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早報
2023-10-23 09:59:10
原標題:熱播劇《問心》的原型在咱青島
來源:青島早報
原標題:熱播劇《問心》的原型在咱青島
來源:青島早報
近期,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問心》備受關注,其中不乏精湛的醫療案例,讓人忍不住為國產醫療劇與先進的醫療技術點贊。劇中有一個關于先心病的病例,護士長發現一位孕婦腹中的胎兒可能存在右心室發育不良的情況,和主角林逸醫生針對胎兒的去留產生了分歧。而救治這個病例的角色原型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青島婦女兒童醫院。劇組曾親臨青島婦女兒童醫院拜訪,手術過程拍攝及劇本撰寫部分由青島婦女兒童醫院院長泮思林教授指導,部分鏡頭在醫院介入導管室完成。劇方10月20日在官方微博上表示:“醫生的刻苦研究帶來醫學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疑難雜癥正在被像泮思林教授團隊一樣優秀的醫護群體攻克解決,向你們致敬!”
/ 探訪 /
“真實發生的手術”
搬上熒屏
優秀的國產醫療劇《問心》近日熱播,隨著劇情的推進和官方微博的發布,才讓人了解到劇中的這個先心病病例,是一臺真實發生的手術。醫生對生命的守護、充滿人文關懷的醫患故事以及精湛先進的醫療技術,不僅打動了觀眾,更讓人想要了解原型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故事。
10月21日,記者前往青島婦女兒童醫院采訪了解到,劇中的胎兒心臟手術案例正是以青島婦女兒童醫院泮思林教授團隊在2018年7月成功救治的病例為原型拍攝的。孕婦是一名來自陜西西安的護理工作者,孕檢時,她得知未出生的寶寶患有肺動脈閉鎖,這是一種少見的先天性心臟病,過去由于技術不成熟,基本上都是選擇流產,當時,孕婦也面臨著同樣的艱難抉擇。但最終,泮思林教授團隊為其進行了國內首例單中心(醫院獨立完成)的胎兒肺動脈閉鎖介入治療,克服重重困難,手術成功,不僅實現了這位媽媽的心愿,更創造了亞洲最小胎齡26孕周的胎兒心臟手術的紀錄。
青島婦女兒童醫院是青島市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胎兒醫學中心、產前診斷中心,成立有宮內兒科疾病診治中心,開設了國內首個宮內兒科門診,搭建宮內兒科學整合發展平臺。泮思林教授團隊也為無數受先天性疾病困擾的寶寶及家庭帶來希望,作為《問心》這部劇的醫學顧問,泮思林教授到拍攝現場親自為演員團隊“上課”,劇組曾親臨青島婦女兒童醫院拜訪,手術過程拍攝及劇本撰寫部分由泮思林教授指導,部分鏡頭也是在醫院介入導管室完成。
劇方10月20日在官方微博上表示:“醫生的刻苦研究帶來醫學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疑難雜癥正在被像泮思林教授團隊一樣優秀的醫護群體攻克解決,向你們致敬!”微博發布后,贏得了許多網友的關注和點贊,他們紛紛留言:“厲害,致敬!”“醫術高,醫德好,點贊!”“我閨女的房缺封堵術就是泮教授做的,技術真的很棒,非常感謝!”
/ 調查 /
胎兒心臟手術數量亞洲居首
在泮思林教授團隊診治的患者中,有的孕婦是經歷多次困難妊娠,如果終止妊娠引產可能面臨終身不孕的風險。而胎兒宮內心臟手術是以胎兒在宮內接受心臟手術的方式,實現命運逆轉。
2022年2月,國內首個宮內兒科門診在青島婦女兒童醫院開診,該門診由泮思林教授領銜的多學科專家團隊組成,通過兒科、產科、遺傳科、超聲科等學科的交叉合作與創新,形成了在一家醫療機構“一站式”開展出生缺陷預防、篩查、診斷及長期治療的醫療服務體系。目前,團隊在率先完成我國首例單中心右心發育不良胎兒肺動脈瓣成形手術后,已成為亞洲完成胎兒心臟手術數量最多的團隊,是國內公認的“胎兒心臟介入治療第一團隊”,幫助很多家庭得到了健康的寶寶。
宮內兒科學是一門新興學科,以發育源性疾病防治為目的,研究從受精卵開始序貫至圍生期的胎兒疾病早期預防、篩查、診斷及治療。胎兒介入手術可以簡單理解為隔著孕媽媽的肚皮為胎兒做心臟手術。胎兒在羊水里來回活動,心臟位置不易固定,需要用極細的導絲穿透孕婦腹壁、子宮壁、胎盤、羊膜腔、胎兒胸壁、右心室游離壁等十幾層隔膜后,最后在只有杏仁大小的心臟上手術。
/ 聲音 /
希望更多人知道胎兒心臟手術
近年來,隨著醫學科學的進步和產前診斷技術的應用,胎兒發育異常可在早期發現、診斷,先天性疾病的產前檢出率不斷提高。泮思林教授在采訪時告訴記者:“其實,在我們國家,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上,有很多很多像電視劇中那樣的胎兒,確實是可以通過我們所做的宮內干預手術,來取得非常良好的手術效果,并提高遠期的生活質量。但是,比較遺憾的是有一種疾病叫右心發育不良,發病頻率還比較高。很多家庭不知道我們國家有這樣一些醫生能干預這一類疾病。也就是說,胎兒心臟手術在大眾的知曉度還不夠,因此,就導致了沒有足夠多的家庭從我們這樣一種技術當中獲益。”
泮思林教授希望:“通過《問心》這部電視劇的播出,讓更多的大眾知道在青島婦女兒童醫院有很多醫生在做這樣一種手術。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
專家建議,一旦確診胎兒心臟確實有問題,一定要咨詢經驗豐富的先心病專科醫生,他們會根據不同的疾病特點、手術技術、圍術期治療及遠期預后,給出治療意見。因此遇到胎兒有問題別絕望,和醫生多溝通盡量減少認知差異,減少不必要引產。
/ 創新 /
不斷實現宮內兒科新高度
“兒科不是縮小版的成人科室,同樣宮內兒科也不是兒科的‘迷你’版,我們組織專門的學科團隊做宮內兒科,就是希望盡量保住這些尚未出生的生命,讓他們健康地來到這個世界。”泮思林教授介紹。
全國各地都有查出問題的孕媽媽慕名而來,但泮思林表示,并不是所有心臟有問題的胎兒必須做這個手術,這就需要宮內兒科門診的會診。“我們通過多學科專家會診,形成了自己的判斷標準,臨床實踐中大約有半數胎兒雖然病情較重,但還是可以等到出生后再做手術。”泮思林介紹。
除了胎兒心臟介入手術,宮內兒科團隊每年通過產科、遺傳科、超聲科等多學科合作模式,完成涉及多個器官系統的胎兒介入手術,從疾病極早期進行干預,拓展至胎兒胸腔積液、腹腔積液、貧血、雙胎輸血綜合征等疾病的宮內治療,不斷實現宮內兒科新高度。
/ 幕后 /
用仁心仁術救治更多患兒
熟悉泮思林的人都知道,他的白大褂里總是裝著幾顆棒棒糖,只為讓每一位小朋友見到他時不再那么緊張。泮思林表示,小朋友做完手術或者痊愈之后,笑著和他說聲“謝謝”的那一刻,是他最幸福的時刻。他知道,很多患者都是從全國各地千里迢迢來到青島向他求助,因此,他常年奔波于病房與門診,精心治療每一位患者。為了最大程度方便患者,他主動申請減少知名專家的百元號,增加了普通專家號,因此,在他的門診日,“加號”也就成了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先天性心臟病是人類最常見的出生缺陷。小兒先心病治療是心臟病治療領域內公認的“深水區”,其高風險讓許多醫院的心臟中心望而卻步,而胎兒心臟手術就更是精益求精。
“對于胎兒的心臟手術,實際上可以通過三個詞來了解背后的信息,第一是胎兒、第二是心臟病、第三是手術。”泮思林說,一般是懷孕26周,也就是孕媽媽在6個月到7個月之間,完成這樣一個心臟手術,這時候胎兒的體重在一公斤左右。醫生通過極精細的器械穿過媽媽的肚皮,再通過羊膜腔,進入胎兒的心腔,然后在不到一厘米的空間,把心臟疾病解除掉。“這就需要多個學科專家組隊,在手術全過程各司其職,默契配合才能完成。”泮思林介紹,比如產科專家要協助判斷安全的操作路徑,還需要超聲科專家精確地引導等多方協作,方能順利完成手術。由于胎兒心臟組織發育極其稚嫩,手術耐受性差,從開始麻醉到手術結束,需要控制在極短時間內,可以說要真正做到一氣呵成。
醫學是人學,醫道重溫度。2019年,懷孕26周的馬女士在老家陜西安康孕檢時,被告知胎兒患有肺動脈閉鎖,絕望之際,她遇到了青島醫生泮思林。雖然此前泮思林已經成功完成了一例肺動脈閉鎖的胎兒心臟介入手術,有成功的經驗可借鑒,但馬女士腹中胎兒的病情更復雜更危重,手術難度更大風險更高。就算有無數質疑的聲音和無數不確定的因素,泮思林還是決定放手一搏。醫生高超的技術和患者無條件的信任促成了手術的成功,伴隨著勝利的喜悅,新生命降臨世間。孩子來之不易,為了表達心中的感激,馬女士為他取名“小青島”。她說,“這是一個母親對一個醫生永遠的感恩之情。”如今,“小青島”健康成長。
/ 新聞回放 /
突破重重難關完成國內首例
2018年7月31日,青島婦女兒童醫院多學科聯合為一名孕26周孕婦進行了國內首例單中心(醫院獨立完成)的胎兒肺動脈閉鎖介入治療,在胎兒心臟介入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同時這也是國內接受胎兒介入治療最小孕周的案例。
宋女士備孕兩年終于盼來了“二胎”的驚喜,然而孕25周的時候“驚喜”卻變成了“驚嚇”。2018年7月25日,宋女士和丈夫到青島婦女兒童醫院進行胎兒系統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經產科超聲專家反復查看,宋女士的寶寶確診為“右室發育不良綜合征、室間隔完整的肺動脈閉鎖”。這一檢查結果令夫妻倆憂心忡忡,于是,他們來到胎兒醫學中心診室,希望找到“寶寶”獲救的辦法。
借助青島婦女兒童醫院“產前產后一體化診療平臺”,多學科專家進行會診討論。該胎兒在孕中期即出現肺動脈閉鎖,且已發生嚴重右室發育不良表現。心臟中心泮思林教授確定該胎兒實施宮內心臟手術的指征明確,需要盡早手術緩解梗阻,為右心室發育提供足夠時間。通過專家數次研究討論,最終決定開展胎兒宮內心臟手術。
然而,手術最大的難點是:經過孕婦腹壁、子宮壁、胎盤、羊膜腔、胎兒胸壁、右心室游離壁到達僅僅3mm左右的右室流出道,不容許有絲毫偏差與失誤,且只能一次成功。當時國際上能實施該手術的醫院不超過10家,技術成功率為77%至81%,胎兒死亡率為11%至19%。一系列的難題擺在了青島婦女兒童醫院醫護人員的面前。接下來一周時間內,醫院相關學科進行了多次討論,最終制定了詳細的手術流程和方案。
2018年7月31日,宋女士被送入介入手術室。但床旁胎兒超聲提示胎兒處于枕后位,小家伙基本上是趴在媽媽肚子里,無法進行手術。在產科專家指導下,宋女士在長達7小時時間內不斷變換體位,采取胸膝臥位、左右翻身等動作,結合外倒轉術通過手推調整胎兒,甚至借助音樂刺激,小家伙終于調整到了最佳位置,手術正式開始。
在超聲科專家全程精確引導下,穿刺針逐層穿刺進入肥厚狹窄的右室流出道,針尖停留在肺動脈瓣下。隨即泮思林教授采用青島婦女兒童醫院倡導的“雙導絲法”,迅速將兩根細如發絲的導絲打通穿過肺動脈瓣,并順利將穿刺針推送至主肺動脈,球囊擴張后立即拔除穿刺針及導絲,此時孕媽媽生命體征穩定,胎兒超聲顯示三尖瓣反流速度降至術前的一半、減壓成功,胎心率(律)穩定,手術成功!
整個手術過程持續約15分鐘。正是這短短的15分鐘,完全逆轉了小家伙的命運。術后蘇醒的宋女士在獲知這一驚喜后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所有的付出都獲得了回報。
/ 記者手記 /
探索永不止步
超越永無止境
身懷在杏仁大小的胎兒心臟上做介入手術的絕技,將瀕危的小生命挽留在人間,被譽為“中國胎兒心臟手術第一人”……縱觀泮思林的從醫之路,我們發現,他從來不缺的就是膽識、勇氣與魄力。“想盡一切辦法救救孩子”的醫者父母心促使他一次又一次去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9歲即主刀開展介入手術,是當時國內最年輕的獨立開展心臟病介入工作的專家之一;在國內較早開展三維電生理標測系統射頻消融技術,實現零射線曝光,避免輻射危害,使眾多患兒受益;率先在國內開展新生兒植入動脈導管支架治療復雜心臟病,最早將雙導絲技術應用于復雜心臟病介入治療,時至今日,國內能通過纖細的動脈在新生兒動脈導管內植入支架的心臟專家也不足十人;2019年,完成了國內首例經皮肺動脈去神經術治療兒童特發性肺動脈高壓,在業界引起極大反響……“敢為人先”已成為泮思林教授根植于內心深處并刻進骨子里的基因。正是憑借著獨立自主、膽大心細、高度負責的這股勁,讓他在兒童心臟介入領域產生了一次又一次“轟動”,創造了諸多“首例”,擁有了無數“擅長”,涵蓋了各類結構性疾病介入和心律失常射頻消融治療,把青島市的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帶到了全國第一梯隊。
他告訴記者,會時刻牢記“探索永不止步,超越永無止境”的醫者使命,最大的心愿就是,“通過我們的努力,推廣孕期胎兒先天性疾病診斷,讓更多有需要的孕媽媽能夠得到宮內兒科的幫助,讓更多患病胎兒獲得生存的機會。”
本版撰稿攝影(除署名外)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楊健 周少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