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23-02-28 16:15:02
原標題:《濟南市山水古跡紀略》中的歷下勝景
來源:濟南時報
原標題:《濟南市山水古跡紀略》中的歷下勝景
來源:濟南時報
民國,濟南小清河沿線的風貌。
護城河
歷山銘石碑雍堅攝于2010年
□楊曙明
《濟南市山水古跡紀略》,出版于1942年,編纂者是陳丹書、陳鼎岑,由時任濟南(偽)市長的朱桂山為之作序。按照序中所言,編纂者是其好友,應邀來濟南當幕僚時,受命編纂此書。編纂者主要以《山東通志》和《歷城縣志》為依據,輔以實地勘察,但內容限于濟南府城及城外三十里之內的山水、古跡。
民國年間的文人們,大都有古文寫作之遺風,之乎者也在所難免,“紀略”也是如此。“濟南因濟水而得名,歷下由歷山而成縣,本市位于其間。凡可仰觀者,岡巒起伏,來自泰山之分脈;可俯查者,泉水隱見,莫非濟瀆之支流。于欽氏所謂濟南山水甲齊魯,泉甲天下,有由來也。”山
“紀略”中的山,包含山、峪、嶺、峰、崖,共計38處,不過,其記載多是限于地理位置,但對名氣較大的,如歷山、佛慧山、龍洞山,記載則有來龍去脈或景色描寫。
歷山,為大舜躬耕處,故亦名舜耕山。山脈來自岱麓,崇崗疊嶂,雄秀為歷下諸山之冠。登其巔,俯瞰全市,歷歷如繪。北望黃河,蜿蜒如帶;鵲華兩山,相拱對峙;明湖一鏡,朗耀其間,洵天然之勝景。山上有千佛殿、蓬萊石屋、一覽亭、超然亭、萬象空明軒。山腰處有齊煙九點牌樓,為歷下八景之一。
佛慧山,亦名大佛山。上有文壁峰,下有甘露泉,中有寶剎開元寺。山勢峻拔,峰巒突兀,澗谷縈回。入秋時節,丹樹黃花頗饒雅趣,登臨吟眺,流連忘返,歷下八景標為“佛山賞菊”。山半腰有佛像數處,上部有大佛頭,清翰林學士張英麟為佛龕題有“大雄寶殿”四字,其筆力秀挺,尤為生色。山巔有石堆如橛,為附近諸山之最高處,故俗呼橛子山。
龍洞山,削壁峻嶒,丹壁掩映,高聳云際,如錦屏環列,歷下八景標為“錦屏春曉”。山有兩洞:“東洞出萬仞絕壁上,可引絙而上。洞口釜鬲猶存,為昔人避兵處。西口深里許,中極幽邃,游人可秉炬以入。山壁間佛像甚多,因石肖形,鐫雕古樸。寺內有宋代石碑,系元豐年間封龍洞神勑牒。其山峰之最奇者,曰三秀、曰獨秀、曰翠屏巖。有龍潭三(黑龍潭、白龍潭、黃龍潭),大旱不竭,禱雨多應,云氣時自潭中出。《九域志》謂大禹治水時,常登此山,故又名禹登山。張養浩龍洞游記云,歷下多名山,龍洞尤為勝,信然。”不過,作者說龍洞山與大佛山毗鄰,就有些離譜了,因為兩山相聚十里地開外,而且中間還隔著老虎山、回龍山等。
此外,“紀略”中對荊山、燕翅山、佛峪、茂嶺山的記述雖然很簡單,但也各有千秋。
如佛峪:山內有般若寺,巖石叢疊,如夏屋,佛寺居其下,系隋開皇年間所建。云生殿內,泉出廚間,終古風雨不侵,尤為絕勝。云樹環保,蒼翠凌空,山半諸泉,垂作瀑布,自春徂秋,游人絡繹不絕。水
“紀略”中的水,包含水、河、湖、泉、池、井、潭、溝、灣、溪、洲、泊頭,計有124處,同樣是多為地理位置,對名氣較大的,記述較為詳細。
大明湖古稱歷水陂,濯纓湖古稱流杯池,歷水發源于舜泉,“紀略”對此介紹得較為清晰。“歷水在市城東歷祠下,泉源競發,逕歷城東,又北引為流杯池。(而后)分為二:右水北出,左水西逕城北,西北為歷水陂,即今大明湖。北出者與濼水匯,同入鵲山湖。按《太平寰宇記》,謂歷水在城東者,乃古城之東門外,非今城也。(因為)今城大于古城,(如)仍謂在縣城東,誤矣。”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說:水西亭之下湖,曰大明,其源出于舜泉,然則今之城內大明湖,即古歷水陂也。不過,據乾隆年間的《歷城縣志》云:湖水之源,今可見者,惟有位于前撫署院內的北珍珠泉,其水西出者為濯纓湖,今為王府池。而“《續山東考古錄》,謂濯纓湖即為流杯池,據此,則舜泉又在其南,非今北珍珠泉也。”蘇轍舜泉詩序云:“城南舜祠有二泉,泉之始發,潴為二池,釃為石渠,自東南流于西北,無不被焉。灌濯播灑,蒲蓮魚鱉,其利滋大。”后來城市擴大,石渠已不可見,“而舜泉也已湮沒,所謂歷水者,今僅存大明湖之古歷水陂也。”
濼水“源出自城西南之趵突泉,泉水觱涌,匯為一池。金線、皇華、柳絮、臥牛、東高諸泉,自東來注之;漱玉、無憂、石灣、酒泉、湛露諸泉,自南來注之;登州、望水諸泉,自西來注之。(而后)北引為川,滿井、北煮糠二泉之水,自西來入之;又北分為二渠,名曰夾河,平時東流恒微;又東北為城河,馬跑、淺井、洗缽諸泉之水,自東南來入之;又北逕市城西門復分為二,而西流恒微。北流有橋,名濼源橋;又北與西流合,古溫泉水自西來注之。溫泉西連天鏡泉、五龍潭水,《太平寰宇記》所謂四望當在此。今龍潭水北流,溫泉自入城河,循城而北者,至城西北隅,復分為二:一北流,一循城而東,(入大明湖)……”這段記述,把濼水的形成及上游流向,介紹得較為明晰。
“大明湖面積約占全城三分之一,一名小西湖。湖光浩渺,山色遙映,冬泛冰天,夏挹荷浪,秋容蘆雪,春色煙柳,鼓枻其中,如游香國。鷗鷺點乎晴波,簫鼓助其原韻,誠華北之勝地也,歷下八景標為明湖泛舟。古歷下亭,居水中央,即李北海、杜子美讌集賦詩處。北極閣、曾公鐵公張公李公諸祠,位于湖之北岸,尤極壯觀。沿湖邊,漁村蟹舍毗連,無異于圖畫。夏秋間,蓮菱魚蔬之利,市民賴之。”
濟南老城及周邊泉源眾多,在“紀略”的記載中,對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金線泉、芙蓉泉、石女泉、百花洲的景色,描繪雖較為精辟,但頗有韻味。
趵突泉:平地泉源觱涌,數窟噴起,雪濤數尺,聲如隱雷,冬夏如一,為魯省名勝,歷下八景標為趵突騰空。因泉旁蔬甲常榮,謂之溫泉,故而四季游人絡繹不絕。泉上有呂祖廟,每逢一、七集市時,士女如云,香火極盛。因濟南泉水甲天下,又題為第一泉,市西北之濼水,即發源于此。
黑虎泉:在城東南隅,城壕南崖上。泉深五六尺,甃石為池,清澈見底。池中多碎磁,水光滉漾,紅紫碧綠,五色映目。碧欄之下,寸寸秋色,古今以為奇。移贈此泉,洵可無愧。泉上有黑虎廟。
芙蓉泉:在芙蓉街上,店鋪屋后。泉水圍方十余丈,由地道水溝北流至府學前。一支入泮池,東流為玉帶河,又北流至鵲華橋,入大明湖;一支西流,由地溝穿貢院內華筆池;又西,通布政司儀門內鳳翥池,西北出,折而北,入大明湖。
百花洲:在百花橋北,鵲華橋南,兩橋相望,中間即百花洲。洲廣十余畝,多種白蓮,傍岸栽楊柳,四面廬舍參差,相望不減圖畫。洲上舊有百花臺,今已廢棄。古 跡
“紀略”中的古跡,包含城、宮、宅、園、亭、臺、樓、閣、堂、館、橋等,共有兩編153處。不過,在這些古跡中,有些當時尚存,有些當時就已經被歷史湮滅,“紀略”只是記錄在案而已。
濟南之所以別名歷下,乃是因為舊時的歷城縣城,亦名歷下城。“春秋時,齊之鞌邑,其后謂之歷下。《三齊記》云:歷下城,南對歷山,城在山下,因而名之。按《太平寰宇記》:齊州治理古歷下,歷水在城東門外,孝感水在北城,濼水在城西南二百步,舜井在城東,四望湖在城西,此歷城故城。”
今日珍珠泉大院,明朝時為德藩故宮,其歷史沿革,“紀略”中記述得很清晰:“德藩故宮,居濟南府城中。南面歷山,北負明湖,明成化三年,德王開府濟南時所建。宮中有名泉數處,皆澄澈見底。亭榭樓閣,流觴曲池;松柏參差,花木扶疏,于壯麗中頗饒雅趣。清初改建為巡撫部院,為全省最高機關。墻壁間鐫刻有巨公名流題詠,其中對聯佳句甚多。民國以來,督軍省長相繼駐節于此,益增繁盛,惜經七·七事變,付之一炬。灰燼敗宇,荒煙蔓草迷離,一片瓦礫,不堪入目。”濟南解放之后,大院被人民政府收歸國有,而后逐漸建設成為今日珍珠泉大院之名勝景觀。
大明湖的歷下亭,唐朝之前稱為客亭,“遺址在今之五龍潭上,后因天旱禱雨多應,遂于潭上建五龍祠,而亭遂(被)湮沒。按《水經注》載:濼水北為大明湖,湖西有大明寺,水成凈池,池上有客亭。亭之左右有水西亭、環波亭,均為賓客宴集場所,俱在大明湖內。自宋以后,湖水東徙北城內,于水心建亭,仍以歷下名之,然已非昔之客亭矣。”
元代先賢張養浩,故居在云莊,不過他在城內布政司街(今省府前街)上還有處“七聘堂”住宅。關于“七聘堂”得名之來歷,“紀略”中這樣記載到:“張養浩宅,在布政司街路東,為元時一代偉人,朝廷重其名德,七遣使者聘之而不出,及聞西土一帶兇荒,朝臣勸駕,遂毅然就道。罄思竭力出帑發粟,全活民眾不知紀極。當西行時,適作新堂于濟南澄清里(即今之大布政司街),翰林承旨題名七聘堂,以著公節。其文章德業為海內所重,更有云莊別墅,在本市西北。”
在古代濟南的歷下八景中,有處“白云雪霽”,其景觀是站在白云樓上,眺望冬日雪景的情形。白云樓建于元代,在“張舍人園亭”(今珍珠泉大院)內。元滅后,白云樓之后事,史上有兩種說法:“白云樓,明初為都司署,成化年間,(因)建德藩府邸,(而)遷徙于都司署西北巷內。其后因樓之基址,建元帝廟,留白云亭于廟側。清康熙年間,改建龍章書院于此。雍正初又改為龍神廟。一說在撫院珍珠泉上,為元張宏所建,縣志又謂系張舍人園亭,未知孰是,待考。”
濟南歷史上曾有過三座白雪樓,“紀略”中記述得非常清晰:“一在城東鮑山下王舍人莊,李攀龍所居,后廢為富家馬廄;一在鵲華橋東北,后歸新城王象晉改建問山亭;一在趵突泉東,乃明按察使葉夢熊興建,清順治甲午布政使張彥縉重修,今為滄溟祠。”
后宰門街西首的百花橋,為曾鞏所建。“昔時橋側有百花堤及百花臺,北通百花洲,達大明湖畔。今橋存,土堤為市民廬舍所掩,而橋遂于百花洲間隔,其橋西南角上猶存碑碣,可資鑒別。”
昔日濟南老城及周邊有很多寺廟,被“紀略”記錄在案的有:千佛山上的興國禪寺,千佛山下的崇佛院,正覺寺街上的正覺寺、華林寺、三元宮,大明湖畔的匯泉寺、水月禪寺,北極閣上的北極廟,舜井街上的迎祥宮,壽佛樓街的升陽觀,南門外的岳廟,離明街上的火神廟,佛山街上的十方院,金線泉邊的靈泉庵,東門外的凈居寺,趵突泉東的水潮庵,趵突泉西的圓通寺,趵突泉南的藥王廟,趵突泉北的呂公祠,鐘樓寺街上的康和尚院,西門外的孝感寺,布政司街的慈仁院,布政司東街的將軍廟,后宰門街上的碧霞宮,院東大街的圓通庵,西門內的準提庵、甘露禪林,鵲華橋西和黑虎泉上的黑虎廟等等。這些廟宇,如今是少數尚存,多數都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其實,“紀略”中記載的廟宇多有遺漏,如舜井街上的舜廟,芙蓉街上的關帝廟等等。而且不知何因,書中沒有記載祠堂,如南豐祠、鐵公祠、李公祠等等,而作為古跡,祠堂是不可缺少的歷史記載。
《濟南市山水古跡紀略》雖距今不過百年,但世事變遷,很多人文景觀被歷史湮沒,猶存的也大都舊貌換新顏。不過,它記載了歷史文化名城濟南不可或缺的“鏈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