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魯南商報
2023-03-24 09:38:03
原標題:臨沂以沉浸式小劇講好紅色故事
來源:魯南商報
原標題:臨沂以沉浸式小劇講好紅色故事
來源:魯南商報
春暖花開,位于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常山莊村的紅嫂家鄉旅游區迎來了大批游客。多部紅嫂故事沉浸交互展演與觀眾“面對面”,令景區古院落里人氣爆棚。
作為革命老區,山東臨沂把沉浸式情景小劇作為發揚沂蒙精神的重要載體,創新群眾文化產品供給,活化紅色教育方式,提升文化和旅游品質性、體驗性及個性化服務水平,為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與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能。
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空間
為叫響“紅嫂”紅色文旅品牌,紅嫂家鄉旅游區創新打造沉浸史詩劇場《沂蒙四季·紅嫂》,由山村劇場和紅嫂故事沉浸交互展演小院兩個部分組成。演繹沂蒙民兵英勇斗爭故事的《民兵連》、展現隨軍醫生與普通戰士深厚情誼的《戰地醫院》……在紅嫂故事沉浸交互展演中,救傷員、攤煎餅等戰斗生活場景被高度還原,在演員引領下,游客走進劇中情境,沉浸式領略崢嶸歲月里的英雄壯舉。此外,山村劇場演出依托常山莊村原生態結構搭建舞臺,運用環境戲劇理念引導觀眾互動參與,通過串聯《乳汁救傷員》《火線橋》等故事,再現“沂蒙紅嫂”的感人事跡。
據介紹,《沂蒙四季·紅嫂》系列演出最大的亮點就是“當地人、用當地話、演當地事”。如何保障演出的常態化與吸引力?沂南縣堅持以黨政為主導、以市場為主體,成立沂蒙四季·紅嫂藝術團,該藝術團所聘用的32名演藝人員中,有28名是本地文藝愛好者。在故事創排環節,沂南縣文化館充分發揮公共資源優勢,全程參與演員招募、演藝培訓、演出指導,為劇目打造提供多元支撐。該縣馬牧池鄉北村村民楊素華就是在沂蒙四季·紅嫂藝術團招聘時被選中,經過一個多月的表演強化訓練后,成為一名簽約演員。“我現在不離土不離鄉,有了穩定收入,圓了表演夢,生活幸福指數很高。”她說。
為保障沂蒙四季·紅嫂藝術團長期運營,沂南縣將該團納入“送戲下鄉”“戲曲進校園”政府購買演出服務中,全年保障演出場次不低于60場,每場給予補助3000元;同時,圍繞《沂蒙四季·紅嫂》項目爭取上級財政資金2000多萬元,撬動社會資本5000多萬元,形成了多方合力,亦激發了運營主體活力。
開創多元融合業態格局
紅色沉浸式演出的打造,既是常山莊當地傳承紅色基因的生動實踐,也是豐富鄉村旅游產品、拓展群眾增收渠道的有力抓手。依托老房子、老院落,紅嫂家鄉旅游區目前繼續打造《王換于的故事》《苦蓮樹》等沉浸式小院演出,預計近期小院數量將增至10處,并與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沂蒙紅嫂紀念館等連為一體,實現紅色教育資源集聚融合。
近些年來,《沂蒙》《斗牛》《鐵道飛虎》等多部影視劇在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拍攝。依托眾多影視劇組前來取景的優勢,常山莊村成立影視服務部,建立群眾演員登記管理制度,精準對接影視拍攝和沉浸小院演出需求,同步豐富了當地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老百姓帶來收入增長。目前,常山莊村附近常年從事群演行業的村民達500多人。而作為抗戰模范村,常山莊村還建有由沂蒙紅嫂紀念館等組成的愛國主義教育區、串聯各類紅色景點的研學旅行設施,吸引了大批黨政干部、中小學生等前來接受紅色教育。據介紹,自2021年以來,山村劇場、紅嫂故事沉浸交互展演小院累計吸引觀眾6萬余人次,通過與影視拍攝、研學、餐飲、民宿等一體化發展,拉動了景區客流,拓展了消費業態,也極大彰顯了歷史文化的當代價值。
常山莊村還結合重要節點開展紅歌快閃、民俗體驗等特色活動,新增木版畫、葫蘆烙畫等非遺體驗項目,構建了集旅游演藝、主題展示、文創開發等于一體的產業鏈條,延長了游客逗留時間;同步推動所在片區成立建筑施工、物業保潔等15個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動群眾積極融入《沂蒙四季·紅嫂》項目建設,帶動村集體增收和群眾致富。
豐富文旅惠民形式與路徑
為進一步豐富群眾性文化產品供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臨沂市積極推廣“沂南經驗”,舉辦全市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暨沉浸式情景小劇創演推廣培訓班,印發《臨沂市推廣沉浸式情景小劇創作演出實施方案》,實施“百部沉浸式情景小劇”創演工程,計劃利用5年時間推出100部情景小劇,著力提升文化惠民演出的品質和水平。
反映第一書記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我還不能走》、宣講良好家風的《婆婆也是媽》、展現關愛幫扶孤貧兒童的《沂蒙無孤》……1月底至2月初,臨沂市從2022年全市沉浸式小戲小劇評選活動中遴選出20部優秀劇目,舉辦群眾性小戲小劇展演,并與“臨沂年味”新春文旅活動、“黃河大集·沂蒙山會”等主題活動結合,豐富惠民形式與路徑,為群眾送上高質量文化大餐。與此同時,臨沂市圍繞均等化、多元化、品質化供給需求拓展公共文化服務觸角,豐富優秀文化傳播載體,打造文旅融合新亮點。
如今,在臨沂市一些景區及博物館、紀念館,沉浸式小戲小劇演出與研學旅游、紅色教育等文旅業態深度融合,釋放出“1+1>2”的效果。
臨沂市河東區黨性教育基地管理服務中心教學培訓科科長袁金鳳介紹,該中心把快板教學、紅歌教唱等多樣化形式融入講解中去,引導學員在對歷史事件的“參與式”學習中培育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陳毅舊居教學點,該基地推出情景小劇《河灣情》,再現解放戰爭時期新四軍在前河灣村的戰斗片段及村民擁軍支前的生動故事。通過體驗、互動等方式,更多參觀者走進紅色景區、展館,帶動革命老區紅色文化火起來、紅色基因傳下去。
據《中國文化報》
相關新聞
浙江:
“非遺+紅色旅游” 成為鄉村旅游新爆點
“吉時已到,開窯!”隨著一道道刻意壓低聲的喜悅與祈盼,浙江省龍泉市寶溪鄉溪頭村一處窯門緩緩拉開,美人醉、將軍罐、牡丹盤……一件件溫潤如玉的傳統青瓷作品亮相,精美絕倫,驚艷四座。據介紹,為讓青瓷技藝這一非遺“活”起來,溪頭村每個月推出“不滅窯火”龍窯燒制活動,在再現傳統龍窯點火、開窯等場景的同時,深化業態融合,依托戰斗遺址、革命文物和革命老區文化資源,成為近年來鄉村旅游的新爆點。
1.因地制宜 盤活資源
盤活非遺資源,推動“非遺+紅色旅游”深度融合,浙江各地始終注重因地制宜,各顯特色,不搞一刀切,避免同質化。如麗水龍泉市寶溪鄉用“云、水、窯”給出了答案。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在龍泉寶溪鄉溪頭村打響入浙第一戰,龍泉人民心中便深埋下‘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種子……”每每迎來一批批瞻仰者,龍泉市革命烈士陵園義務講解員盧書田總是會用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語言,把各時期的事件和人物串聯起來,講得十分接地氣,把大家帶入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這也是“云”的由來:寶溪披云山是甌江、閩江、錢塘江三江的發源地之一,更有“粟裕六進披云山”開創浙西南革命根據地等紅色往事為之增色。所謂“水”,是指披云水,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飲用水品牌。而“窯”,是指青瓷龍窯文化。
在寶溪鄉溪頭村,保留至今的龍窯有7座,都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7年開始,溪頭村每月舉辦一場“不滅窯火”龍泉青瓷傳統龍窯燒制技藝活動,也因此成了熱門景點。
近年來,溪頭村推進寶溪鄉龍窯文化中心建設,打造紅軍挺進師入浙第一仗革命歷史館、宣誓廣場等7處紅色景點,完成紅色旅游通景公路提升改造工程等;制作《粟裕六進披云山》沙盤推演視頻,全面收集整理寶溪革命史集、紅色文獻20余本,開展重走紅軍路、黨史學習講座80余場次,持續推動群眾精神富裕。
“云、水、窯”等讓龍泉寶溪發展充滿活力。一天比一天更美的家鄉吸引了眾多年輕人回鄉創業,以溪頭村為例,現已發展農家樂民宿24家,民宿床位超過300張,餐位超過3000個。
2.精神共富 激活文脈
激活文脈,推動“非遺+紅色旅游”創新轉化,浙江各地始終注重非遺項目自身蘊含的精神升華和內涵轉化,化古開今,融根鑄魂。
杭州建德梅城是古嚴州府的所在地,有著1200年的歷史,因城墻一段砌筑成半朵梅花形的城垛而得名。“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梅城鎮千鶴村,是自西向東進入建德市梅城鎮的必經村莊。
“婦女能頂半邊天”是梅城千鶴村傳承半個世紀之久的精神脊梁。進村口,“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她”文化地標赫然在目;在千鶴走街串巷,描繪婦女插秧、積肥場景的墻體畫、花叢展示牌上“劈山攔河溪改田”的懷舊標語隨處可見,家家戶戶門前的美麗庭院獨具一格;在村邊的作坊里,千鶴婦女正忙碌制作“豆腐包”“倒篤菜”……
“‘豆腐包’‘倒篤菜’就是這些勤勞的婦女親手做出來的,非遺技藝傳承離不開她們。”在建德市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局長謝黎琴看來,千鶴村最引以為傲的“千鶴婦女精神”已轉化成紅色基因,成為帶動文旅深度融合的紅色動力。
據介紹,在梅城古鎮上開辟出的千鶴婦女創業街上,“千鶴嫂直播間”線上熱鬧帶貨;“千鶴一茗”農特產品店,已經成為千鶴農創產品展銷的重要窗口。以千鶴為中心的環三江口區域抱團發展,成立三江口——千鶴婦創大黨委,形成集生態康養、紅色旅游、文創藝術、研學培訓于一體的農文旅產業鏈,實現資源共享、線路互連、市場互動、客源互送。
3.場景營造 活態傳承
在浙江,“非遺與紅色旅游”的碰撞,更是一種有效的活態傳承。“翁洲走書是曲藝非遺,很有家鄉特色。我這兩天沒事就帶孩子們來看表演,希望來年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同時也讓孩子們記住今天的好日子離不開革命先烈的付出。”舟山市民李女士說。
3月初,在舟山市定海區原創翁洲走書《抗英忠烈葛云飛》正式發布。定海區將非遺表演、民俗文化和紅色旅游資源巧妙結合,用“翁洲走書”濃厚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曲調風格,講述了以葛云飛為首的定海三總兵英勇抗戰并壯烈犧牲的故事,塑造了鴉片戰爭時期的民族英雄形象。
作為定海區少有的曲藝表演類非遺項目,翁洲走書已有100多年歷史。長期以來,因其濃厚的地方特色、樸素的本土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地方語唱詞,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翁洲走書與寧波走書、蛟川走書等其他走書藝術一起,構成了浙東地方曲藝的“走書大家庭”。
與此同時,翁洲走書緊跟時代熱點,創作了《青山綠水》《話舟山》等,將傳統曲藝與新時代發展相結合,煥發“老古董”的新活力。
目前,定海區已設立非遺傳承教學基地14個,舉辦名師帶徒活動6屆,每年送戲下鄉百余場,讓傳統非遺與紅色旅游深度融合,在新時代更具延續性和傳播性。
據《中國文化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