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06-27 15:16:06
原標題:望岳談丨當數字與文化在尼山相融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原標題:望岳談丨當數字與文化在尼山相融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王瑛琪
歷史上,文化和技術之間的關系并非像我們現代眾人所持的這種觀念——科技務實、文化務虛。其實,人類一開始有一種改造世界的技術觀念,實際上也就誕生了一種相對應的文化思維。工業化一度使得文化和科技顯得涇渭分明,如今數字化逐漸成為當下的文明形態,文學和科技重新實現融合,文化賦科技以倫理,科技予文化以表達方式,二者重新形成相輔相成關系。
6月25日至27日,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在山東曲阜尼山正式舉行,來自海內外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齊聚孔孟之鄉,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碰撞思想、尋求共識,一同探討如何構建交流、互鑒、包容的數字世界。
中國傳統科學倫理思想強調現實性,儒家思想認為“六府”(水、火、金、木、土、谷)和“三事”(正德、利用、厚生)是經世致用的“正經技術”。孟子曰:“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中國傳統科學倫理思想的一大特點就是,能夠發展起來的科技是為人服務的,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是能夠維護社會穩定的。
與此同時,中國古代科技倫理強調以德化知、知德統一,主張人們在尋求科學知識的同時,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科學技術本身并不是惡,但需要遵守一定的準則,否則就違背了其最終的目的——造福人。所謂“知者安仁,仁者利人。”只有在仁的指導下,知者才能成為真正的知者,科學技術才能健康發展,反之就會出現“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的后果。
在主論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夏澤翰發言說,人工智能就是一種工具,我們應該選擇將致用于提高人類潛力,減少不平等現象,促進公平和包容的全球化。這可謂中國傳統思想在數字文明時代的詮釋。人工智能技術應該“可用、可靠、可信”,應該增進人類文明福祉,并解決真實的問題,應該有先進和穩定的技術,應該注重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并展現普惠、互信和尊重。
在文化場域,數字化正在帶來內容生產和傳播方式的雙重革新,引領傳統文明更多元化、親民化、全球化。
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提出“數字人”的概念,通過打造孔子數字人、孟子數字人,讓全中國的旅游者和老百姓來跟孔子做交流,可以面對面請教《論語》問題,還可以了解山東的情況。濟南市推出濟南皮影、泥塑兔子王、萊蕪木版年畫、候氏社火譜等4款數字藏品,越來越多的非遺文創有了自己的數字化產品。主題光影秀《天涯若比鄰》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巧妙地將“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中華交往理念與人工智能對物理距離的縮短進行關聯,表達人類“四海為一家,五海皆有朋”的從古至今未曾改變的美好愿望,打通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間的“門”。
山東圍繞數字文化發展做了大量工作,制定與“十四五”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相配套的關于數字文化發展的政策措施。建設32萬公里長的廣播電視光纜;實現280多萬件文物的數字化;生產、制作、交易若干的數字文化產品,并應用到書籍、影視劇、動漫、游戲等各類數字文化場景。今年4月,青島舉辦了全國第一個數字文化產品交易博覽會,聯動融通研發方、生產方、需求方和服務方,形成更好的數字文化市場,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為中華文明數字化作出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義梔接受采訪時說:“在數字化時代,對整個人類傳統倫理道德產生巨大的影響,儒家為代表的中華文明是怎么回答這些問題的,那么這兩天我們就要集中探討這些問題,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倫理道德問題,其涉及到人類生存、人類何以為人類、文明何以為文明這些根本性問題,我覺得非常有意義。”將歷久彌新的傳統文化和道德倫理和數字文明相結合,能為時代發展提供更多中國方案、中國智慧。
策劃 婁和軍
記者 王瑛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