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山東網
2023-03-23 16:49:03
原標題:氣象日里話氣象
來源:東營網
原標題:氣象日里話氣象
來源:東營網
今年3月23日是第63個世界氣象日,2023年世界氣象日主題為“天氣氣候水 代代向未來”,呼吁全社會增進對全球變暖背景下天氣氣候系統(tǒng)的了解,通過天氣、氣候和水文服務,采取更有力的行動應對挑戰(zhàn),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
在世界氣象日到來之際,記者采訪了市氣象局的相關專家,請他們就市民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詳細介紹,同時了解氣象人每天的工作情況。
一條天氣預報的誕生
對于市民們來說,了解天氣情況是每天都干的一件事情。天氣預報信息如何得來?市氣象臺臺長張立介紹,天氣預報制作發(fā)布是個復雜的過程,包括氣象觀測、數(shù)據(jù)收集、綜合分析、預報會商和預報產品發(fā)布5個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對最后的預報結果都有著重要影響。
“第一步要先收集數(shù)據(jù),得到數(shù)據(jù)后再進行預測和預報。第二步就是制作產品,包括電視臺、短信、新媒體等各個平臺發(fā)布。”張立說。他告訴記者,制作天氣預報需要依次搜集從地面到高空的氣象數(shù)據(jù),包括氣溫、氣壓、風向和風速、濕度、天氣現(xiàn)象、云、能見度、日照、蒸發(fā)等。同時還有人工地面氣象站、自動地面觀測站、探空氣球、多普勒雷達等各類氣象探測設備構成了復雜的氣象觀測網絡。
收集數(shù)據(jù)后,預報員需要分析很多資料,包括當前的氣象預報材料、數(shù)據(jù)預報產品。但是復雜的天氣預報產品很多預報的不一樣,這就需要預報員會商,然后根據(jù)多年的預報經驗,進行綜合分析研判,得出最終的預報結論。“在我們氣象臺的大廳里,每天都會進行預報會商,這是做出天氣預報的關鍵步驟,由于影響天氣的原因很多很復雜,預報員需要集思廣益進行討論,像眾多醫(yī)生給病人會診一樣。”張立介紹說,最后得出的結果再通過電視臺、12121電話、東營氣象公眾號等渠道對外發(fā)布最權威的天氣預報。
立體綜合氣象觀測網不斷完善
據(jù)了解,我市共有5個國家基本氣象觀測站,13個國家一般氣象觀測站,還有31個區(qū)域氣象觀測站實現(xiàn)鄉(xiāng)鎮(zhèn)全覆蓋、5個海洋石油平臺自動氣象站、2個海島自動氣象站、5個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2個作物長勢自動觀測站和1個農業(yè)水域小氣候觀測站。常規(guī)的觀測儀器有濕度感應器、風速感應器、風向感應器、氣壓感應器和溫濕感應器。
天氣的陰晴冷暖讓人們掛心,天氣預報是大家獲取氣象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但天氣預報有時不準確也讓不少市民感到困惑:為什么天氣預報有時會與實際情況有出入?“大家對時間發(fā)布不了解,其實每天從電視或廣播里知道的天氣預報是發(fā)布的當天20時到次日20時的天氣。”市氣象臺的副臺長王旭說,她給記者舉了個下雨的例子,有時報了下雨可是沒有下,有可能是夜間下了小雨,白天天氣轉晴,尤其是雨量較小的話,早晨看不到降水,人們也會誤認為報的不準。氣象臺預報當天晚上無降水,而晚上7點鐘在下雨,人們也會誤認為天氣預報報錯了,這也是沒把預報時段弄清楚。“電視上看到的是氣象臺發(fā)布的未來24小時天氣預報,實際上,從氣象臺來說,為了提前制作電視天氣預報錄像帶,每天下午3點前就得做出預報結論,實際預報時間比電視上看到的還要提前5小時以上。”王旭說。天氣預報看似很簡單,實際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天氣預報需要各種氣象探測手段,又以大氣科學理論為依托,并不是每次預報都與實際的天氣一致。天氣預報不可能100%準確,如何解決這個難題是一個世界性問題。
觀風識雨給天氣把脈
天氣情況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各類天氣預報預警受到市民的普遍關注。在這些及時的天氣預報背后,有一群氣象人在默默付出,他們24小時在線“把脈”風云,市氣象臺預報員馬曉睿就是其中一員。
“多普勒雷達、衛(wèi)星云圖、風廓線儀等工具提供的數(shù)據(jù),軟件分析結果,同行預報信息,我們天氣預報員要對上述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再結合本地區(qū)地理氣候特點,制訂出本地區(qū)的天氣預報。”3月22日,記者走進市氣象臺,看到了氣象預報員的工作日常。
上午不到8點,馬曉睿就已經坐在了氣象預報會商室,開始了一天的工作。這一天輪到她值主班,意味著她的工作時間將從8時持續(xù)到18時,整整10個小時。
馬曉睿打開電腦,里面密密麻麻存放著各類文件、簡報、PPT。工作開始,馬曉睿查看最新傳輸?shù)男l(wèi)星云圖、高空圖、地面圖、雷達圖及數(shù)值預報圖等資料,記者數(shù)了一下,40分鐘里,馬曉睿看了100多張圖。各種天氣資料的更新頻率分別為幾分鐘、十幾分鐘、半小時、1小時、3小時、12小時不等。她要做到不錯過任何有用的信息,進行梳理、分析,這樣才能保證每次的預報準確率。當我們掏出手機、打開網頁,獲取最新天氣資訊的時候,最應該感謝的是這些通過勞動和智慧為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人們。
“早晨8時要聽國家氣象局專家會商,10時省氣象局專家會商,16點同縣區(qū)局會商,還有每天早晨和環(huán)保局聯(lián)合進行空氣質量會商……”每天至少是三次會商,遇到特殊天氣,要十幾次。看似簡單的一條天氣預報,背后卻凝結著氣象科學飛速發(fā)展的最新成果和天氣預報專家長年累月積累的豐富經驗。馬曉睿告訴記者,每天短短幾句話的天氣預報,是衛(wèi)星、雷達、超級計算機等先進設備觀測和運算的成果,也需要預報員結合自身經驗對數(shù)值預報進行科學修正,最終呈現(xiàn)出盡可能精確的預報成果。“我去年來到市局開始做預報員,每次預報會商都是我學習的時間,除此之外業(yè)余時間也要用來學習。我覺得每次預報,都像是一次考試,絲毫不能馬虎。”馬曉睿說。
(記者 李玲 通訊員 王玉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