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wǎng)
2023-09-19 09:26:09
原標題:記者蹲點·尋訪生態(tài)產(chǎn)業(yè)化故事丨山泉為什么這樣甜
來源:大眾報業(yè)·大眾日報
原標題:記者蹲點·尋訪生態(tài)產(chǎn)業(yè)化故事丨山泉為什么這樣甜
來源:大眾報業(yè)·大眾日報
山泉為什么這樣甜
鄒城市保護性開發(fā)廢舊古村落,綠了荒山富了百姓
遠眺上九山古村落。(□記者 王浩奇 通訊員 張晉文 報道)
□ 本報記者 王浩奇
本報通訊員 盛 超 陳述華
“甜!”鄒城市石墻鎮(zhèn)上九山,滿學良掬一捧山泉水,埋下頭喝了一大口。都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滿學良守著上九山過了大半輩子,如今才算咂摸出山是啥“味道”。
2013年,鄒城市引入文旅企業(yè)對上九山古村進行保護性開發(fā),利用古村落生態(tài)資源發(fā)展旅游,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從肩挑背扛往山上運吃運喝,到天南海北“賒雞賣雞”謀生計,再到如今守著大山不用挪窩就能年入十來萬元,在老滿記憶中,自打山變綠了、游客來了,日子才慢慢滋潤起來。
石頭窩里種活樹
上九山古村位于上九山上,上九山坐落于呈環(huán)形分布的九座山頭的西北方向。過去的上九山像是擋在村民致富路上的巨大屏障。“九山莊九山莊,十年就有九年荒。豆子不結角,芋頭不長秧。遇到大旱年,連水也喝不上……”過時的順口溜,老滿張口就來。
他記憶中,光禿禿的上九山上全是石頭,沒水沒土根本種不活樹。村里的房子全部建在半山腰,吃水要沿著陡峭的羊腸小道從山下往山上挑,山腳下種的莊稼更是得靠天眷顧,經(jīng)常種兩季收一季。
為了生計,村里興起了孵化雞鴨的產(chǎn)業(yè)。村民每年春天孵出雞鴨,天南海北走街串巷,先把小雞、小鴨賒給農(nóng)戶,等到秋天雞鴨長成下蛋,再去挨家挨戶收錢。滿學良回憶:“我從18歲就跟著大人賒雞賣雞,乘火車、坐輪渡,最遠跑到東北三省,掙口吃的太不易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村民們開始陸續(xù)搬下大山,山上的老房子閑置了下來。
“這就是一幅畫呀!”2013年,夏安全作為開發(fā)商被當?shù)卣埖缴暇派较拢吹浇ㄔ诎肷窖稀㈠e落有致的石頭房子時,瞬間心動了。他和合伙人成立了山東上九旅游開發(fā)有限公司,通過土地流轉、山地承包等方式,與村集體合作對上九山進行整山、造林、修田、治水、筑路等保護性開發(fā),盤活廢棄村莊。
樹,是一座山的生命。為了在石頭窩里種活樹,他們在山坡上砌出一個個魚鱗坑,又架上200米的管道,將在山下拌好的泥漿抽上山,挨個灌進魚鱗坑。就這樣,成千上萬棵樹在附近山頭上扎下了根,綠化率超過了70%。“山上多栽樹,等于修水庫,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滿學良說,種上樹沒幾年,山上就出現(xiàn)了泉眼。
村里老人當“設計師”
“光有自然生態(tài)不夠,還要賦予生態(tài)以‘靈魂’。”在夏安全眼里,喚醒沉睡的石頭村,文化和生態(tài)缺一不可。上山不久,他把村里80歲以上的老人請到村委會當“設計師”,讓大家每人講一個關于老村落的故事,共收集整理了26個“上九山的傳說”。然后,將傳說故事對號入座到老院子里進行保護性修復,賦予其文化內涵。
“我們一直在尋找古村落的原貌,遵循的原則就是‘修舊如舊’。”漫步在石板路上,夏安全邊走邊講。當初,有人建議把村內道路修成水泥路,被他當即否定,因為水泥路會影響植被生長。按照老村原貌鋪設石板路需要補充大量石頭,他們四處走街串巷收來4000多噸被磨出光澤的老石板。同時,還收集來400多萬片老瓦片,用于修復老房子的屋頂。老院落里栽植的不是名貴樹木,而是石榴、棗樹、柿子等普通的北方庭院樹木。古村落的開發(fā)不僅沒有破壞一草一木,反而將山上的楷樹、皂角樹等古樹木一一找到,重點保護了起來。
本著“保護為主、綜合開發(fā)”的原則,企業(yè)修復了村內石階道路,清理了水渠坑塘,完成288套古村院落保護修繕,打造了鄭家胡同、肖家胡同、中心水街等項目,恢復了原有的進士院、酒道館、茶坊等特色院落,再現(xiàn)古村生產(chǎn)生活場景。
盡管山雨時停時作,古村落里仍有游客陸續(xù)到訪。“生態(tài)優(yōu)美、空氣清新,還能體驗驢拉磨、攤煎餅、大碗茶等項目,這里勾起了兒時的記憶,也讓一直生活在城里的孩子學到了農(nóng)耕文化。”來自棗莊市的陳先生帶著家人,第二次來到“記憶中的古村落”。
2015年正式營業(yè)后,上九山古村落很快就升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tǒng)村落。一時間,眾多游客涌入了偏僻的山窩窩。
百姓吃上旅游飯
“剛從山上采來的地蕨皮,鮮的20元一斤、干的20元一兩,一小把就能炒出一大盤,好吃營養(yǎng)原生態(tài)……”一場陣雨過后,上九山古村落里游客必經(jīng)路線旁,滿學良邊挑摘雜質,邊向游客推薦新鮮的山貨,一支煙的工夫,入賬近百元。
“人一來,山上的桑葉、山棗、核桃、花椒、蟈蟈等都成了旅游產(chǎn)品,當?shù)乩习傩詹幌『保趶某抢飦淼挠慰脱劾飬s很新鮮。”滿學良的兒媳李霞說,她是村里第一個到景區(qū)做生意的村民,從賣瓶裝水到現(xiàn)在的各種小商品、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本地山貨,在公婆的幫襯下,她的小攤越擺越大。他們一大家子的4畝多地全部流轉出去了,丈夫外出打工,她在家門口一邊照顧兩個上學的孩子,一邊照顧生意,一年能有10多萬元的收入。
“共同保護、共同開發(fā)、共同受益,讓當?shù)厝罕妳⑴c進來,本身也是原生態(tài)的一個重要方面。”夏安全介紹。景區(qū)安排有手藝、有專長的農(nóng)戶回老村生活,量身定制工作崗位。鼓勵年輕人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在家門口從事餐飲、服務、農(nóng)副產(chǎn)品加工等工作。一時間,開農(nóng)家樂的、辦民宿的、開小商鋪的、在景區(qū)打工的,還有在山下開茶園、獼猴桃園的……全村有200多人像老滿家這樣,跟著古村落吃上了“旅游飯”。
涼風習習、古村悠悠,潔凈的石板上閑坐片刻,一杯清茶入口,絲絲甘甜沁人心脾。“接的是咱上九的山泉水,泡的是山上的野生桑葉,原生態(tài)不摻假。”老滿提起茶壺笑呵呵地說,比這山泉更甜的是咱老百姓的好日子。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