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06-07 09:44:06
原標題:史話丨“吃”中可見的豁達人生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史話丨“吃”中可見的豁達人生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蘇東坡官場失意又窮困潦倒,他探索美食的時間和被貶的時間大致是相同的——
“吃”中可見的豁達人生
□汪霏霏
“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造酒試驗家”“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這是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對蘇東坡的定義。
蘇東坡出生于天府之國四川,這是一個盛產美食和“吃貨”的地方。而他從小成長的眉州,更是川菜發源的中心地帶。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賦予了蘇東坡一顆愛吃的心。縱觀蘇東坡一生的為官之旅,其實也是一枚吃貨的美食之旅。縱然宦海沉浮,擁有美食便擁有了最踏實的幸福。蘇東坡比常人更懂得苦中作樂,吃也吃得更為壯闊。用他自己的話,“老饕”二字,確可概括他的一生。
東坡肉和東坡豆腐
——被貶黃州的意外驚喜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43歲的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任團練副使,這個職務的全稱是黃州團練副使本地安置,不得簽書公事。換句話說,他只是一名由當地政府看管的犯官,沒有工資待遇。他曾在《寒食帖》中寫道:“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因為“戴罪之身”停職停薪,所以蘇東坡只能在城東找了一個小山坡,自己蓋茅草房,種蔬菜,挖魚塘,并給自己起了個號——“東坡居士”,而他的美食天賦也在這里得到極致發揮。在黃州期間,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并將經驗寫入《豬肉頌》:“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將五花肉大火煮沸后小火慢燉,下飯硬菜自然出鍋,味美酥香汁多肉嫩,很難有人能抵御這樣的美食誘惑。蘇東坡在黃州時烹制的紅燒肉,只在小范圍內有影響。真正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蘇東坡在杭州時制作的“東坡肉”。蘇東坡二任杭州知州時,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橋,使葑草湮沒大半的西湖重新恢復昔日美景。杭州的百姓依循舊例,抬豬擔酒向蘇東坡表示感謝。蘇東坡收到后,指點家人將豬肉制作成香噴噴的紅燒肉,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大家吃后紛紛贊賞美味,“東坡肉”的名聲自此廣為流傳。
在黃州,吃貨東坡便進入“自笑平生為口忙”的狀態。他在長江里摸魚,到西山做餅。城郊的野菜,市場上的豬肉……一個也不放過,官場上的失意全都轉化為動力。像料理江鮮的《煮魚法》,調制菜羮的《東坡羹頌》,以及流傳千古的東坡肉做法《豬肉頌》,為后世吃貨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財富。因為黃州豆腐頗有名氣,所以蘇東坡想到了做豆腐,于是他在房前屋后種上黃豆,并自己磨制豆腐。對飲食頗為講究的蘇東坡,并不滿足當時黃州豆腐的口味,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嘗試。他在面粉和雞蛋調制的面糊中加入更多的調味品,然后把豆腐裹滿面糊,再放入熬至五成熱的油中炸至金黃,撈出后與自種的蔬菜共置一盤,這樣的做法讓豆腐色美味醇。蘇東坡用它招待來訪的好友,友人們嘗到這獨特的風味感覺很新奇,紛紛向他討教做法,一向豁達的東坡很開心,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友人,于是“東坡豆腐”便流傳開來。
荔枝和羊蝎子
——流放路上的解饞秘籍
紹圣元年(1094年)蘇東坡再次被貶,來到惠州(今廣東惠州),這一次蘇東坡愛上了吃荔枝。嶺南地區四季如春,山珍水果之類的自然物產也是一絕,于是“老饕”蘇東坡留下了《惠州一絕》:“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當然,吃完水果就該吃點油葷了。北宋流行吃羊肉,但囿于烹飪方法并不吃羊脊骨,和屠夫關系好的話羊脊骨價格能比豬肉還便宜,蘇東坡多番嘗試后有了最佳烹飪方法:“熟煮熱漉出(不趁熱出,則抱水不干),漬酒中,點薄鹽炙微燋食之……如食蟹螯……甚覺有補。”羊脊骨切好放入鍋中熬煮,不用過于軟爛,撈出后瀝干水分澆黃酒去腥提味,放炭火上烘烤,用一點鹽調味,等到肉質微焦便大功告成。
蘇東坡終日在羊脊骨間摘剔碎肉,自稱就像吃海鮮蝦蟹一樣。蘇東坡給弟弟蘇轍寫信還洋洋得意地調侃:“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芻豢,沒齒而不得骨,豈復知此味乎?……然此說行,則眾狗不悅矣。”這種方法吃脊骨沒有牙齒可不香,你生活優渥,牙齒肯定也不好了,怎么能明白這種美味呢?只是我每次把骨頭上的肉挑光吃了以后,養的幾只狗看起來都不是很開心的樣子。不過,讓美食博主蘇東坡想不到的是,當年讓他家的狗很不開心的那道菜,在千百年后被叫做“羊蝎子”。今天看來,可算是眼光毒辣。雖然荔枝和羊蝎子很好吃,但難過的是當時的惠州,瘴氣彌漫,疾病多發。因為水土不服,缺醫少藥,多年患難與共,唯一留在他身邊的愛妾朝云離開了人世。痛失所愛,仕途屢屢受挫,蘇東坡一定是苦悶的。“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盡管被貶惠州近三年,蘇東坡仍然在積極努力地生活。
生蠔和玉糝羹
——謫居海南的“生活小確幸”
在惠州待了近三年后,紹圣四年(1097年)60歲的蘇東坡再次被貶,被一葉扁舟送到偏遠的海南儋州。宋朝的海南島今非昔比,夏無寒泉,冬無炭火,距宜居城市還很遙遠。海南島上,蘇東坡最喜歡去的地方當然是海邊,在海灘的石頭上,他發現了大量的生蠔。生蠔營養價值高,朝中的大臣們有錢也吃不到,但在這里卻是完全免費的,對貧困潦倒的蘇東坡來說,那就是天賜的寶貝。面對如此惡劣的生存條件,蘇東坡依然自得其樂,并充分發揮著美食博主的探索精神。在他的筆下,儋州這個偏遠的小地方,一躍成為“舌尖上的儋州”,并因鮮肥的生蠔而名聲大噪。在一封蘇東坡寫給幼子蘇過的信中記載:“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蠻獻蠔。剖之,得數升。肉與漿入水與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爾啖嚼……每戒過子慎勿說,恐北方君子聞之,爭欲為東坡所為,求謫海南,分我此美也。”海南這個地方盛產生蠔,剖開處理干凈,與酒同煮或炙烤,吃起來都特別美味。這個秘密千萬不要告訴別人,萬一被北方人知道,跑到海南來搶生蠔就壞了,所以,一定要保密。
那時的海南島,人煙稀少且文化落后,種稻谷的不多,糧食幾乎都從大陸運過去,但因為臺風、盜匪等原因經常會斷航,大陸運送的糧食無法滿足當地的需求,所以當地人常常以山薯充饑。海南的山薯不是紅薯,也不是芋頭,而是山藥。雖然山藥現在是好東西,但當時都是吃不起飯的人才吃這個。蘇東坡將山藥搗碎,熬制成羹,色澤釅白,味如牛奶,遂起名“玉糝羹”,“東坡玉糝羹”由此成名。
63歲那年,蘇東坡終于獲得赦免回京。公元1101年,他在回京途中游歷金山龍游寺,看到寺內懸掛了一幅《東坡畫像》,于是在畫上寫下這樣的詩句:“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黃州的東坡肉、惠州的羊蝎子、儋州的生蠔,眾人皆知蘇東坡是個快意人生的吃貨,誰又能了解他心中的苦悶?翻看蘇東坡的《東坡志林》和他留下的詩文書信,吃吃喝喝的內容不在少數,好友被貶,他用美食來分散離別的憂愁:“遲其北還,則又春矣,當為我置酒、蟹、山藥、桃杏,是時當復從公飲也。”等你明年春天回來要請我喝酒啊,吃螃蟹、山藥、桃子,我們喝個痛快。宦海浮沉蕩入低谷時,又用美食慰藉自己,給自己寫詩《老饕賦》:“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闊而天高。”其實蘇東坡官場失意又窮困潦倒,他探索美食的時間和被貶的時間大致是相同的。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評價蘇軾,“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
或許,這才是蘇東坡真正想要留給后人的遺產。不是詩文、不是政論甚至不是萬古流芳的聲名,而是那份用隨手能夠企及的食材,溫暖生命中苦難的淡然。
(作者系山東社科院副研究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