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德州晚報
2023-03-02 09:45:03
原標題:德州哨馬營減河
來源:德州晚報
原標題:德州哨馬營減河
來源:德州晚報
在德城區西北方的大運河旁,有一名叫“閘子”的村落,它位于“哨馬營村”南。奇怪的是,它周圍的村莊名字多為屯、營,因過去此處系駐軍的營房或軍屯的地方,如駙馬營、豐樂屯等。唯獨“閘子”例外,追其原因,就是因為“哨馬營減河”在此處置閘,官家設人看護,久而久之聚落成今日之“閘子村”。
“哨馬營減河”古時也叫“北支河”,它由此東行,經東、西長莊村至陳公堤,由曹村西入鉤盤河故道,流向東北至吳橋縣玉泉莊入“四女寺減河”后歸海。
德州“哨馬營減河”,自明永樂十年(1412年)開鑿以來,至清乾隆期間,“照歲修之例,每年疏浚”故一直暢通。到清嘉慶年間,德州“哨馬營減河”逐漸淤塞,至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河身盡成民用地”。清道光四年(1824年),山東巡撫琦善曾奏請皇帝,再開“哨馬營減水河”,未能實施。清光緒十年(1884年),監察御史劉恩溥上書“請飭疏浚南運減河”。他在奏折中說:“自同治七年,山東德州北境老虎倉決口,淹灌直隸吳橋、東光、南皮、鹽山諸縣。九年,又于德州北境之桑園南決口,淹灌直隸吳橋、東光諸縣。十年,又于德州北境馮羅屯、南小楊莊決口,淹灌直隸吳橋諸縣如前。今光緒九年,復于德州小楊莊堤岸開決。淹灌直隸吳橋、東光、南皮諸縣。為害尤烈、畿南州縣,連年迭被德州水害。而河堤開決之處,在德州極北邊界,所淹德州地面不過數里。故山東巡撫率皆漫不加意,任其北流泛濫,縱橫數百里。”但這封奏書石沉大海,從而致使德州境內的四女寺、哨馬營兩條減河全部淤積堵塞,大運河也借機制造了數次“水淹德州”的悲劇。
民國六年(1917年),運河再次決口,德州大地成了一片汪洋,史志上說“水繞城垣,僅露七磚”。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為加強南運河的防洪能力,曾先后3次對“四女寺減河”進行疏浚和治理。1957年治理后的河道,經歷了1963年特大洪水,分減衛運河洪水流量達1180立方米/秒,確保了京浦路的安全,使德州城沒有受到損失。
上世紀60年代,由于沿大運河工農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上游建成“岳城水庫”后,運河水源逐漸枯竭。至上世紀70年代末,南運河干涸、航運停止。通訊員彭蔚整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