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客戶端
2022-05-09 15:05:05
原標題:山東:鄉村山明水秀 文化振興有方
來源:中國文化報
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的宋思陽,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除了帶領鄉親們致富,他最大的愿望是為村里組建一支文藝隊伍。“大家都想過好日子。錢夠花是好日子,每天能一起唱唱跳跳也是好日子。”宋思陽回憶,今年2月,省文化館的志愿者到夏津縣開展活動,他特意組織村里十幾位文藝骨干去現場學習,收獲很多。
黨的十八大以來,鄉村振興受到山東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除了落實政策、強化人、財、物支撐外,齊魯大地還將鄉村文化振興作為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的重要途徑,在基層彰顯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價值。
踏上家門口的致富路
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沂蒙老區臨沂市蘭陵縣代村的老人羅翠枝,賣出去超過2000元的草柳編制品。
羅翠枝所在的代村,近年來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依托荷花濕地等自然景觀和傳承多年的紅色文化,吸引大批游客。尤其是村里這兩年興起的夜游經濟,讓周邊的不少年輕人定期光顧。
鄉村振興路上,重要一條是解決鄉親的就業問題。山東將文化和旅游資源進行創意策劃,與當下市場的消費需求對接,推出系列兼具時尚特色與鄉村風情的文旅產品,受到游客歡迎。
濟南市商河縣將傳承歷史悠久的鼓子秧歌非遺項目與鄉村旅游產品打造結合起來。當地讓老百姓成為旅游演藝主角,讓游客欣賞鼓子秧歌、學跳鼓子秧歌,最后再吃上農家飯、帶走土特產。
商河縣有名的“秧歌古村”袁竇村,近幾年借助鼓子秧歌傳承隊伍的打造,發展起研學旅游,每年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次,年均旅游收入500多萬元。
商河縣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趙欒星說,鄉村文化振興與鄉村旅游業態的培育是相輔相成、互有裨益的關系。鄉村旅游發展需要載體和支撐項目,既能為文化振興提供平臺,也能獲得長遠發展、特色發展的動力。
文化廣場不再冷清
在威海榮成市大魚島村,投入使用多年的文化廣場現在每天都不閑著。村民張文梅記得,之前文化廣場剛建成時,村里百姓議論紛紛,認為這么一大塊空地就是“面子工程”,不實用。
如今,沒人再說這樣的話。大魚島村的漁家大鼓隊伍,既有七八十歲的老人,也有十幾歲的中學生。逢年過節,文化廣場就是大伙兒切磋漁家大鼓的地方。平時,廣場上要么是文藝隊伍在排練,要么是孩子們在練習街舞,熱熱鬧鬧。
鄉村文化振興必須保障民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想群眾之所想,為大家提供好看、好玩、愿意參與的節目。
泰安新泰市的一些農村閑置房屋,這兩年成了村民的好去處。得益于新泰市文化和旅游局的規劃,當地一些農村閑置房屋被改造成鄉村書房。市里的圖書館配備必要的圖書,跟市圖書館能夠通借通還。更關鍵的是,屋子里特意擺放了數十套桌椅板凳,并由附近的中小學老師擔任志愿者,解決了留守兒童放學后沒地方去的問題。
在淄博市桓臺縣,圍繞提升基層文化設施的服務效能,當地推進標準化建設,制定《桓臺縣基層文化管理員扶持獎勵辦法》,招募熱心人士參與基層文化設施管理,并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有效解決了農村文化陣地“有人建、沒人管”的問題。
遺產得到妥善保護
濱州市文化館館長李曉靜的手機里,存著濱州市許多鄉村負責人的聯系方式。“目前多數非遺項目的傳承基地還是在鄉村。”李曉靜說,推動鄉村文化振興,保護好非遺項目是關鍵。過去10年來,濱州市文化館年均下鄉上百次,除了送演出、搞培訓,還有個重要目標是調研非遺項目傳承發展情況,及時掌握發展動態。
李曉靜告訴記者,不能回避當前鄉村非遺面臨的困境,比如有的項目傳承方式依然僅是口口相傳;有的項目創新創意不足,與市場對接不暢;有的傳承人老齡化嚴重,技藝面臨失傳危險。因此,相關部門更應該重視鄉村非遺的保護,因為這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基本前提。
日照市是山東較早探索“扶貧車間”“非遺工坊”建設的地方。
為留住和延續鄉村發展的文脈,日照市在全市多地建設“非遺工坊”,集生產、展示、銷售于一體。一些“非遺工坊”主動與網絡直播平臺對接,擴大了知名度和影響力。
“讓文化遺產得到妥善保護,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先決條件。”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王磊說,以喜迎黨的二十大為契機,山東文旅系統今年將進一步聚焦鄉村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短板,加大與相關部門協調力度。圍繞讓鄉村文化遺產“保護下來、傳承下去、活躍生動”的目標,山東將強化資金保障力度,出臺過硬舉措,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堅實的支撐。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