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22-07-04 16:08:07
原標題:“二安”文化內涵擴容濟南名士將更“閃亮”
來源:濟南時報
甲胄收藏愛好者王浩展示宋制札甲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王鋒 攝
短箭在空中劃過一道拋物線落入壺中,順著箭來的方向,可以看到身著漢服的游客執扇而過、稚嫩的孩童吟誦著“二安”詩詞……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大明湖鵲華橋像是一條歲月通道,連接起千年時光。走過鵲華橋,仿佛進入了千年前的宋朝,以李清照、辛棄疾為主題的中華“二安”文化旅游節·宋風游園會正在這里上演。
近年來,濟南市不斷挖掘拓展“二安”文化IP,“二安”文化內涵持續擴容、生態邊界不斷延伸,成為濟南一張響亮名片。正如濟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任驍瑞所說,“‘二安’是宋朝文學的兩個高峰,對濟南來說,能夠孕育出這樣偉大的詩人,是我們每一個濟南人的自豪和驕傲,弘揚‘二安’文化也是我們每一個文旅人的責任。”“二安+”
近些年,濟南著力打造“二安”文化,逐漸形成了越來越完備、豐富、具有持續生命力的文化產業鏈。
作為拉開中華“二安”文化旅游節大幕的重頭戲,7月2日開幕式上的一場“二安”STYLE·漢服秀,讓游客一覽漢民族傳統服飾的特點,向人們展示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交融的示例。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各具特色的女子著裝外,男子鎧甲的出場讓人眼前一亮。新黃河記者看到,在接近40攝氏度的高溫下,來自淄博的甲胄收藏愛好者王浩身穿一套里外共三層的宋制札甲,僅在臺上展示幾分鐘,已是大汗淋漓。
王浩向新黃河記者介紹,“這套鎧甲是典型的宋制札甲,由大約1200片0.8毫米的鋼甲片和3毫米牛皮復合而成,不含頭盔的重量在四十四斤左右,加上頭盔在五十四斤左右。”談到收藏甲胄的初衷,王浩表示有受到辛棄疾的影響,“作為濟南走出來的一名出色的軍事家,辛棄疾的詩詞風格與他的從軍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不僅他的詩詞為人熟知,其在軍事方面也有很高的建樹。這套甲推測是宋朝精銳部隊的裝備,而辛棄疾創立的飛虎軍,極大概率裝備了類似的甲胄。”現在,已收藏甲胄六七年的王浩經常受邀到各地展示,他也常穿著這套宋制札甲推廣甲胄文化。
“二安”一向是泉城文藝創作的重要題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濟南市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第二十五屆梅花獎獲得者李晴的新編京劇《李清照》“聲聲慢”選段和濟南市京劇院一級演員、山東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李保良原創戲歌《辛詞吟唱: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既讓現場游客在“二安”詩詞中體會到了千年前的愁殤與豪情,也再一次品味了京劇的神韻。
據了解,濟南市京劇院于2004年以及2008年創排的京劇《李清照》《辛棄疾》分別獲得第四屆中國京劇節二等獎和第五屆中國京劇節一等獎的殊榮。“我們團與兩位名人前輩確實有著深厚的淵源,兩位名人和京劇的結合也是一種緣分,尤其對于濟南人來說,講好濟南故事是我們當仁不讓的義務。”濟南市京劇院黨支部書記李琦告訴新黃河記者,“以國粹京劇的形式講述名人的故事,本身具有一定權威性,而且才子佳人也可以很好地顯示出京劇的魅力,接下來,我們也將繼續沿著這條路前行。”消解神秘與嚴肅
在游園會現場,前來游玩的市民與游客,總能說幾句“二安”的詩詞,講一些李清照與辛棄疾的典故,并且都有著弘揚“二安”文化的相同期盼。
家住大明湖附近的李清是土生土長的濟南人,對于“二安”文化的推廣他有著自己的見解,“像類似今天的‘二安’文化宣傳活動可以更多一些,既是一種普及,更是我們泉城文化的傳承。尤其是對于年輕一代,他們可能碎片化地了解到一些濟南的傳統文化,但并不連續,而通過詩詞擂臺等一些年輕化的形式可以讓他們參與進去,引起他們對名士文化的興趣。”
相對嚴肅的傳統文化如何與當下人們的喜好結合,才能更易被大眾接受,這也是任驍瑞思考的問題,“當下受眾的心理需求和消費特點,決定了大家更希望看到‘二安’這樣的傳統文化輕松的、詼諧幽默的一面,所以我們覺得嚴肅與娛樂之間的點越低越好,讓大家參與進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是第一步,‘玩’是最關鍵的,讓更多的人能夠輕松地參與,而不是經歷一場學習。”同時,任驍瑞表示,“除了‘二安’文化節,像濟南很多泉城書房會設立‘二安’的文化專區,舉辦‘二安’讀書會;我們也希望更多的市民可以通過更多的渠道、更多的場景接近‘二安’,只有濟南市民對‘二安’文化產生深厚的感情,外地的游客才會產生認同感。”
人們往往愿意從歷史中尋找答案,可歷史是模糊的,如果能撥開歷史的迷霧,千年的積淀或許會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在宋代,‘二安’之所以誕生在濟南并不是偶然的現象,這說明當時的詞文化發展到了一個頂峰”,李琦表示,“這也說明濟南的詞文化在當時的歷史時期應當是一個頂峰。”李琦認為,要在歷史和現代之間搭起一座橋梁,就要“回頭看”,盡可能地研究當時的人文地理環境,將這種文化土壤呈現出來,“找到這樣一條脈絡,對現在推廣‘二安’文化肯定大有裨益。”新的起點
“二安”文化是一個新的起點,這是任驍瑞和李琦的共識。對于濟南來說,“二安”文化如同一艘夜航船,在文化長河中,打撈一個個古老的故事、點亮一盞盞新的標志。
“二安”文化是濟南名士文化中的一種,李琦認為,以“二安”文化為代表的濟南名士文化如同陳釀一般,越久越香。雖然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但是對于李清照和辛棄疾的再現和演繹也是在變化當中的。就像杜甫所說,“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如此數量的名士,如何將他們背后的歷史故事與文人風貌一一詮釋清楚,也是濟南今后應當去思考推動的事情。
前段時間,濟南名士與核酸貼紙的結合,是大眾接受名士文化的一個初點。但是從點到面,由表及里,要想令大家對濟南名士產生進一步的文化認同,仍需要以文化底蘊做支撐,進行深度的闡明和詮釋。
“濟南名士很多,比如大舜、鄒衍、張養浩等等,前段時間的核酸貼紙帶領我們把這些歷史文化名人的典故又復習了一遍。這樣‘潤物細無聲’的傳播也給我們很多啟示,文化IP的開發與輸出應當遵循文化創意產業內在的規律,讓每一個文化IP都有自己獨特的創作渠道和闡發動能。”任驍瑞告訴記者,“我們也希望把‘二安’文化節作為一個新的起點,后續也會圍繞老舍、老殘等名士開發有特點的旅游產品,像《老殘游記》《濟南的冬天》這些經典作品也是我們做深度文化開發的新方向。”同時,任驍瑞還表示,“這些文化IP都是濟南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需要通過文創等方式將它們一點點挖掘出來。”
“像我們大明湖里面有50多座橋,每一座橋都有一個故事,每一座橋都有一點歷史,希望能以‘二安’文化為一個入口,將咱們泉城的歷史文化之門一扇扇打開。”李清說。(李清為化名)(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張成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