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
2022-06-15 09:39:06
原標題:95.4%的青島市民體質“合格”
來源:青島日報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 羽
日前,青島市體育局發布《2021年青島市市民體質狀況白皮書》,通過監測不同年齡段6515例成年人的體質樣本進行分析,對市民的身體健康狀況做出綜合評價,為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和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提供了更貼合實際的科學依據。
為全面貫徹《全民健身條例》,著力落實《青島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推動全民健身運動開展,增強市民健身意識,按照國家公布的《國民體質測定標準》,我市于2021年3月至12月在全市范圍內的社區、行政村、機關、企事業、學校等單位,為成年人(20-59歲)和老年人(60-69歲)提供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指導服務,受測市民共計6515例,其中,成年人5721例,老年人794例。監測內容主要包含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指標的檢測。
體質監測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醫療體檢,它通過“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三大類共11個基礎項目檢測,使受測者了解自身身體狀況和客觀評價,并因人而異開具“運動處方”以進行更具針對性的日常鍛煉。 近年來,隨著全民健身在我市蓬勃開展,市民的健身意愿、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逐年提高。據青島市體育局統計,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347.18萬平方米,人均3.26平方米,提前達到了“到2025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的國家標準。充足便捷的場地供應,讓更多市民走出家門,投入健身大軍的行列。第三方機構“維度數據”調查顯示,目前,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為49.5%,遠高于42%的全省平均水平。
數據是現實情況的最直觀體現。從監測結果來看,青島市達到國家體育總局制定的《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標準的人數比例為95.4%,超過全國平均值5個百分點,與2020年相比,人們的身高、力量、平衡能力等指標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在肥胖率、肺活量、柔韌性和反應能力方面則表現不佳。特別是受到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等因素影響,受測者中亞健康的比例接近七成,集中表現為頸肩不適、精神焦慮和睡眠質量差。
青島市民普遍“營養過剩”
“我們從全市50個社區、行政村、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中抽取監測對象,獲得有效樣本6515例,其中,20歲至59歲成年人5721例(甲組20歲-39歲、乙組40歲-59歲),60至69歲老年人794例。”青島市體育事業發展中心全民健身活動部部長劉昕煜表示,此次監測選取的樣本很有代表性,基本反映了青島市民目前的身體狀況,也為“全齡段”健身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據了解,青島市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為市民提供的11項基礎檢測項目分別為:身高、體重、肺活量、臺階試驗、握力、縱跳、俯臥撐(男)、1分鐘仰臥起坐(女)、坐位體前屈、閉眼單腳站立和選擇反應時,通過測試身體形態、心肺機能、力量素質、柔韌素質、平衡素質和反應能力等指標,綜合評價受測者體質狀況。評價結果分為優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個等級,合格以上為體質達標。
《白皮書》顯示,青島市民體質總體達標率為95.4%,同比提高0.6%,優秀率和良好率也有小幅增長。“據我們統計,達標率自2017年起一直穩中有增,說明人們更加重視合理的飲食結構和健身習慣。”劉昕煜說道。
身體形態方面,男女平均身高峰值均出現在25歲左右,分別為176.1厘米和164.3 厘米。女性20歲-24歲最苗條,平均體重只有59.0公斤,但在中年以后明顯發福,50歲-54歲是女性最胖階段,BMI(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kg)/身高2(m))均值達到30.4,超過≥28的國家標準,達到肥胖狀態。
當然,肥胖并非只是存在于個別群體中,監測結果顯示,“營養過剩”已成為青島市民的共性問題,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肥胖率普遍在20%以上。這在中青年男性中尤為明顯:25歲-39歲的“油膩男”為數眾多,超重肥胖率占比超過一半,20歲-24歲男性占比亦接近1/3。
身體機能方面,成年人和老年人肺活量均值同比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下降幅度在7.4%~12.2%之間。而通過臺階試驗來看,兩性的“臺階指數(運動后心率恢復速度)”在45歲之后都下降明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隨之增大。
身體素質方面,市民雖然在力量、平衡能力兩項指標上明顯好于以往,但柔韌性和反應能力出現下降,這與缺乏運動、睡眠不足、關節活動受限等因素不無關系。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青島女性的身體明顯好于男性,她們的總達標率為97.1%,領先男性3.6個百分點。青島大學體育學院副院長李澤龍認為,這一方面說明女性具有較強的健康意識,生活方式更健康,另一方面也說明她們在家庭生活中“更勤快”。他說:“男性應該多做一些家務活兒,適度的家務勞動也可以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
“運動處方”指導市民科學健身
《白皮書》不僅只是給出了數據結果,還開具了一張適合大眾的“運動處方”。市體育事業發展中心的薛志敏說:“我們主要從建立健康生活方式、針對自身體質特點科學鍛煉、掌握科學鍛煉方式和方法三方面給出建議,為市民提供科學健身指導服務。”
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是獲得健康、減少疾病的最簡便易行、最經濟有效的途徑。《白皮書》建議,首先要合理安排飲食,除膳食中應富有人體必需的營養、避免攝入不利于健康的成分外,還要養成按時進餐、堅持吃早餐、進食不過飽的良好飲食習慣。其次,要堅持適量運動,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形式,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第三就是要改變不良行為,做到起居定時、按時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尤其是盡快戒除吸煙、酗酒等不良嗜好。最后,保持心理穩定也至關重要,由焦慮、睡眠不足引起的內分泌失調和神經衰弱,會使人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
對于此次體質監測中發現的超重肥胖、肺活量低、柔韌性差等突出問題,《白皮書》給出了解決方案:超重人群在注意控制飲食的同時,每周至少應進行三次時長超過40分鐘的中低強度有氧運動,例如慢跑、爬山、健步走、球類運動等;.肺活量低人群更適合參加慢跑、游泳、跳繩等可鍛煉心肺功能的運動;柔韌性差的問題,則可通過在運動前后壓腿、拉伸等練習予以解決。
健身活動不僅應該持之以恒,還需要正確的“打開方式”,《白皮書》建議市民根據自身目的選擇鍛煉手段:以增強體質為主要目的的市民,選擇自己可以長期堅持的有氧運動、球類運動和太極拳、氣功等;提高心肺功能應選擇有氧運動、球類運動;調節心理狀態應選擇各種娛樂性球類運動和太極拳、氣功等中國傳統運動方式,以緩解心理壓力,改善睡眠;增加肌肉力量可選擇器械性力量練習;提高平衡能力可選擇各種專門平衡訓練方法,包括坐位平衡能力練習、站位平衡能力練習和運動平衡能力練習;乒乓球、羽毛球、籃球、足球、網球等球類運動,則可以提高人體反應能力。
“普通人健身,我們最提倡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薛志敏說:“市民可以為自己制定一個短中長期相結合的健身計劃,當身體機能達到較高水平、養成良好體育鍛煉習慣后,就可以建立一套長期穩定、適合自身特點的體育鍛煉方案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