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3-12-03 13:39:12
原標題:海底拾憶④丨走近水下考古人:用青春和智慧提取封存在海底的民族記憶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海底拾憶④丨走近水下考古人:用青春和智慧提取封存在海底的民族記憶
來源:海報新聞
考古人員下水一瞬。(圖片來源: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海報新聞記者 賀輝 威海報道
他們既是潛水員,又是考古研究者,是海底拾遺人,用青春和智慧提取封存在海底的民族記憶,還原歷史本來的樣貌。復雜嚴苛的工作環境,要求他們兼具科學家的頭腦和運動員的身體。
目前,全國具備水下考古資質并活躍在一線的考古人員,僅有70余人。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周強,就是其中一員。
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水下考古人,要取得十幾個專業潛水資格證,并通過多個考古課目的嚴格考核,磨煉出發達的四肢和專業的大腦。長達三個月的集訓,學員經常訓練體能到晚上10點。掌握搜索尋回、船潛、夜潛、水下攝影等多項潛水技能,達到三星潛水員標準,只是第一步。調查、記錄、測繪、水文、生物、氣象,為了通過這些科目考核,他們經常抱著書補課到很晚。
“在水下,身體的熱量會快速流失,十分消耗體力。濕式潛水服能把水鎖在衣服和身體之間,但只能維持40分鐘左右。”周強告訴記者,水下考古是個體力活,來遠艦水下考古期間,他每天下水兩次,每次潛水50分鐘左右,出水時的疲勞程度不亞于一次長跑,晚上回去躺在床上只想休息。
水下能見度非常低。(圖片來源: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定遠艦、靖遠艦遺址都被埋在淤泥下兩三米,水下考古隊員們接力潛水抽沙,將一百多年來自然淤積的泥沙抽空,才開始從泥沙坑里提取文物。
抽沙時,海底泛起的泥沙籠罩四周,伸手不見五指。“什么也看不見,只能聽見自己的呼吸聲,用手摸著不停移動抽沙管。”周強說。好不容易挖好的海底探坑,一場大風浪攜帶的泥沙、垃圾就能填平大半,上岸避風過后只能重新清理。
穿戴好潛水裝備即將下水的周強。(圖片來源: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在北方,水下考古受季節影響很大,冬季水溫太低,春秋季多大風天,都沒法下水。因此,丹東、大連、威海的甲午沉艦水下考古,都是在每年7月到9月間集中開展。其間,水下考古的時間也是以分鐘計算,水面有專人負責計時、提醒出水。“每人每天只能在水下工作兩瓶氧氣的時間,超時就有可能患上減壓病,危及生命。”周強告訴記者。
潛水是國際公認的高風險行業,從業人員連買保險都容易受限。水下環境復雜多變,充滿不確定性,隨時可能遇到漁網纏繞、有毒水母等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因此,潛水員下水作業要求兩人結成潛伴,互相檢查潛水裝備,共同下水、一起出水,密切配合完成作業。
“我們都是非常好的兄弟,在水下萬一出現問題,潛伴就是可能救你命的人。假如氣瓶出故障,把他的備用氣源抓過來,這個氣源就是你的命。”周強說。
周強(左)與隊友檢查好裝備,準備下水。(圖片來源: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目前,全國具備水下考古資質的只有200人左右。因退休、改行、走上領導崗位等因素,目前仍活躍在一線的僅有70多人,分布在國家文物局和各省市的考古所、博物館、研究中心。每次有大型水下考古項目,互相借調人員成為常態。
2014年以來,周強輾轉丹東、大連、威海,參與了大部分甲午沉艦的水下考古項目。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定遠、靖遠、來遠,這些北洋軍艦的名字,構成了他的工作履歷。近10年的水下考古,有辛苦、有忘我、有離別,更多的則是熱愛。
“發掘這些沉艦遺址的過程中,我曾經親手提取、出水了很多北洋海軍將士的遺骸,他們犧牲得非常壯烈。”周強說,每次在海底與真實的歷史相遇,都讓他更加堅定了這份職業的價值和意義。
審簽:張 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