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黃海晨刊
2022-09-08 10:29:09
原標題:家在日照
來源:黃海晨刊
王老四/文
我1995年來日照。那時日照跟現在不一樣。聽說我要去日照,全班人都不知道日照。有位老師見多識廣,說山東有個港口叫石臼,是不是那個地方?我忙不迭地應承:“對對對!是是是!”
其時日照雖是地級市,但老家人說話直來直去,對我來日照一肚子不同意:“上日照咋?哪點好的?”“上日照路不好,不順。”這些我都知道,可是對于我這種草根兒來說,去哪里其實都一樣。
我還是來日照吧,一是離家近,二是我喜歡這片干凈的海呀。
海邊“撲騰”一晚,天明就提滿桶海鮮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二姐夫在臨沂師專念書,每次開學頭天夜里,他“像條泥鰍似的”在萬平口“撲騰”一晚上,摸蛤蜊、釣魚、逮風梢,天明提著滿滿一桶海鮮去學校。后來我對象也學樣兒,開學摸一桶海鮮捎到濟南的學校。那時沒有長途冷鏈運輸,旺活旺活的八帶魚把內地同學驚得一蹦大高高。
1997年大學同學初來我家。她們是記者,見聞廣博,卻對原生態的日照異常喜愛,一個個像醉酒,手舞足蹈,對著大海狂吟亂嘯。海灘上鵝卵石很多,同學脫下衣裳撿了一大包,說帶回上海放進魚缸,可是臨走又倒回去了,說這么天然的海邊,還是讓它們留在原地好,然后擺拉著衣裳誦道:“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森林公園其時還叫大沙洼林場,純粹的沿海防風林。林間小道是林場工人踩出來的,兩條腳掌寬的平行土路,中間一溜草。調皮的工人把路兩邊的花草拴成扣子,一不小心就被絆倒,卻跌得眉開眼笑,心里酥酥癢癢。進入林場,松濤陣陣,浪聲滔滔,人的聲音很渺小。
1996年我結婚,外景婚紗照還很少,我們租了婚紗,請朋友到大沙洼去照。照片洗出來我不知道,同事咋咋呼呼跑回單位,說我的結婚照擺在日照最有名的照相館,一圈人抻著頭看。這同事總愛拿人開涮:“小王吆,照得跟天仙似的。”馬上嘴又一撇:“是景兒好哈,不是你樣兒好!”不管什么好,反正我們的照片在照相館擺了一年,大沙洼就成了戶外婚紗攝影首選。
上班、散步路上,一不小心就踩到蟹子
那時日照和石臼還沒長在一起,中間隔著寬闊的莊稼地。去看在石臼鐵路橋看道口的二大爺,我就愿騎車子。沿著長長的海曲路,瀏覽著熟悉的景物,聞著莊稼的香氣,悠悠蕩蕩地走到底。
過一道嶺,降幾度,城區還熱著,到了石臼正適宜。我就喜歡這種對自然清晰直接的感受和大海無私的饋贈啊,全是驚喜和愜意。
那時同事們經常結伴到外地旅游。游來游去,漸漸沒了興趣。田大姐是石臼土著,每次出去,她都挑剔,看看這里撇撇嘴:“不如石臼!”逛逛那里又撇撇嘴:“更不如石臼!”緊接著又來一句:“石臼就是‘小香港’呃!”
石臼真不錯,又繁華又靜謐。尤其海濱四路和黃海二路,兩行法桐行道樹,冠如華蓋,婀娜地掩映著安靜的路,很有些老上海的味道。
石臼稅務所的食堂、辦公室、車棚里,經常有青脊梁的螃蟹爬來爬去。同事姐姐穿涼鞋上班,突然“哎呀”一聲腳疼得走不動,一看,一只大蟹子正瞪著眼吐著沫兒,使勁夾她的腳呢!
2007年我搬到教授花園,晚上在小區散步,一不小心就踩到蟹子。隔了一條馬路,它們從海邊過來毫不費事。
樓前是條潮汐河,日照人叫“漲溝子”,潮水一漲,就帶上來成群的魚,打著旋兒往上擠,似乎一伸手就能摸到它們青青黑黑的脊梁骨。
有時氣壓低,在家就聽見大魚打得水面“pia pia”地,還能看到它們露出白白的肚皮底。
有時潮水退得急,個兒大的魚被蘆葦一絆,退不回去。海鷗不知怎么得到消息,拖家帶口成群結隊來了,爭先恐后吵吵嚷嚷像趕免費大集。
朝“陽”通“海”,絕勝煙柳滿海曲
因為工作需要,我跟著同事竄遍了城關一百零一個村子,城區道路更是熟,閉著眼就能挨個數出主要路段的商鋪。
我特別欣賞老城區道路的命名方式:
南北向的都朝“陽”,比如金陽路、日照路、正陽路、麗陽路、華陽路、薈陽路、艷陽路、昭陽路;
東西向的都通海,比如海安路、西海路、望海路、海曲路、福海路、興海路。
日照成為“日照”前,最出名的一個名字叫“海曲”。老城區的路,“陽”和“海”縱橫交織,把日照的人文和地理勾畫得既豐滿立體又筋骨突出。
我尤其喜歡金陽路、正陽路和興海路。路兩邊的垂柳都一把年紀,斜立著身子,兩摟粗的腰肢,顯示著歲月的痕跡,一到早春卻煥發出勃勃生機。
傍晚回到單位,我們幾個年輕的一停下車子,就忙不迭地擠上同事的摩托車,趕緊往這幾條路竄。年長同事趴在窗戶上望著摩托絕塵而去,都一臉羨慕:“年輕就是好呃,累得像驢似的還顧得上看柳樹。”
大哥大姐呀,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海曲,強欲留春春不住,不如看進腦子里!這些年每到春天,我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去看看,這些路和路上的樹,見證了我們充實的青春和為“充實”揮灑的汗水。
幾個月不轉轉,日照的模樣你就認不出
這十幾年,日照城市發展飛速,人居環境日新月異,建公園建綠地,新通五彩斑斕的路,還有各種場館和戶外設施,幾個月不轉轉,模樣就認不出。
海邊更是大刀闊斧,步步升級,完全不輸國外的度假勝地。一起游泳的大姐這幾年不游室內了,每天早晨到萬平口游三千米。她還組織了一幫子大姐劃龍舟,每次在瀉湖訓練都美得像在仙境里。
廣場、公園、濕地、書房、海岸騎行路,天藍藍海碧碧,隨手一拍就是大片。我每周沿海岸騎行幾十公里,也不競速,就是隨意蹬蹬,看看海天,看看景物,看看人家趕海釣魚,騎夠了就下去踩踩沙子,碰到撈魚捕蝦的就問問有沒有鮮魚。
最喜歡春秋兩季的海邊,沙子金黃細膩,浪花雪白見底,海鷗翔集,漁船映日,萬物有影有聲,卻又安詳靜謐,叫人雜念全無,仿佛化成了一縷輕風,悄悄融進了天籟里。
日照海邊樣貌豐富不單一,有沙灘有礁石,有碼頭有蝦池,有河流匯入,有燈塔矗立,從南到北,步換景移。
我愛走王家皂東邊的跨海大橋,橋上一年四季都有人釣魚,不管釣了多少,他們享受的樣子讓人醉倒。
我也愛看張家臺村西蝦池的石頭墻,墻上密密麻麻的海蠣子,鼓著肚子長得結結實實,幾道墻被海蠣子裝飾得層層疊疊、斑斑駁駁,既生機盎然,又滄海桑田。
早晨和傍晚,海鷗就愛站在這些墻頭上,像儀仗隊,整整齊齊,以“立正”的姿勢,或隨著海風“向左看齊”“向右看齊”,望著金光閃閃的海面入了迷。
我是日照的“達坂城姑娘”
那些年,總有外地同學朋友問我:“日照有什么好玩的?”我說日照其實是海邊度假勝地,要花時間慢慢體驗細細享受。
春秋兩季來最好,澄澈,清爽。開了海,日照海鮮又新鮮又好吃,放開肚皮管你飽。
公路、鐵路、動車、高速、飛機,日照交通一日千里,漫漫行程變成朝發夕至。
我們坐著高鐵北上南下,乘著飛機橫貫東西,夢想照進了現實。
鄰居老兩口是山西的,老大爺高血壓,老太太喘得厲害,他們全國試住,最終定居日照,不吃藥不打針,血壓已降,哮喘已去。前些年回趟山西各種轉車太費事,這兩年通了高鐵開了飛機,說真是長腿了,愛來就來,愛去就去,來去就是睡個覺的工夫。
三姐當初最反對我來日照,可她兒子來了幾趟,就不愿回去了,說日照干凈,襯衣領子好幾天也不用洗。三姐這些年隨兒子來日照定居,距海二里路,去海邊隨便拍個抖音,她的老同學老朋友老鄰居就一片羨慕,說:“日照真好呃,真饞人呃。”
大姐的女兒夏天回趟老家,就嚷嚷著“熱死了熱死了”!大姐說她:“這還算熱?你是在日照住慣了。”日照離老家一百多里路,氣溫相差好幾度。
因為氣候好,更因為日照這些年發展快,不少親戚陸續來了,打工,做小買賣,都在這里定了居。好幾個同學也來買了房,有的把父母送來住,有的打算退了休來養老。
同事大哥總愛拿我開玩笑,說我是“達坂城的姑娘”,帶著爹娘帶著妹妹嫁人,后頭還跟著一大群;說我“為日照發展做貢獻”,別人是招商引資,我是招朋引友。
我說我這樣的“達坂城姑娘”日照有的是。我家前后幾棟樓,我父母認了四五家老鄉,有的來奔姑奔姨,有的來奔兒女。說到底,他們不是奔著誰誰,而是奔著日照的優勢和前景。
青年活力大,日照就這么活力四射地長大了
我來日照時,日照還小,人口也少。這些年就這么親戚牽親戚,朋友連朋友,牽著連著都來了。沒親沒朋的也慕名來了。
一大姐在大學城做宿管,前年給我打電話,滿是驚奇,說你不知道日職(日照職業技術學院)多么厲害呃,招了全國二十多個省市的學生!問人家為什么那么遠來日照上學?那些同學眼里錚明,閃耀著無敵的青春,輝映著湛藍的天空,說從小就喜歡大海啊,夢想著來日照啊。
這些年來日照上學的大學生,相當一部分愛上日照留在了日照。每次去逛萬達,摩肩接踵,九成都是年輕人。開店的大姐說:“咱日照可是好地方,外地青年都愿意來。”
青年活力大,我們的日照就這么活力四射地長大了。新日照人為日照快速發展貢獻著力量,其他外來人也給日照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鄰居搞旅游住宿,一到夏天忙得要死,嘴里不停嘟嘟,臉上的高興卻憋不住,因為錢包漲得鼓鼓的。
我們小區的教授夏天全來齊,他們學富五車,融貫中西,又樂于奉獻知識,各種講座指導隔三岔五。小區的晚會、講座,甚至廣場舞和太極拳,水平都堪稱國家級。日照,越來越像大都市。
去年夏末,臺風將至,我打算去海邊看看風暴前風起云涌巨浪滔天的磅礴氣勢。海邊拉了警戒線,巡邏的小青年不讓進去。我說我是日照土著,不下海,就想進去看看而已。好說歹說,小青年就是“不中不中”,說:“大姨,我們得為你的安全考慮。”硬是把我擋回來了,卻擋得我沒脾氣。
我來日照快三十年了,在這里工作定居,結婚生子,算是“扎了根”了。對故鄉雖牽腸掛肚,真正回去了,卻怎么也待不住,辦妥事吃完飯,就想快走快走,快回日照。
出去走走轉轉,總會不由自主地比,看哪里也不如日照親切,待哪里也不如日照舒服,哪里都不如日照有最持久的吸引力———
原來,日照早已成為我家鄉了啊!
我已經深深愛上了這里!
我已經屬于這里!
本版照片提供 冷炳豪 葉連俊 徐金英
網友留言
留心:出去走走轉轉,總會不由自主地比,看哪里也不如日照親切,待哪里也不如日照舒服,哪里都不如日照有最持久的吸引力———
原來,日照早已成為我家鄉了啊!
我已經深深愛上了這里!
我已經屬于這里!
——寫得太好了!這,也是我的心聲!
鮮花兒:我祖籍日照,大二的時候父母從東北回鄉定居在石臼,1996年我畢業時順理成章地留在日照,上班第一天認識的第一個人就是作者。作者眼里的日照也同時是我眼里的日照。
秋實:這片海的溫情,這座城的柔美,早已伴著日出日落,揉進新日照人平凡的歲月里。
向陽花:寫得真好,真真是“有一種生活叫日照”。
只字片語:王老四的文章讓我感動,日照需要你們這樣的年輕人!文筆流暢耐人尋味!
土生土長:寫得這么好,沒有一點感情和干貨,是不行的。王老四贊!
香草山:文風樸實,細節動人,寫出了“新日照人”的心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