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23-08-25 09:18:08
原標題:聚焦2023年中國網絡視聽精品創作峰會:加快融媒創新,展現傳統文化萬千氣象
來源:青島日報
原標題:聚焦2023年中國網絡視聽精品創作峰會:加快融媒創新,展現傳統文化萬千氣象
來源:青島日報
加快融媒創新,展現傳統文化萬千氣象
“文化傳承發展”主論壇舉辦,研討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文化傳承發展”主論壇現場,多名優秀網絡視聽作品創作者作主旨演講。
借網絡視聽之風,傳中華文化之美。8月24日上午,2023年中國網絡視聽精品創作峰會“文化傳承發展”主論壇成功舉辦,邀請在文化傳承發展研究和網絡視聽創作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知名學者、作家、導演等優秀網絡視聽作品創作者作主旨演講。
網絡視聽是互聯網時代文化的新業態,是文化產業發展的生力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圍繞“文化傳承發展”開展研討、深入交流互鑒,探索文化傳承與融媒創新的內在聯系,網絡視聽精品創作,正搭建起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恒久魅力的橋梁。
“藝術+科技”激活線上文藝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以“山海怡人”表達對青島這座城市的感受。作為首位作主旨演講的嘉賓,她帶來了國話“藝術+科技”融合創新的最新探索。
去年11月,中國國家話劇院首部話劇文獻作品《抗戰中的文藝》首次與抖音開展直播合作,并連通12家網絡平臺,嘗試付費演播,全平臺觀看達到5000萬人次。在田沁鑫看來,正是“文獻+戲劇+裝置+影像”的方式,超越了傳統劇場的限制,把藝術作品傳遞給更多網絡觀眾,讓戲劇從小眾的線下觀看藝術更新為網絡視聽的大眾精神食糧,為中國戲劇的廣泛傳播作出積極探索。
“年輕人是中國網民中活躍度、參與度最高的群體,是中國網絡文化傳播主體,以年輕人視角互聯溝通,激發年輕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共鳴,是擴大傳播范圍的必要途徑。”在田沁鑫看來,激發年輕人共鳴,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就在論壇舉辦的同時,中國國家話劇院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二季正在山東舉辦。兩位青年導演的原創話劇,用當代視角和表現手法對話孔子、問道經典,對儒家文化實施現代化轉譯,此外,還策劃了戲劇展演、大師講堂、藝術工坊等活動,同時開展線上直播,以此激勵青年藝術家親近文化發祥地,激發創造新活力。
“中國國家話劇院將繼續探索創作更多的網絡視聽精品,以滿足觀眾線上欣賞文藝的需求。”田沁鑫說。
“數字敦煌”廣受關注
2023年4月,由國家文物局指導,敦煌研究院與騰訊聯合打造的全球首個超時空參與式博物館“數字藏經洞”正式上線。云游敦煌、數字藏經洞、敦煌超感知影像……近年來,敦煌文化的傳承創新在國內外引發廣泛關注。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館員趙聲良分享了敦煌以網絡視聽精品內容創作開展文化“兩創”的實踐探索。
“我們今年開始做云游敦煌的視頻,通過中英文講解短視頻,效果非常好。利用網絡平臺向海內外傳送敦煌文化節目,拿著手機在家里就可以看到敦煌。”在趙聲良的講述中,現場觀眾一同走入了數字化的敦煌藝術世界。近年來,敦煌研究院通過數字化技術,不斷重塑敦煌文化在新媒體端的傳播路徑,基于敦煌壁畫、彩塑、敦煌文獻,陸續推出了《敦煌歲時節令》《和光敦煌》《吾愛敦煌》等數字創意文化產品。其中,《敦煌歲時節令》以“傳承、人文、詩意、生活”為核心理念,將敦煌文化融入中國傳統節日及二十四節氣中,使其更具多元性。從藏經洞出土的文獻中,研究人員找到相關記載,同時在壁畫中找到與節氣相對應的畫面實行再加工、再創作,最終讓傳承人文詩意生活的精品創作為人們帶來文化的享受和美的愉悅。
敦煌石窟藝術蜚聲中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貴資源庫,是輝煌璀璨歷史文化的重要標識。趙聲良坦言,希望通過開展文化“兩創”,讓更多的人喜歡敦煌文化,讓更多人從敦煌文化中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從中獲得自信和靈感,創作更多文藝精品。
以傳統文化注入創意靈感
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是網絡視聽精品內容創作場景搭建重要的源頭活水。
提起中國動漫,孫悟空是最經典的IP之一。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最具形象代表性的孫悟空,見證著中國動畫人在不斷變遷的時代環境下,探索如何更好用動畫影片講好中國故事的歷程。
“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經典美術片經過多輪的畫面和聲音修復,實現從高清、2K、4K等數字化的升級,滿足了網絡時代受眾的觀影體驗需求。據估算,美影與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視頻、B站等主流媒體視頻平臺持續合作,覆蓋用戶超過8億,總播放數超過83億。”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廠長速達介紹,美影的作品已經從手機、PC、Pad小屏終端邁向數字電視以及大屏市場,實現了網絡平臺的全覆蓋。
以更生動有趣的視聽表達方式,開拓少年兒童學習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路徑,讓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少年兒童心靈,是推動網絡視聽精品內容創作高質量發展的探索方向。
“播下種子,靜待花開。”凱叔講故事品牌創始人王凱說,這是他從事兒童網絡視聽精品內容創作的心態。在他看來,兒童內容創作并非成人創作的降維。要為孩子們重新梳理這些資源,并且搭建引導興趣的認知場景。通過經典作品,讓某一個年齡段的孩子獲得某種特定的成長,才是這個過程真正的目的。
從中華文明星河中“摘星借光”
無論是博物館熱,還是熱映的《長安三萬里》和《封神》第一部,這個夏天,大眾市場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和認可,得到了充分印證。
近年來,湖南衛視芒果TV植根中華文化根脈,探索音樂綜藝主題表達的新形態,無論是《聲生不息·港樂季》還是《聲生不息·寶島季》,都成為以音樂促進心靈契合、增強共同意識的標桿之作。湖南衛視副總監、芒果超媒常務副總編輯、芒果TV常務副總編輯周山聚焦如何在綜藝節目中擔負新的文化使命,分享了長視頻內容創作的探索。
“綿延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給了我們很大的創作信心和創作底氣,綜藝節目要堅持以思維創新講好文化故事,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周山介紹,《中國婚禮》《中國有滋味》等節目的成功,正是因為找到了傳統文化這一青年文化記憶的最大公約數和全民同根同源的最大公約數。
著名作家、編劇馬伯庸是人民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茅盾新人獎得主,其代表作《長安十二時辰》是網絡視聽精品內容創作賦能文旅發展的成功案例,論壇上,他從網絡視聽精品與城市文化名片構建的角度展開了分享。“怎樣利用地方文化創作一部網絡視聽精品?什么樣的網絡視聽精品能為地方文化賦能?”這是馬伯庸在現場拋出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他歸納為六個維度,即弘揚文化底蘊、提供新鮮感、總結獨一無二特質、契合當下價值觀、改造和重構以連接現實以及可轉化性。
網絡視聽領域,“傳統文化正流行”。“文化傳承發展”主論壇的舉辦,通過對“文化傳承發展”和“媒體融合創新”之間契合點的積極探索,掀開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視聽生活新期待的新一頁。(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馬曉婷)
“大視聽新體驗”智能視聽沉浸式體驗展舉辦,全景呈現新視聽全產業鏈發展成果
新技術擁抱新場景,沉浸式體驗受熱捧
體驗展現場,國內首款自主研發的專業影視機器人操作系統亮相。
在沉浸式劇場體驗“觀眾即為演員”的深度互動,在博物館化身“景中人”沉浸式游覽,在主題樂園、個性化餐廳感受沉浸式消費的魅力……放眼國內,沉浸式體驗已覆蓋新型文旅消費諸多領域。8月24日,在青島召開的2023年中國網絡視聽精品創作峰會上,“大視聽新體驗”智能視聽沉浸式體驗展成功舉辦,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聽科技盛宴。
展覽吸引了抖音、騰訊、金東數創、燧光科技、小派科技、克蘇魯影視科技、青島出版集團等行業頭部及新銳企業參展,在新內容、新技術、新場景、新模式四大區域,集中展示關鍵技術、重要設備、創新模式等在數字人、視覺智能、超高清傳輸、編解碼技術等方面的應用,全景呈現新視聽全產業鏈發展成果,助力構建大視聽發展格局。
新技術釋放新活力。虛擬現實技術的創新使用,給很多行業帶來全新場景和應用,影視是重要受益行業。進入展館,就能看到一款酷炫的大型自動化拍攝設備矗立在顯眼位置,吸引不少嘉賓駐足觀看。該款設備由克蘇魯影視科技研發制造,這是一家致力于影視自動化拍攝科技和人工智能操作系統的科技研發應用企業。企業工作人員薛建瑋介紹,相比傳統拍攝設備,該款設備可以高速、精準變焦,實現高速拍攝下的精準對焦,還可快速裝拆,給影視拍攝提供很大便利,“自動化拍攝系統目前在電影、廣告、廣播和電商等領域有廣泛應用,未來有望擴大在教育、文旅、電商、婚慶等領域應用。”
今年以來,我國文旅市場加速回暖,以沉浸式旅游為代表的新供給越來越受游客追捧。大眾點評發布數據顯示,8月以來,平臺上含“沉浸式”關鍵詞的筆記數量同比增長近70%,“沉浸式”成為青島、上海、武漢、成都等城市消費者搜索的熱門關鍵詞。
新技術帶來新體驗。在智能視聽沉浸式體驗展上,各種虛擬現實技術在文旅場景上的應用給人帶來全新體驗。通過6DOF交互、視頻云三維重建及視頻掃描等技術,還原上世紀初中國古文獻的“四大發現”,讓體驗者在VR世界里觸摸古老文明……在VR產品體驗區,不少觀眾被深深吸引。“給人身臨其境之感,仿佛穿越到過去,太逼真了,很過癮。”來自北京的嘉賓周女士對沉浸式體驗頻頻點贊。
戴上特制的眼鏡,拉弓搭箭,瞄準顯示屏幕上的靶心射出,自動計算成績……在MR技術體驗區,工作人員一邊演示射箭,一邊繪聲繪色向觀眾介紹產品性能和優勢。“我們這款虛擬現實產品在體育健身領域已經得到應用,目前反饋很好,市民下班后,可以在家里練習射箭,不用專門去射箭場了,非常方便。”工作人員介紹,采用MR技術,可以讓用戶在小空間內沉浸式體驗,不僅能節省空間和時間,還能讓用戶體驗到全新的互動感和愉悅感。
新技術帶來新模式。在齊魯嗨拍展區,影視在線服務平臺吸引不少嘉賓駐足,紛紛用手機掃碼小程序查看。“新技術給我們帶來全新的服務模式。”工作人員介紹,為進一步推進山東影視拍攝制作服務體系建設,減輕劇組負擔和優化辦事流程,山東省廣播電視局推出“齊魯嗨拍”影視拍攝服務在線平臺。該平臺系統梳理整合山東省16個城市主要影視拍攝基地、影視資源和服務保障等內容,用小程序形式提供移動化線上服務,只需打開手機便可一站式獲取山東影視取景地推薦、創作機構、影視片場、拍攝保障等九大服務功能。
當下,政策支持、技術賦能、文化助力,使得沉浸式產業邊界不斷拓展、業態和產業也日趨多元化。“擁有參與感、互動感、新奇感的沉浸式體驗成為文旅新業態,我們要順應商業變革和消費升級趨勢,打造沉浸式體驗消費新場景、新IP。”參展的一名地方文旅局負責人表示,沉浸是手段,不是目的。與其說人們是在為新技術帶來的“新鮮感”買單,不如說是在為技術營造的共情、共鳴以及體驗感買單。體驗展上,PICO負責人表示,要想讓沉浸式體驗從“網紅”實現“長紅”,需要尊重消費規律、市場規律,通過場景煥新、產品迭代、理念升級,精心打磨產品、提供優質服務、做強功能體驗。(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德銀)
130余部網絡視聽作品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
優秀網絡視聽節目現場展播活動舉行
與會嘉賓駐足欣賞優秀網絡視聽作品海報、宣傳片。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24日,作為2023年中國網絡視聽精品創作峰會的特色活動之一,優秀網絡視聽節目現場展播活動舉行。在展區,展播的微電影、網絡紀錄片等優秀作品受到與會嘉賓的追捧。
展區設有主題主線宣傳展區、網絡劇展區、網絡電影網絡微短劇網絡微電影展區、網絡紀錄片微紀錄片展區、網絡綜藝節目展區、網絡動畫片網絡音頻節目網絡直播節目展區6大板塊,涵蓋了網絡劇、網絡電影、網絡動畫片、網絡微短劇等11個類型的優秀網絡視聽作品,共130余部。
《這十年》是主題主線宣傳展區的主打產品。它以百姓視角、紀實手法,通過時空對比、場景再現,對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集中展示。該片以“衛星視角+獨家大數據調查+新聞故事”的方式,展開了一段時間線跨度十年的脈絡梳理與故事講述。
在網絡紀錄片展區,由嗶哩嗶哩原創的《舞臺上的中國》被安排在中心位置。該紀錄片分為《聲樂》《樂器》《舞蹈》《戲劇》四集,聚焦不同領域,以國際視角展現中國舞臺藝術,并帶觀眾走入中國園林古鎮、都市街頭、草原田間等,開啟深入的文化體驗之旅。據了解,這部紀錄片在拍攝過程中走訪了20多位中國藝術家,鏡頭追隨他們的腳步,生動反映新時代的藝術實踐,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展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同時,紀錄片也呈現了中國舞臺上更加多元化、國際化的藝術表達,既有京劇、昆曲、皮影戲等傳統文化,也有芭蕾、歌劇、交響樂等西方藝術,通過文化交流互鑒,促進中外民心相通。
展區采用海報與電視交互屏結合的形式,展示了優秀網絡視聽節目的海報、宣傳片等。這些網絡視聽作品緊扣大主題、善用小切口、選用巧視角、融合新技術、緊扣時代發展脈搏和主題主線宣傳任務,唱響網絡空間主旋律,讓中國故事、中國聲音更具傳播力和影響力。(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許諾)
電商達人直播帶貨推介特色農副產品
“共享視聽公益助農”活動啟動
網紅主播將直播間搬到展示攤位,推介特色農副產品。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24日,2023年中國網絡視聽精品創作峰會上,“共享視聽公益助農”活動啟動。青島本地正能量主播、電商達人現場開啟直播,利用網絡視聽渠道和手段宣傳展示青島西海岸新區特色農副產品和非遺文化,推介鄉村特色資源,促進農產品流通和消費升級。
活動現場,膠南年畫、麥草畫等西海岸新區特色非遺項目,紫斐酒莊果酒、明月五彩文旅、大村蘑菇、海青綠茶等當地特色農副產品和涉農企業展出明星產品,吸引眾多參會人員駐足。當天,多名本地網紅主播將直播間搬到展示攤位,開展推介展示、直播帶貨,助力涉農企業強化品牌宣傳、拓寬銷售渠道。西海岸新區“影視新藝薈”公益助農活動負責人薛偉江介紹,抖音、快手平臺也積極開展流量推送,支持此次助農活動。
據悉,西海岸新區充分發揮網絡視聽的平臺作用,加快推進農村電商發展,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開辟新天地。西海岸新區與阿里巴巴集團簽約共建農村電商孵化中心,累計發展農村淘寶點193個,培訓農村電商人員3000余人,孵化農村電商企業近百家;設立專項資金,建立農村電子商務培育中心,打造直播電商籌建、網紅主播培訓、直播電商產品供應鏈等多個板塊,滿足各類農產品直播帶貨使用;成立鄉村振興新經濟協會,推動農產品的線上線下供銷對接;實施農民教育培訓提質行動,舉辦直播電商等技能型人才培訓班,參訓農民超過5.4萬人。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全區農產品線上交易額達5.5億元。(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凱 通訊員 王雪)
打造視聽精品,實現文藝創作百花齊放
“精品劇創新論壇”舉行,業界大咖分享以推陳出新講好精彩中國故事
新內容、新技術、新表達助力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圓桌會談現場。
對于網絡視聽作品來說,近兩年精品迭出的盛況超出了業界和觀眾的預期。從去年引發全民關注的《人世間》到今年讓科幻界驚艷的《三體》,從帶火了大理的《去有風的地方》到重現了上世紀80年代東北景象的《漫長的季節》,每部精品劇的出現都會引發觀眾熱議。如何打造爆款,如何開發精品劇,如何用新技術手段呈現劇本的全貌……8月24日,2023年中國網絡視聽精品創作峰會舉行“精品劇創新論壇”,邀請業界大咖共同探討。
“精品劇創新論壇”上,導演馮小剛(中)和作家、編劇東西(右一)暢談精品劇《回響》。
論壇上,導演馮小剛、新晉茅盾文學獎得主東西就短劇《回響》展開探討,回顧了這部作品由嚴肅文學創作為精品網劇的歷程。在論壇下半場,來自優酷、愛奇藝、芒果TV等平臺巨頭的技術專家相繼登臺,分享虛擬拍攝、數字角色等新技術在網劇領域的運用。《三體》《唐朝詭事錄》《警察榮譽》等熱劇出品人齊聚圓桌論壇,交流打造精品網劇的心得。堅守本心、深處開掘、勇于創新,才有了網劇領域的百花齊放,“中國故事”的異彩紛呈。
深挖內容:導演要多看小說
本次“精品劇創新論壇”,邀來了本月剛拿到茅盾文學獎的作家東西到場,這種文學到影視的“跨界”靠的是愛奇藝出品短劇《回響》的影響力。茅獎小說的發行量不過百萬級,而精品網劇的受眾動輒上千萬,也讓東西繼《沒有語言的生活》之后再次涉足影視圈。《回響》的導演馮小剛在論壇上披露,拿到這本書后,女主角小宋佳一口氣看了三天,直接答應出演,小宋佳也成為劇中最出彩的角色之一。馮小剛力邀作者東西擔任編劇,“這部作品內容很厚實,改編成一部電影太浪費了,改編成一部8到10集的劇集正好。”東西也坦言,為網劇當編劇非常辛苦,前后修改了多次劇本。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近年來的精品網劇往往有著堅實的文學基礎。深入生活,在現實的深處打磨故事,讓作家用厚實的文學細節支撐起了網劇的骨架。在馮小剛看來,文學對于網劇有極大的啟發意義,“影視公司很多時候在尋找好故事,而小說更注重對人的描寫,它把人物放在前面,把事件放在后面。”圍繞著人講故事,讓小說通過故事的入口呈現出復雜幽微的人性。馮小剛建議:“我覺得搞影視創作的導演,還是要多看小說。”
堅持創新:短劇模式,科技加持
何為網絡視聽精品?對于當下受眾群體來說,網絡視聽涵蓋網絡劇、網絡電影、網絡綜藝等常見消費內容,還包含網絡動畫、微短劇等新興產品。一個普遍的觀察是,網劇正在越來越“短”,從普遍超過20集降到12集、8集、6集,而有些觀眾仍然不滿足,繼續剪輯出30秒片段,成為短視頻平臺產品。短劇當道,愛奇藝“迷霧劇場”12集劇集成為標配,而《龐貝街63號》等微短劇更是成為視頻平臺的爆款。短劇創新,讓網劇精品更加貼近觀眾的口味,以更快節奏消費視聽產品。
模式要創新,影視科技更要創新。在論壇現場,阿里大文娛優酷技術中心總經理江文斐宣布,青島幀享數字影棚簽約揭牌儀式于8月25日在東方影都舉行,這也意味著青島多了一個技術領先的虛擬拍攝影棚。從好萊塢第一部虛拍技術劇集《曼達洛人》2019年播映,到青島落地第一個幀享數字影棚,影視虛拍技術的擴展堪稱飛速,至此青島與北京、寧波、橫店等城市一道入駐了虛擬拍攝領域的第一陣容。江文斐介紹,幀享數字影棚將以虛擬拍攝助力劇集制作,簡言之,一張巨大的LED虛拍屏通過設置外太空、沙漠、海底等不同背景,就能完成演員所需要的各種表演情境,“虛拍技術可以提升拍攝效率,增強演員表演的沉浸感,還能靈活調整數字場景。”隨著東方影都嵌入新興高科技影視鏈條,網絡視聽精品項目也將相應向青島傾斜,極大助力青島影視產業發展。
固守本心:讓一部劇五年不過時
《三體》2023年上映,震驚了網劇行業。這部作品用了六年時間啟動,花費四年時間打磨劇本,如愿還原了《三體》原作的故事神韻。在“精品劇創新論壇”圓桌現場,《三體》總制片人白一驄表示,制作一部精品大制作需要三年甚至五年的時間,“如何讓一個項目三年、五年都不過時,就要求創作者用自身經歷和發自內心的熱愛來感染別人。”《警察榮譽》總制片人、愛奇藝高級副總戴瑩擅長打造各種類型劇,她介紹,愛奇藝近年來頻頻創新,六集短劇《平原上的摩西》入圍柏林國際電影節劇集單元、邀請電影導演馮小剛執導網劇《回響》等都體現了這種勇于突破的精神。影視人的本心加持,使得行業走出了低谷。
固守創作者的本心,同時也要對重點IP開展“顆粒歸倉”式的開發。近年來,著名導演郭靖宇相繼打造了《唐朝詭事錄》《靈魂擺渡》等網劇精品,他持續投入開發這一成功IP,《唐朝詭事錄》已經開發到了第四部,也是當下唯一一部出到第四部的大型網劇。《靈魂擺渡》持續出新,推出了“南洋版”《靈魂擺渡·南洋傳說》,甚至還打造了同名懸疑舞臺劇,邀請青島演員于毅擔綱,演遍了大江南北。從系列開發到不同體裁的開發,網劇領域的原創IP展現了多種可能。“數百年前出版的《西游記》在十年前成為中國影視界最熱門的IP之一,作為當代原創劇作人,我要堅持做IP系列化開發。”郭靖宇打造的網劇“南洋三部曲”已經推出了《小娘惹》《南洋女兒情》,《小娘惹》更是在東南亞市場取得了巨大成功,也讓精品網劇的“出海”多了一個范例。(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米荊玉)
網絡視聽與青島文旅“雙向奔赴”
“網絡視聽與文旅”融合發展沙龍舉辦
活動現場,與會嘉賓和在座的聽眾一起分享觀點。攝影 王雷
曼妙的夜晚、輕柔的音樂,海風拂過星光島皇冠假日酒店花園草坪,青島度假城市的活力與魅力讓人沉醉。8月24日晚,2023年中國網絡視聽精品創作峰會“網絡視聽與文旅”融合發展沙龍在西海岸新區舉辦,這場以戶外沙龍形式開展的交流研討,將目光投向網絡視聽與文化旅游的“賦能·互融·共生”,推動文旅事業高質量創新性發展。
“面對大視聽時代的機遇與挑戰,青島乘勢而上、開拓創新,加快產業提質升級,積極探索網絡視聽與文化旅游互融互促、共同發展的有效路徑。”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潘峰以青島文旅與網絡視聽融合發展的最新探索,介紹了推動網絡視聽與文化旅游“雙向奔赴”的青島實踐。
近年來,青島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汲取視聽創作源頭活水。青島積極探索傳統文化在網絡時代的創新表達,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現代傳播方式融入大眾生活。正在全國播映的《節氣小精靈》,上線后24小時內話題閱讀量達到2.9億。以網絡視聽為突破口,打造文化產業新的增長極。青島以真金白銀專項獎補措施鼓勵網絡視聽行業創作生產高質量視聽內容。截至目前,全市持有廣播電視制作經營許可證的機構617家,占全省的33%;今年以來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區的33家規上影視企業營收總額4.3億元,同比增長25%。以媒體平臺為抓手,打造城市推介新窗口。青島借助視聽新媒體,加快打造音樂之島、電影之都、博物館之城等具有高辨識度的城市IP。今年6月,青島以“音樂節+直播”方式舉辦抖音美好奇妙音樂派對,全網系列話題累計播放量超30億,6天線上直播累計觀看人次突破7億。鳳凰音樂節、艾可什機場音樂節等累計線下引流超20萬人次。《天才基本法》播出期間,愛奇藝聯動攜程開展青島同款取景地營銷,短期內青島日均搜索量環比上升123%。
貝殼視頻集團創始人兼CEO、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常務理事劉飛的關注重點是文旅IP。他認為,文旅IP是激活城市資源的重要力量,更是城市流量的“入海口”,不懂IP、不懂內容、不懂流量,不懂做文旅IP的城市往往容易被忽略。在網絡視聽時代,要借助視頻化手段打造文旅IP。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基礎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趙暉從短視頻應用場景下文旅產業發展現狀、短視頻應用場景下文旅資源的多元融合,文旅短視頻的內容類型與敘事特點,短視頻應用場景下文旅產業的發展策略四個維度帶來分享。“媒介和我們的生活萬物相連之后,形成了一種媒介的社會化,數智時代已經開啟。”在趙暉看來,人人都是“云游”的搭建者。
“網絡視聽與文旅”融合發展沙龍通過不斷探索新時代下網絡視聽高質量發展與文旅產業融合的新方法、新路徑,不斷滿足人民美好視聽生活新期待。(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馬曉婷)
一出生就風華正茂
2023中國網絡視聽精品創作峰會,對于青島來說是個新鮮事物。大家習慣了電影節、電視節、影視博覽會,網絡視聽精品創作峰會聽起來像是一個非常專業的枯燥會議,缺乏明星和流量紅人坐鎮。實際上,這一峰會集中的焦點人物頗多:被眾多作家、寫手視為偶像的馬伯庸,從電影界跨界網劇的馮小剛,等等。不過,在這個峰會上,更看重出席者“創作者”的身份,是創作了《兩京十五日》《長安十二時辰》的作者,是把茅盾文學獎小說變成了網劇的導演,是把中國網劇IP推廣到東南亞、把幾乎不可能改編的科幻巨著變成網劇的制片人,是一個個在網絡視聽精品創作領域里孜孜不倦的“流量打工人”。
談到流量,網絡視聽精品重新定義了數量級。一本茅獎小說可能只有上萬的銷量,改編成網劇就有了百萬的觀眾和上千萬的播放量,進一步剪成短視頻、做成微短劇,就有了億級播放量的可能,它還可以被改編成舞臺劇、劇本殺乃至網絡游戲,一輪輪開展城市推廣、圈層推廣。網劇還可以發行到東南亞市場——新科技的應用使得網絡視頻在海外播放的同時自動適配當地語言。從東方影都的國際標準影棚到西海岸的科幻協會,從市北區新媒體大廈到青島的動畫公司、網紅團隊,都藉由峰會推開了流量大門。
第一次在青島落地舉辦,網絡視聽精品創作峰會就顯示出了與這個城市的高匹配度。以“峰會”為方法,我們重新測量“電影之都”的含金量,發現青島從軟硬件設施、政策條件、網絡視聽人才、原創IP都需要在網絡視聽時代重新權衡,釋放新的流量價值。以“峰會”為語境,從業者探討網絡視聽的方方面面:從視頻高清度的九種標準,到網絡視聽受眾的性別分布;從人工智能在網絡視聽領域的滲透,到虛拍棚、LED大屏在東方影都的應用,峰會匯集了從政策制定者、項目投資人、項目主理、學界專家等全流程成員。以“峰會”為通路,青島的影視學院、影視從業者、平臺UP主以及影視機構、影視公司有了接入網絡視聽“主流”的途徑。
中國網絡視聽精品創作峰會是一個充滿了硬核精神和柔軟身段的盛會,不論你是普通觀眾、內容創作者、技術愛好者還是制作人,都能在這個峰會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圓桌論壇,感受新思想、新科技、新視聽的沖擊力。在影視產業強勢復蘇、視頻消費滲透千家萬戶的2023年,我們適逢盛會,躬身入局,看見了網絡視聽大時代的澎湃。(米荊玉)
元宇宙開啟文旅新體驗
——訪中國移動咪咕公司元宇宙鼓浪嶼總制作人王顥哲
在今年此起彼伏的地方文旅秀中,利用技術創新打造“元宇宙第一島”的廈門格外吸睛。8月24日,在2023年中國網絡視聽精品創作峰會“數實融合創新發展論壇”上,中國移動咪咕公司元宇宙鼓浪嶼總制作人王顥哲以元宇宙鼓浪嶼闡釋了元宇宙如何成為文旅實體產業的軟實力,開啟文旅新體驗。
“面對大眾市場,面向用戶,他們不一定懂什么是引擎、媒介、算力能源,最直接觸達用戶的表達方式是‘內容’。‘內容’可以是一個故事、一首歌、一個賽事、一部電影、一個建筑,這都是‘內容’,‘內容’包含了文化和傳遞給用戶的直觀感受。”王顥哲介紹,在咪咕的元宇宙MIGU演進路線里,用四層理念構建元宇宙體系,分別是底座算力網絡、游戲互動特點的全新引擎、全場景社交媒介、沉浸式的互動內容。
作為國內首個以世界文化遺產為原型場景搭建的元宇宙比特空間,中國移動咪咕在元宇宙鼓浪嶼項目里重現了1.88平方公里的鼓浪嶼實景。“無需昂貴的VR等設備,用戶開啟元宇宙之旅的門檻極低。”王顥哲介紹,通過咪咕視頻、咪咕快游等App進入元宇宙鼓浪嶼,或搜索“鼓浪嶼元宇宙”小程序,就能參與上線測試,隨時游覽鼓浪嶼的海景山色和萬國建筑,領略閩南文化的獨特魅力。
“大力發展數字旅游、智慧旅游,創新旅游產品體系,也是國務院發布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更多元更豐富更創新的元宇宙文旅場景,正在高速涌現。”王顥哲表示,元宇宙不僅是個概念,還能對行業、對用戶產生實際價值。元宇宙鼓浪嶼是一個創造、云游、互聯的數字影城。
對于數字化趨勢是否會取代實體經濟這一疑問,王顥哲認為,以數促實、以數助實、以數強實、數實融合,可以催生新的發展動能。數字化并不是要替代實體經濟,數字化是促進實體經濟不斷產生增量的創新路徑。(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崔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