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03-15 09:25:03
原標題:百姓心中的“伯祥書記”走了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百姓心中的“伯祥書記”走了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不像一個當官的、老百姓有話愿意跟他說,敢于改革的勇氣和擔當至今令人感懷……
百姓心中的“伯祥書記”走了
□記者 石如寬 楊學瑩
3月13日,濰坊市政府辦公室發布訃告,濰坊市委原副書記、市政府原市長王伯祥同志于3月13日8時28分逝世,享年81歲。
王伯祥在壽光工作多年,曾擔任壽光縣委書記,被譽為“新時期縣委書記的榜樣”,為壽光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雄厚基礎。
得知王伯祥逝世的消息,眾多壽光人陷入深深思念中。“沒有伯祥書記,哪有我們今天的好日子!”壽光市洛城街道復興村收購蔬菜的張建峰說。
王伯祥的老戰友,時任縣委常委、辦公室主任的張桂昌,對王伯祥的去世深感悲痛。他耳邊,還回蕩著王伯祥在三元朱村給大家鼓勁撐腰的一句話:“大膽試,天塌了,我頂著!”他說,正因為王伯祥頂著壓力,動員17個黨員帶頭,砍了玉米種大棚,并要求縣鄉兩級干部幫他們調好地、貸上款,冬暖式大棚試驗才搞了起來。
1989年,壽光市孫家集街道三元朱村17個冬暖式大棚種植成功,一個大棚收入超過3萬元。王伯祥要求在全壽光推廣。“那時我成了大棚種植宣傳推廣員,伯祥書記陪著我,我去哪個鄉鎮他去哪個鄉鎮。他穿著和普通百姓一樣的衣服,不像一個當官的,百姓不認識他。縣委新買的吉普車他讓我坐,他坐舊的。我要換過來,他說不行,不能耽誤大棚推廣。”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說。
1990年至1992年,壽光在25個鄉鎮500多個村莊建起了5130個大棚,戶均種菜收入增加2萬多元,蔬菜大棚成了壽光人的“搖錢樹”。如今,壽光溫室大棚種植面積約60萬畝。張建峰收購蔬菜品種豐富,有黃瓜、番茄、辣椒、絲瓜等優質蔬菜,供應大中型飯店。
如今,位于壽光北部的南木橋村、臥鋪村,已沒有鹽堿地,發展起了大棚番茄。原南木橋村黨支部書記李本兵說,壽北開發之前,村東夏天一片水,冬天一片堿,百姓只能種植棉花,迫切地希望改變靠天吃飯的窘境,增加收入。
1987年,壽光調集了20余萬勞力向壽北進發,連干五年。筑起了大壩將海水攔在壩外,壩內60萬畝荒堿地變成了高標準的棉田,40萬畝潮間帶變成了高標準的鹽田,20萬畝灘涂建成了高標準的養蝦池。
山東濰坊龍威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袁蔭龍,1978年進入道口公社,王伯祥是公社黨委書記。袁蔭龍說,王伯祥樸實能干,和百姓心貼心。在道口,他推廣小麥玉米套種、號召百姓種棉花,領百姓挖蝦池,成立道口公社水產養殖服務公司給蝦池供水供電、提供蝦苗和餌料。這些舉措,讓百姓實實在在受了益。他在基層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老百姓有話愿意跟他說;他號召啥事,老百姓心悅誠服跟著干。
去年營業收入近10億元的龍威公司,就是在壽北開發時代,由大家洼水產養殖服務公司發展而來的。袁蔭龍說,王伯祥退休后,仍舊記掛故土、關心企業,每年都到公司來好幾趟,了解企業經營得怎樣、能給國家貢獻多少。“老領導病重期間,怕耽誤我們工作,一直不讓我們探望。對他的去世,我十分悲痛。這兩天,我經常想起他公社宿舍的燈光,晚上11點前他很少熄燈。我多么希望,那盞燈永遠亮著。”袁蔭龍說。
有鹽才有堿,才有鹽化工。壽北開發,為壽北日后的工業布局奠定了基礎。“作為以鹽立廠的企業,我們能深刻感受到壽北開發給我們企業發展帶來的巨大紅利。伯祥書記有一種刻在骨子里的為民情懷和干事創業的精神實質,激勵我們真抓實干,積極發展。”壽光衛東化工有限公司負責人丁忠鋒說。
1992年出生的李庚種著3個彩椒溫室大棚,農忙時節還雇幾名工人幫忙。“我知道王伯祥書記的事跡,也看過電影《王伯祥》,尤其是在暴雨中奮戰的情景,深深印在我心里。幸福就是一代代人奮斗出來的。”李庚說。
1992年出生的紀臺鎮黨委副書記李祥濱說,作為壽光的年輕干部,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深刻學習王伯祥同志群眾至上的為民情懷、迎難而上的擔當精神、敢為人先的改革闖勁、堅定不移的發展定力,講認真、敢擔當、重實干,以實際行動向榜樣致敬。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