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3-08-25 19:12:08
原標題:濟南疾控專家:手足口病如何科學預防?
來源:大眾網
原標題:濟南疾控專家:手足口病如何科學預防?
來源:大眾網
大眾網記者孫淼 通訊員 尹士平 成洪旗 濟南報道
最近,很多媽媽群“炸了鍋”,一問禍首原來是手足口病。
據了解,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兒童常見傳染病。據近幾年監測結果表明,好發年齡為5歲及以下嬰幼兒,約占發病人數70%-85%。每年自4月下旬開始發病數出現上升,7-8月份為全年發病高峰。那么,應該怎樣科學預防手足口病呢?
正確認識手足口病
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哪些?
腸道病毒屬于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共有100多個血清型別,根據其基因特性分為A、B、C、D四個組。根據病原學監測結果顯示,引起濟南市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血清型,主要以A組和B組腸道病毒中的腸道病毒71型(EV-A71)、柯薩奇病毒A組16 型(CV-A16)、柯薩奇病毒A組6型(CV-A6)和柯薩奇病毒A組10型(CV-A10)最為常見。
近幾年由于EV-71滅活疫苗的應用,濟南腸道病毒71型(EV-A71)占比下降,柯薩奇病毒A組6型(CV-A6)和柯薩奇病毒A組10型(CV-A10)等其他腸道病毒逐漸成為優勢毒株,但腸道病毒71型(EV-A71)仍是引起手足口病重癥和死亡的主要病原。
手足口病是如何傳播的?
手足口病患者、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一般在發病后一周內傳染性較強,主要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如直接接觸患者穿破的水泡或病毒污染的物品(如毛巾、玩具等)而傳播;患者咽部分泌物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也可通過患者糞便污染的食物、水而傳播,據研究顯示部分患者的糞便在數周內仍具傳染性。
手足口病有哪些臨床表現?
手足口病潛伏期為2-10天,平均3-5天。多數患兒以發熱,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為主要臨床表現,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癥狀。部分病例可不發熱,僅表現為皮疹,有的病例皮膚出現大皰樣改變。
大多數病例病情較輕,呈自限性,預后良好,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復。
只有少數患者的病情會快速惡化,累及腦部、肺部和心臟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如腦炎、腦干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肺水腫、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如何科學預防?
做好手衛生
做好的手衛生是預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兒童在觸摸公共物品后、接觸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后、如廁后、進食前、家長及看護人在加工食品前、更換尿布或處理被糞便污染的物品后,應及時按照七步洗手法用流動水配合洗手液或肥皂進行洗手,至少洗20秒。
遠離病患
避免與患有或疑似手足口病的兒童密切接觸,不要與患病兒童共用餐具、毛巾或其他個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成人也要做好個人衛生
人對腸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齡組均可感染發病。部分成年人可攜帶病毒,雖不發病,但可將病毒傳給兒童。因此,成年人也要做好個人衛生,外出回家接觸兒童前,洗手、換外衣。
保持家庭環境衛生
居室要經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衣物、被褥、毛巾、尿布等物品要經常換洗和晾曬。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帶寶寶適當曬曬太陽,增強免疫力。
清洗消毒
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兒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應充分清洗、消毒;嬰幼兒的尿布要及時清洗、曝曬或消毒。對日常接觸頻繁的物品表面(臺面、門把手)、孩子的玩具進行定期清潔和消毒。
減少聚集
手足口病流行期間盡量不要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游玩公共娛樂設施后應及時洗手。
接種疫苗
2015年底,我國自主研發的腸道病毒71型滅活疫苗(簡稱EV71疫苗)上市,我市自2016年就開始在適齡兒童中進行EV71疫苗接種,對接種者具有較好的保護效果,接種人群為6月齡-5歲兒童。為盡早獲得免疫保護,建議滿6月齡兒童在12月齡前完成接種程序。
接種EV71滅活疫苗可有效預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關疾病,也會顯著減少手足口病重癥和死亡的發生。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多種,不同腸道病毒間無交叉保護,接種EV71疫苗只能預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及相關疾病,不能預防CV-A16、CV-A6和CV-A10等其他腸道病毒感染。因此,接種疫苗后仍有可能再次感染EV-A71之外的其他腸道病毒,但發生重癥風險降低。
及時就診
手足口病流行季節,建議家長每天晨起檢查孩子皮膚(主要是手心、腳心、臀部等)和口腔有沒有異常,注意孩子體溫的變化。如果孩子出現發熱、皮疹等癥狀,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同時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