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黃海晨刊
2022-06-22 10:01:06
原標題:解讀日照漁家文化譜寫向海圖強的壯麗篇章
來源:黃海晨刊
王文娟
“距離產生美”。因為出生在山村,出門所見皆是山。村莊里有河水,山里有溪流,唯獨沒有海——— 對浩瀚的大海就充滿好奇和向往。
后來家里有了電視,看到大海無垠,海浪洶涌,驚心動魄。遙遠的風景總是格外神秘。生在山村的人們,不由得羨慕“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遠方——— 那是怎樣遼闊的風景呢?
記不清什么時候第一次去日照看海了,是陪伴父母那次?是與朋友在海邊照相留念那次?還是剛畢業不久去日照參加自學考試那次?早晨或者晚上,結伴到海邊溜達一圈。海水近在咫尺,漫步在金色沙灘上,每個人都不像是過客,而仿佛是歸人……
拿到滕懷森所著《日照漁家文化》這本書,淡藍色的封面,猶如清澈的海水,如老友重逢般親切。
通過這本書,撩開了海洋的神秘面紗,對大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深深感受到日照海洋文化之博大精深。
這是一本圖文并茂的書。知識豐富,科學性與趣味性兼備,還有文史類故事,堪稱一本小型的日照漁家文化的“百科全書”。
乍看目錄,似乎內容有點枯燥,翻開細看,卻有一些小小的驚喜,猶如海邊拾到精美貝殼。尤其對于“吃貨”來說,里面有不少關于美食的“實用的”東西,很吸引人,讀之有趣、誘人,令人神往。
“民以食為天”。每個地方都有代表性美食。
日照美食有什么?“濤雒的羊肉夾倉的面”。面指的就是海沙子面。這種海灘上最小的貝類,原來是這樣的:薄薄的白殼,大如豆,小如米。雖小,但湯鮮味美。
書里寫到很多種類的魚蝦貝。印象深刻的有“西施舌”。名字美,讓人想起南方那位浣紗的西施姑娘。以前曾看到過日照一位著名作家寫過關于它的一件事,是說當年日照的代表去北京開會,把西施舌當做特產帶去送給國家領導人。
一個地方風景美,物產美,如果與名人有關聯,就會成為流傳千古的佳話。在這本書里,還有關于西施舌的另一個小故事。故事是說一個讀書人,在一家飯館里給它起的這個美麗而妥切的名字。文人佳人,相互輝映襯托。
這本書里還有關于趕海、拿魚、釣螃蟹的多篇小散文,是作者收錄進來的他曾發表在報刊上的文章。作者當過教師,文筆好,寫得生動形象,讀來如臨其境。
日照人生活在海邊,去趕海拿魚,簡直手到擒來,就如山里人去菜園割韭菜拔蔥摘豆角一樣。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邊人,懂海。他們對吃魚很講究,懂得什么魚什么時候最好吃、哪個部位最好吃、怎么烹飪最好吃、與什么蔬菜搭配最好吃……
有關魚的諺語與歇后語,最是妙趣橫生。“小滿三日白鱗出,端午過后烏賊沒”“三月蟹子滿殼黃,六月馬蹄賽肥羊”“蟹子怕烏賊,烏賊怕對蝦”……這都是當地人總結出來的,蘊含著智慧。
這本書不僅僅寫了有關海洋的自然科學知識、當地民俗,還寫到古代名人關于日照的一些詩句和事跡。篇幅雖小,卻畫龍點睛。
比如,寫到夾倉海口人文史事。寫到尹琳基,有真才實學,為官清廉,能為民干實事。但因“與權貴不合”被誣告而罷官,歸鄉隱居,吟詩作畫不亦樂乎。此乃一方名士,“曾國藩曾為之親筆題聯”。
寫到濤雒兵事,1639年時清兵破濟南,山東大亂,有土匪到處搶劫,攻掠濤雒。當時在濤雒避難的諸城丁耀亢冒死前往游說,使之退,免一劫。
“石河縣里有好人”的傳說非常有代表性。我讀了想起小時候聽母親講過類似的故事,原來說的就是咱們日照。這本書里講述得更加詳細。通讀完這本書,感覺受益匪淺。
“藍天碧海金沙灘”是日照一張閃亮的名片,勤勞睿智的日照人民依靠海洋優勢,經歷過一番番美麗蝶變,讓這座沿海城市變得更加富強、精致、有活力,“生活在日照是一種幸?!薄?/p>
每個地方都需要有一批熱愛家鄉的文化人,懷著一腔真心真愛,去深入采訪,用筆記載。去民間挖掘、記錄那些過去的、現
在的事情,留給后輩一份記憶。這就是文脈之傳承。
滕懷森所著這本《日照漁家文化》的出版、獲獎與傳播,正是如此。
一本書,如同一位海邊長者,向每一位游客娓娓道來,講述 了 日 照 的“ 前 世 今生 ” 。 一 本書,就是一個獨特的文化符號、一份“白紙 黑 字 ”的見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