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22-08-26 16:15:08
原標題:臺灣的山東餃子館,飄出鄉愁的味道
來源:齊魯晚報
“百度地圖上顯示在臺北有38家山東餃子館和67家山西面館,味覺不會騙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失散多年的孩子終會回家。”日前,關于臺灣山東餃子館的微博話題沖上熱搜榜首。
地圖上飄出的山東味道背后,是一張張怎樣的笑臉?臺灣的山東餃子館里,發生過一幕幕怎樣動人的故事?那一碗碗山東水餃里,凝聚著怎樣的深情厚誼?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世界看一看。
記者 范佳
和母親包餃子的記憶
激勵她再難也要堅持
正午時分,在臺灣桃園市平鎮區貿三路上的王記山東水餃館內,老板王燕玲正在忙碌著。高麗菜水餃、玉米水餃、蝦仁水餃、干貝水餃……招牌上的文字令人更覺饑腸轆轆。
餃子館有十幾位包餃子的工人,他們有統一的服裝,佩戴帽子、口罩。店里急速冷凍、冷藏的冰柜、絞肉機器等一應俱全。店里水餃不僅零售,還可以批發。盡管從不計算客流量,也不記賬本,二十多年用心經營下來,王燕玲的生意越來越紅火,也在當地買下了自己的房子。
“看到你就好像回家了一樣,因為疫情,我已經三年沒有回去了。”王燕玲的家鄉在山東濰坊高密。面對記者的視頻采訪,她難掩興奮。
“超級想回家。”王燕玲告訴記者,她的九十多歲的母親,還有五個哥哥姐姐都在老家高密,盡管每天都通過手機聯系,但依然盼望著能重回故土見見親人。“今年過年無論要不要隔離,我都要回去看看老人。”王燕玲在高密市區二姐家的隔壁買了套房子,在她心里那里是家,說等自己年紀大了要回去養老。
1998年,二十出頭的王燕玲離開家鄉來到臺灣,想闖一番事業。干什么好呢?她想到了山東人愛吃的水餃,開一家水餃店的想法油然而生。她從家中借了幾萬塊錢,從此王記山東水餃館歷經二十多年,開到了今天。
萬事開頭難。回憶起創業伊始的辛酸,王燕玲不禁紅了眼圈。當年,雖然簽了合約,但房東突然執意退租。無奈之際,她另尋了一家地段不是很好的店面做水餃生意。有的顧客質疑:“這邊很多店都收攤了,你做得下去嗎?”王燕玲當時的想法很簡單,水餃對于山東人來說可再拿手不過了,保證水餃的品質、衛生,不怕沒有客人。
王燕玲這股不服輸的韌勁源于多年前和母親一起包餃子的經歷。
王燕玲兄弟姐妹有六個,她是最小的一個。那時候過年要包餃子,哥哥姐姐們大多已經結婚,都在外面聊天,而她要負責搟餃子皮,心里特別不情愿,餃子皮搟得歪歪扭扭。“我娘就告訴我,過年的餃子一定要漂亮,要認真包。雖然我一直在抗議,都要哭出來,我娘說你不能哭,因為過年一定要開開心心的,要再搟不好,搟面杖就要敲(你身上)上去了。”回想往事,王燕玲很感謝母親,教會她耐住寂寞,堅持做事。
一開始,王燕玲開的山東小館也有面條、鹵味等。小館險些失火,至今令她心有余悸。那時候,每天晚上打烊后,王燕玲在店里打掃衛生時,會把鹵的一鍋湯先煮開。一日半夜,鄰居打來電話,語氣十分焦急,詢問她店里是否沒有關火,已經冒起濃煙,消防車也來了,幸好有驚無險,店保住了。“店面是租的,如果店被燒了,我們拿什么來賠?那以后我們就不做鹵味了,一心做水餃。”王燕玲說。
王燕玲總結自己成功的秘訣就是做好品質。要衛生、新鮮,做水餃的肉是當天的鮮肉。水餃中用的姜,她全部用榨汁機榨出姜汁,讓食客吃到姜的香味,又不會被姜末所困擾。有客人感慨,吃一口王記山東水餃,“比媽媽包的還好吃”,這是王燕玲最開心的事。
“山東人不作假,
要給人家吃最好的”
今年60歲的魏效寅曾經在臺灣南投縣埔里鎮經營過一家山東風味的小館子。這要追溯到2004年,當時他給這家店起了個很溫暖的名字,叫“老鄉牛肉面”,因為山東人習慣稱人“老鄉”。
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在經營老鄉牛肉面館八九年之后,魏效寅停下了開店的腳步,但是至今仍有許多食客懷念店里那道地的山東味道。
魏效寅生于臺灣,他的籍貫是山東濟寧泗水縣。他退伍后,跟父親學習做水餃,便開了一家面館,店里的招牌就是山東風味的牛肉面和水餃。
對于水餃的風味,魏效寅有他的堅持,那就是道地的山東口味。餡料中放入花椒面,他說他的家鄉就是這樣做的。韭菜、大白菜、高麗菜等用鹽巴搓過,把澀水搓出來,洗干凈擠干水再包。“像牛肉面、榨菜肉絲面、炸醬面,都是按照北方的口味來做,我的面食是道地的。我們山東人不作假,要給人家吃最好的。那時候我買的牛肉要買品質最好的,賣的是平常的價格。”魏效寅說。
正是這道地的味道,老鄉牛肉面館溫暖著很多老鄉。有一位客人令魏效寅至今難以忘卻。
一天午后,一輛轎車從面館門口經過,已經開過去,又退了回來,在門口停下。進來一位姑娘,開口就問店里有沒有香椿拌面。“我把一碗香椿拌面端給她,面條才入口,她嚼了兩下眼淚就掉了下來,說面的味道和她父親做的一模一樣。”魏效寅回憶。
魏效寅端上的這碗面是山東人常吃的,腌制的香椿咸菜拌的面條。在臺灣,想吃香椿不好找,想到也許會有山東老鄉懷念這個味道,他便準備了一些香椿。一番交流后,魏效寅得知,這位姑娘也是山東人,當天正趕著去看望她的一位病重的叔叔,路過老鄉牛肉面館,看到招牌上寫有“香椿拌面”,便折回來尋面。姑娘的父親已經去世了一段時間,從那以后,她就再也沒有吃過香椿。姑娘臨走時,魏效寅特地送給她一罐香椿咸菜。
舌尖之上,品到的不僅是味道,更是親情。正如魏效寅回山東老家探親時,姑姑家端上桌的羊肉餡水餃,滿載著一家人團圓的喜悅。
魏效寅一共回過山東老家三次。第一趟回去,他憑著地址,從濟南下飛機住一宿,第二天包車直接就找到了老家泗水縣東仲都村,找到了他的叔叔。第二趟,他帶著兒子和女兒回到故土,他告訴孩子們:“我們的根在這個地方,不管你們以后怎么樣,我們的根在這里。”
“我們青島的習俗,
離家要吃‘滾蛋餃子’”
下午兩點,在臺中市沙鹿區的阿香小吃店里,年近五十的牟恩香正忙著包水餃。這家小店里里外外她一人經營,一干也快20年了。與記者視頻連線時,她都沒有放下手里的活。
1996年,牟恩香從老家青島平度來到臺灣,2004年開起了自己的小吃店,水餃是店里的招牌,餡料以韭菜、高麗菜、玉米為主。她包的水餃皮薄餡大,每個都圓鼓鼓的,“小時候家里條件有限,過年最隆重的事情就是吃水餃。你看水餃長得像元寶,是非常吉祥的”。
不少顧客評價,阿香小吃店的水餃有家的味道。一位七旬老人做完手術在家休養,特意打電話來要訂100個阿香水餃。老人一家早年來到臺灣,他們說牟恩香包的水餃有他們小時候的味道。“山東人調餡時常打一些水在肉里,這樣水餃吃起來有湯汁。我喜歡打一些高湯在肉里,餃子的口感很受歡迎。”牟恩香說。
在牟恩香記憶中,小時候吃過最好吃的水餃是在一個大年初二。把熟的豬頭肉切小丁,配上鮮嫩的韭菜,一開鍋餃子很快就熟了。每每包起餃子,思緒常把她帶回故鄉。因為疫情,牟恩香近幾年也沒能回到家鄉。“我和老家的親人在微信上經常聯系。我的媽媽已經不在了,她在的時候我每年都回去,回去哪兒都不去,就是陪媽媽。”牟恩香說,她一直牽掛著故鄉,有機會一定會帶著女兒再回去看看。
在南投縣埔里鎮,同樣來自青島的葉倩,也期望能讓更多臺灣同胞品嘗到山東的美食。她是綺翊飯團的第三代接班人,這家臺灣的老字號美食店始于1972年。2018年,葉倩從老家青島來到臺灣,接下了綺翊飯團的“接力棒”。在青島時就從事面點行業的她,便把家鄉美食——水餃也帶到了臺灣。
葉倩的水餃圓潤個大,一口咬下去,鮮嫩多汁的餡料充滿口腔,回味無窮。一位臺灣的小伙初次來店吃水餃,點了10個。之后他每次來都加量,從10個到20個,再到25個。小伙稱贊:“山東水餃很有特色,怎么都吃不夠,越吃越喜歡。”
在葉倩心中,水餃中凝聚著滿滿的鄉情。“我們青島的習俗,要離家時吃的那一餐就是水餃,俗稱‘滾蛋餃子’。”葉倩說,水餃象征團團圓圓,是逢年過節不可缺少的美食。接下來,葉倩還打算在店中上更多凸顯青島特色的美食,比如青島哈餅、油條等。
因為疫情,再加上葉倩需要照顧兩個年幼的孩子,近幾年沒法回到青島。“我的父母都在青島,我們每天通過視頻通訊。等到不需要隔離的時候,我才有辦法帶著孩子們回去。”葉倩說,“希望我們可以早點回家”。
臺灣的山東餃子館,飄出的是鄉愁的味道。記者從山東省委臺港澳辦獲悉,現在臺灣生活的魯籍臺胞約100萬人,在山東生活的臺屬150多萬人。兩岸開放以來,魯臺人員往來近500萬人次,山東與臺灣之間擁有10個對臺海運直航點、4個對臺空運直航點、4個落地簽城市、4個赴臺個人游城市。目前,山東設立有6個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9個山東省對臺交流基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