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日報
2022-11-14 16:16:11
原標題:大汶河出自萊蕪寄母山
來源:濟南日報
原標題:大汶河出自萊蕪寄母山
來源:濟南日報
《淮南子》關于“汶出弗其”的記載。寄母山 北泉
□徐祥法 劉家文
大汶河,是負載著厚重歷史底蘊的一條河流,它孕育出了著名的大汶口文化,滋育了遠古時期與中原文化并立的東夷文化,為中華五千年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國大多數河流自西向東,然大汶河借地之勢自東向西,形成汶水倒流的壯麗景觀。對于這條閃耀著文明光芒又展現著奇特景觀的河流,諸多經典文獻有載,如《尚書·禹貢》“萊夷作牧,厥篚檿絲,浮于汶,達于濟”,《詩經》“汶水湯湯,行人彭彭”,李白詩“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等等。
西漢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創作的論文集《淮南子》,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部分,對后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地形訓》記載了汶水出處:“汶出弗(fú)其(jī),西流合于濟。”意思是說,汶水發源于弗其(山),向西流去匯入濟水?!案テ洹弊鳛橐粋€山名具體何指,因年湮世遠,地名更易,成了自古以來爭論不休的一樁歷史懸案。
弗其山所在眾說紛紜
古代汶水,乃是魯中山區分流而出多條河流的統稱。有源于萊蕪、西流注于東平湖的大汶河,有源于蒙陰、西南流入沂河的東汶河,還有源于臨朐經安丘入濰河的汶河等等。
綜考諸汶,“西流合于濟”者,唯源于萊蕪之大汶河。此為黃河在山東的唯一支流,也是泰安、萊蕪境內最大的河流。大汶河有牟汶、柴汶、石汶、泮汶、嬴汶等五大支流,源別而流同,在泰安大汶口鎮完成了匯合,俗稱五汶匯流。
因為大汶河是“五汶匯流”,所以其源頭并不唯一。“汶出弗其”之“弗其”所在頗顯撲朔迷離。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曰:“汶出牟縣故城西南阜下,俗謂之胡盧堆?!痘茨献印吩唬恒氤龈テ洹8哒T曰:山名也?;蛩垢芬??!薄昂R堆”乃牟國故城遺址(鋼城區辛莊街道趙家泉村)西南方向的一座小山,是牟汶河一條支流的發源地,酈氏引用了東漢高誘《淮南子注》中“或斯阜矣”似是而非的觀點。
《漢書·郊祀志》云:“上(漢武帝)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帶圖。師古曰:汶,水名也,出瑯邪朱虛。作明堂於汶水之上也?!睗h明堂在泰安奉高汶水之上,此汶乃源于萊蕪的大汶河;朱虛為漢縣,治所在今山東臨朐縣東南六十里城頭村。“汶出弗其”,顏師古因朱虛縣有弗其山、山下有汶水,便將大汶河源頭改到臨朐,讓人匪夷所思。清代趙一清《水經注釋》說:“弗其,山名,在朱虛縣東。此青州之東汶,其水東北流入濰?!彼麑Α般氤龈テ洹弊髁诉M一步闡釋,認為“弗其”是位于朱虛縣的一座山名,源此之汶入濰。他這種解釋卻削足適履、自暴紕漏:因為此汶顯非“西流合于濟”之汶。
清代王念孫認為弗其是原山的別名,《水經注疏》予以辯駁:“(王念孫)《讀書雜志》九,《淮南》汶出弗其,流合于濟?!稘h書·地理志》泰山郡,萊蕪有原山,《禹貢》汶水出西南,入濟。此《淮南》之汶也,而云出弗其者,弗其蓋原山之別名。《淮南》與《地理志》似異而實同也。王說甚審。惟《地理志》甾水、汶水并出原山,而《淮南》淄水出自飴,汶出弗其,則不以為出一山。酈氏蓋有鑒于此,故於《淄水》篇以自飴為原山之別名,而此以牟汶當《淮南》之汶,以胡盧堆當弗其乎?”
《水經注疏》纂疏者楊守敬認為:弗其者,“按(《淮南子》)《地形訓》:今萊蕪縣東有棋山?!毖酝庵?,他認為弗其山與棋山有一字同音,弗其山應當是棋山。若同一山名,《淮南子》一書兩稱為“弗其”“棋山”,有些不可思議。
曲阜師范大學教授駱承烈在他的《夾谷考辨》一文中說:“《淮南子》記汶水出弗其山,西流入濟。此祝其(jī)乃弗其之音轉,正在萊蕪?!薄皧A谷即祝其地?!倍駣A谷在萊蕪西南的牛泉鎮云臺山,與新泰市、泰安市岱岳區相鄰。
弗其山應為寄母山
對于弗其山究竟之所在,自古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不揣梼昧,試作探討。
在汶沂分水嶺地帶,有一“福吉山”村,屬沂源縣魯村鎮。村以附近山名而得名。至于“福吉山”是附近哪座山,人們大都說不清道不明。提及村名如何演繹而來,村民們眾口一詞:村名因山而得,后來人們為了圖吉利,將讀音相同的三個字轉化為“福吉山”。
福吉山村正處于汶河、沂河的分水嶺地段。西邊就是萊蕪境,山下多泉且流量極大。其相鄰的幾個村莊多以“泉”命名:西泉村、北泉村、南泉村、泉峪村。北泉村有泉名曰“汶源泉”,泉水噴涌而出,轟鳴作響。同時有其他諸泉四季不停、晝夜不息地涌流,匯流成河西去5公里,注入鋼城區的第一大水庫——喬店水庫。
其緊鄰的裴家莊村,古名“汶源莊”,冠以此名,殆為當時人們對此地帶為汶水發源地的認可。
再來看汶出“弗其”的讀音:弗(fú)其(jī),與“福吉”山的讀音毫無二致。種種跡象表明,《淮南子》的“汶出弗其”的弗其山,當在原萊蕪市東境、汶沂分水嶺的“福吉山”村附近。
或許有人會問:汶河有許多源頭,為什么《淮南子》獨認弗其山為汶河之源?我想原因有二:一是因為這里諸泉從山腳噴涌而出,水流量大,是牟汶河最為集中的水源地,也是大汶河最主要的源頭;二是因為這里是古代一條交通要道,方便著書者實地考察。其東、西附近有牟國故城、汶陽、姑子坪等多處古城址、古遺址,且處于海岱古道上,是連通東西城市、通衢的一個重要節點,東來西往的人流絡繹不絕。據《十卷書·村莊·北泉村》記載:“由蒙陰北上,或由泰安東去,都要經過此地。早年商旅走過的青石板路,現在保存完整……南來北往的客商絡繹不絕……晚上,各客棧內顧客盈門。店房容納不下,許多人干脆睡于大街小巷。”當年這里的繁華景象可見一斑。
至于汶水之所出處,與《淮南子》成書時間相差不遠的《漢書》還有一條重要記載:“汶水出萊毋,西入濟。”唐代顏師古注曰:“汶音問,毋與無同。”因此有人認為“萊毋”當為“萊蕪”,然該篇下文又有“萊蕪,原山,甾水所出”之句,同一段文字出現兩種表達方式,可以斷定“萊毋”非“萊蕪”。通觀全篇,該志所言水之所出,皆為山名,如“臨樂子山,洙水所出”“冠石山,治水所出”“原山,甾水所出”“為山,濁水所出”等等。由是觀之,“萊毋”亦當為山名。
“毋”通“母”。毋、母古本為一字,后分化為禁止之詞,乃加一畫以別之。相當于莫、勿、不要?!叭R毋”即“萊母”?!叭R毋”山者,當為上列諸村緊鄰的“寄母山”。
關于“寄母山”的來歷,后人附會了《水滸傳》中李逵的故事:李逵從沂州老家背其母去梁山,行至此山,其母口渴難耐,李逵將其母寄存山上下山尋水,母親被老虎吃掉,李逵四處尋虎并誅殺之,報得弒母之恨,此山因得“寄母山”之名。且不說小說中此章節的真實性,也不論從沂州至梁山經此地有繞遠之嫌,按此處實際地形來看,也經不住推敲:山下為古代連接海岱地區的重要通道,泉水異常豐富,有路不走,偏偏要翻山越嶺自找麻煩?這于事于理都講不通。退一步說,宋代以前,此山何名?因此,“寄母山”之名,蓋為流傳下來的一個古地名。
至于“萊毋”之詞,“萊”者,萊邑也。因此地處于當時的泰山郡、瑯琊郡、濟南郡交界處,冠以“萊”字,乃為說明此山之歸屬地?!拔恪闭?,或為一省略詞,應為“(某)毋山”或“毋(某)山”。“汶水出萊毋”,本意為汶水出萊邑之“(某)毋山”或“毋(某)山”。
毋、弗古代讀音相近,表意相同,皆為莫、勿、不要之意。寄母山之“母”通“毋”通“弗”,“寄”與“其(ji)”同音,“寄母山”原本為“其弗山”。在此山名演化過程中,“弗”字被“母”字替代后,“弗其”變為了“母其”,或許人們為避諱諧音不雅之故,將兩字顛倒,后人附會李逵寄母的故事,“弗其山”便成了現在的“寄母山”。時至今日,萊蕪及周邊地區在表述與“毋”“弗”意義相近的“無”“沒有”時,習慣以mú音表達,比如無(mú)有、沒(mú)看見等等。
春秋時期,寄母山是牟國都城附近的一座大山。齊靈公滅萊后,掌握著熟稔冶煉技術的牟國人漸次外遷,所落腳生息之處,皆將故土地名冠于生存地相關山川河流,蓋因表達對故土的思戀之情。比如上文所引朱虛縣弗其山、汶河,即為此例。其附近還有牟山,與牟國故城遺址附近的牟(峰)山同名,亦可印證牟人東遷足跡。
此外,青島嶗山一帶古有不(fú)其(jī)山、不其城,是否與牟國東遷、與弗其山有關,待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