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21日訊 “哪位鄰居有閑置的輪椅可以借用兩個月?”5月底,有一位腿部骨折的老人在群里求助。
6月中旬,一個便民服務區便搭建起來:輪椅、急救箱、梯子、扳手、錘子……小區物業紅色驛站的一角被擠得滿滿當當。這些工具都是居民自愿貢獻的,大家共享使用。
這個故事發生在青島市即墨區北安街道新都社區,網格員王峻巖是這個便民服務區的發起人。“像輪椅、梯子這些物件,日常用的次數不多,每家用的時候都要買太浪費,不如鼓勵大家拿出來互助共享。”她說,“沒想到,這個提議受到大家歡迎,居民熱情高漲。”
社區很小,是基層治理的最小單元;社區也很大,就以新都社區而言,轄10個小區,有6270戶居民。社區居民多,意味著群眾訴求更多元,社區治理,需要更多元的解法。為此,新都社區堅持以基層組織建設為關鍵、居民需求為導向、改革創新為動力,通過黨建引領,多元共治,讓社區管理“獨唱”變成社區居民“大合唱”,用創新基層治理這根“針”,穿起上上下下千萬條“線”。
創新機制:社區物業業委會,雙向進入、交叉任職
“這是誰家的電動車停在路邊忘記拔掉車鑰匙了……”一天傍晚,王峻巖在自家小區散步時,發現一輛亮著前燈的電動車停在路邊。作為新都社區的居民,也是該社區第六網格的網格員,主要服務于慧景苑小區14號至20號樓的社區居民的她因“愛管閑事”而被群眾喜愛。
“這肯定得問問是誰家的‘馬大哈’”。雖然天色已晚,但王峻巖還是第一時間聯系了該片區的網格員,讓網格員在居民群里發布消息,找尋電動車主人。見群里遲遲沒有反饋,著急的她選擇了最笨拙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挨家挨戶敲門問詢。一路從一樓問到了七樓,還叫來家人幫忙,終于找到了車主人,并把車鑰匙物歸原主。
這本來是一件小事,但這個“愛管閑事”的名聲卻擴散到了其他網格。“雖說是件小事,但萬一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就是個不小的隱患。”王峻巖說,“在網格員心里,群眾的事無小事,從細微之處著手,設身處地為居民著想,為居民提供更貼心的服務,是一名社區網格員的職責所在。”
硬磕居民身邊每一個難題,不放過每一個為百姓謀福祉的機會……除了推選優秀負責的網格員,在街道的幫助下,新都社區還結合實際,成立了4個網格黨支部,與即墨區委組織部等4家“雙報到”單位簽訂共駐共建協議,成立社區“大黨委”,吸收4名駐區單位負責人擔任兼職委員,逐步形成“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院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架構,有效構建了區域、管理、服務一體化的城市社區大黨建格局。
然而,這張基層社會治理的網還在不斷編織。
構建“四級聯動”服務體系,聚焦延伸社會治理觸角,細化服務網格,進一步理順“居委會-網格員-樓長-單元長”組成的服務體系……在新都社區黨委的領導下,黨組織建到了樓棟,社區管理和服務細化到了單元,居民訴求通過體系直達社區黨委。
此外,小區業主委員會也被作為重要力量納入社區治理建設體系當中。社區創新“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多元參與機制,推動社區“兩委”成員、網格支部書記通過法定程序進入業委會,同時,業委會委員、物業負責人兼職社區黨委委員,承擔和參與社區黨委安排的工作任務。
每月召開社區黨建聯席會,對小區道路、環境衛生、基礎設施等民生問題共同研究商討,共同推進道路整修、環境整治、基礎設施更新等民生工程落實落地,實現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同頻共振。
圓桌議事:一道防水沿,解了居民心頭疙瘩
基層社會治理的成功,是讓每一寸肌膚、每一個細胞充滿著彈性和活力。
2021年,新都社區新成立府民樂物業黨支部、柯竹物業黨支部、君安物業黨支部、物業聯合黨支部4家物業企業黨組織,管理城市社區、安置區9家物業企業,覆蓋11個小區的物業服務。社區還建立了由社區黨委統籌,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企業和居民“四方”聯動的協商議事機制,搭建“圓桌議事廳”等平臺,實現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物業服務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形成社區多元治理合力。
“現在我們只要遇到問題,都會通過‘圓桌議事廳’來商討解決,不僅效率更高了,而且解決得更加和諧圓滿。”青島樂天居物業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孫忠聚說,他們物業公司服務的小區是北安農民經濟適用房小區,“圓桌議事廳”這一平臺幫他們解決了不少問題,將矛盾輕松化解。
孫忠聚舉例,小區門頭房前曾有一段土路,下雨時非常泥濘,路人行走極為不便。但在社區為小區這段路鋪設瀝青時,卻遭到了部分一樓車庫業主的反對。
“業主反對的原因是擔心鋪設瀝青后,地勢變高,導致雨水倒灌進車庫。”孫忠聚說,針對這一問題,業委會成員、物業、業主代表以及社區黨委坐在了一起,進行了一場“圓桌議事”。
“大家坐在一起,把問題擺出來,然后一起討論如何解決。”最后,大家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在鋪設瀝青的時候,在車庫門口隆起一個防水沿,讓卷簾門外的地勢稍高一些。于是,鋪瀝青那天,物業召集居民、志愿者一起幫忙,用水泥等將車庫門口地勢填高,土路順利鋪上了瀝青。
居民能說貼心話的地方不只一處“圓桌議事廳”,只要居民有反饋,社區都會想盡一切辦法認真辦理,無法推進的也會跟居民解釋清楚。王萌說,她剛來社區時,社區的投訴件特別多,隨著社區治理的推進,大家也越來越信任社區了,有問題都會直接來找,問題慢慢減少,投訴件也更少了。
無論是創新“居住地”黨員參與社區治理新模式,還是深化“事務共商、吹哨報道”機制,新都社區都在著力激活載體和服務方式上創新,“小筑幫辦”“暖到家”等項目,解決的是小事卻暖了大家的心。社區的創新模式為社區治理賦能,為百姓幸福生活添磚加瓦。
發動能人:群策群力,深挖基層治理“熱心人”
這些天,新都社區的幾位大媽大叔成了手機屏幕里的“紅人”。由他們自編自導自演的“新都微視”系列短視頻,在朋友圈走紅。身兼導演、編劇、演員的吳瑞芹,是社區里的熱心人,最近她已經被多位鄰居“催更”。經常有鄰居向她打聽:最新一期“新都微視”拍的什么,什么時候發?
“新都微視”講述的都是發生在居民身邊的故事。吳瑞芹介紹,“最早開始拍短視頻,是2020年疫情發生不久,上面要求申領健康碼,但很多人不理解它的作用,也不會操作。”以此為話題,吳瑞芹跟鄰居用一晚上的時間簡單整理了劇本,拍成了幾分鐘的短視頻,發到了社區群里。
“就像演小品那樣,雖然大家伙兒沒什么經驗,但我們就是本色出演,說的都是即墨方言,用自己家的道具。”接地氣的視頻,宣傳效果比想象中的還要好,新都社區的健康碼申領工作開展順利,視頻也被即墨全區推廣轉發。
這一偶然之舉,成為社區治理工作的一項創新。
2022年,網格員張萌萌在巡查時遭遇了“高空拋物”,一大包垃圾從天而降,水果皮、包裝紙等飛濺了一大片。她跟同事挨家挨戶排查找到了當事人,發現是個小男孩。以這個真實的故事為藍本,“新都微視”拍了一期《高空拋物》的短視頻,既有故事,又說理說法。
“新都社區位于城鄉接合部,不少人以前住平房,對高空拋物沒有概念,小區里這種現象時有發生。以前也進行過勸導,但效果不是很理想。”王萌說,居民素質的提升和理念的進步是“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只靠社區工作人員不現實,以短視頻這一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作用是多重的。
“新都微視”共拍攝了近70期,從最開始的演職人員7個人,到今天40多人的團隊,參與拍攝的居民從最開始對表演、拍視頻感興趣,到越來越多成為社區服務的志愿者,參與到社區治理中。
吳瑞芹是社區熱心人,也是社區“能人”,她不只活躍在“新都微視”的策劃制作中,還是“新都大媽”的骨干成員。
接受采訪的過程中,吳瑞芹接到了電話,有居民反映樓上經常發出噪音,想讓“老吳”幫著解決。噪音問題是鄰里之間最普遍的矛盾之一。“但往往上下樓之間抹不開面子,不好意思直接說,需要我這樣的中間人。”吳瑞芹說,“新都大媽”的名頭打響以后,居民有事就愿意找她們幫忙解決,給予了充分的信任。
最開始,“新都大媽”是社區里幾位愛好文藝的大媽,經常湊在一起跳跳廣場舞,平時時間比較充裕,都有一副熱心腸。在王萌看來,這就是社區的“能人”,是社區工作的寶貴財富,給她們一個平臺,可以帶動更多人主動參與到社區工作中。
2020年9月,新都社區決定挖掘整合社區的“巾幗力量”,建立了山東省首家樓宇婦聯——太和城幸福樓宇婦聯,吳瑞芹被推選為婦聯主席。“新都大媽”服務隊也成立了。
百姓生活中少不了鐵勺碰鍋沿兒的家長里短,“新都大媽”成了調解鄰里糾紛的主力。目前,新都社區9個小區均成立了幸福樓宇婦聯,共有63位“新都大媽”活躍在居民中間,調解家庭矛盾、化解鄰里糾紛、宣講文明新風……
“社區工作一定要善抓‘能人’。”這是王萌感受至深的一點,“居民是最了解、最關心社區發展的,在居民中挖掘和培養能人,可以帶動更多居民自主參與社區治理。”
治理向外:居民愛唱柳腔 社區請來“國家隊”
在新都社區,社區治理向內也向外。看著手里的年度合作項目單,新都社區黨委書記王萌琢磨:“第二年得再上一個臺階,要利用好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手里的資源真正為百姓辦實事。”
辦什么項目呢?聽社區居民的,“讓社區居民放開提需求。”
“好幾位居民提出來,大家都喜歡柳腔,但很難請到劇團到社區來,更別提名角了。”王萌說,群眾點單,社區接單,她當時就想到了即墨柳腔名角兒袁玲。
袁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柳腔代表性傳承人,同時也是國家二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青島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即墨戲劇家協會主席,有著“膠東之花”的美譽。王萌能把這樣一位名角兒請到社區為居民們免費教課,讓社區居民們著實“受寵若驚”。
由于之前受疫情影響,一直到今年年初,新都社區的柳腔傳承班才在陳金玲等眾多居民的熱切期盼下正式開班。
“新都社區的居民報名都很踴躍,每節課都有二三十號人上課。”袁玲說,她除了每周定時去上課,平時也會給居民們布置課后作業,大家每天練完都會以視頻的形式發給她點評糾正。請來一位位朋友,讓新都社區的“朋友圈”不斷擴大。在這里,一切力量都可以變身成為“新都力量”。
以黨建引領矛盾化解,各個領域的專業力量、社會力量,成為新都社區治理的有效資源池。在各界的幫助下,新都社區成立了全區首個社區級物業糾紛調解中心,由社區黨委委員、行業專家、社區能人組成的物業糾紛調解委員會,為物業和居民提供培訓指導、物業糾紛調解等服務。
與即墨區新聯會結親戚,同樣為社區帶來了源頭活水,不僅成立了即墨區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實踐創新基地,還建立起“新新相聯”服務品牌。
“別人家的社區又是搞‘村超’又是搞‘村BA’,咱們社區能不能也搞個,讓大家一起樂和樂和?”“交給我們新聯會吧,我們絕對有信心、有能力承辦咱們社區的‘村晚’,讓社區居民們歡歡喜喜地過大年。”
7月6日上午,一場別開生面的“群眾點單、基地派單、新聯會接單”活動在新都社區黨群服務中心3樓舉行,居民有啥需求現場點單,社區收到需求后立即派單,新聯會各分會現場接單甚至搶單,將新都社區居民下半年的活動安排得滿滿當當。
“社區工作首先要認清,我們不是來管理群眾的,而是來為他們服務的。”這是日常工作中王萌堅守的理念。“放學后”四點半課堂、即墨柳腔戲教學、湯金玲心理工作室……借助新聯會的力量,新都社區群眾享受的服務一天天多了起來。
筆者采訪中發現,一些地方缺乏引導多元主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意識,而公眾缺乏參與基層治理的實踐經驗,導致基層治理中往往出現社會力量“選擇性參與”“形式化參與”的問題。而新都社區的“多元共治”,在模式、制度創新等方面都進行了有益探索。
“新都社區通過匯聚更多資源到社區治理中來,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完善了居民自治體系,對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意義重大。”即墨區委政法委書記郭樹升說。
閃電新聞記者 辛鵬 青島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