱內動脈瘤栓塞術、動靜脈瘺栓塞術、腦血管畸形栓塞術、頸內動脈海綿竇瘺栓塞術、腦動脈瘤開顱夾閉術、顱內外血管搭橋術、腦血管畸形切除術、頸動脈內膜剝脫術、以及其他神經外科手術。
悠悠二十二載,漫漫行醫路,一身觸動神經的醫術,一腔戳中心窩的熱血,披上的白衣白甲是他的戰袍,握住的一柄手術刀是他的武器。陳永安主任用二十二年的時間,詮釋了一名神經外科醫生的職責與使命,他與團隊的醫生們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游離于中樞神經的“方寸之地”,與病魔拼搏廝殺。他帶領這支技術過硬、團結一心、富有戰斗力的團隊,不斷攀登醫學領域的高峰,為患者的康復,努力奮斗在一線。(通訊員 李成修 崔方榮 李凌峰)
【急診外科專家團隊介紹】
陳永安,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國醫師協會神經急診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神經外科醫師協會常務委員,中華腦血管病雜志編委等職務。
邊玉松,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會員,中國醫師協會山東省腦血管病介入與手術分會委員。主要從事腦血管病的外科治療,擅長顱內動脈瘤開顱夾閉手術、煙霧病顱內外血管搭橋手術、腦血管畸形切除術、腦出血的微創手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