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4-01-14 14:12:01
原標題:無影燈下(53)丨一位67歲外科醫生的堅守:46年時光獻給5萬臺手術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無影燈下(53)丨一位67歲外科醫生的堅守:46年時光獻給5萬臺手術
來源:海報新聞
周東生(左)在手術中
海報新聞記者 叢萍 李義方 濟南報道
2023年12月28日,在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山東省立醫院)手術室里,67歲的周東生醫生戴著淺藍色的手術帽,在手術臺前一絲不茍地操作著各類手術器械。他有些駝背,鬢角的頭發已經花白,但目光依然自信而沉著。
周東生醫生是山東省創傷中心首席專家,山東省創傷聯盟主席。67歲的他在創傷領域已奮斗了46年,從年輕的帥小伙子到如今的白發老人,周東生大部分的時間是在手術室度過的,至今已累計完成了約5萬臺手術。
如今,周東生依然堅守在醫療一線:看病、做手術、給年輕醫生上課。他說,只要還能為醫學事業發光發熱,就會一直做下去。
過去:通宵手術是常態,一根線縫到天亮
1978年,意氣風發的周東生從青島醫學院畢業,被分配至省立醫院骨外科工作。
據周東生回憶,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當時醫院的骨外科醫生數量比較少,只有3名醫生,一人負責門診,另外兩名醫生輪流進行手術。
“通宵做手術比較常見。真的是一臺連著一臺,一根線縫到天亮。”說起當年外科醫生的手術情況,周東生這樣形容。
當時手機、電話等通訊工具不普及,而骨科急診手術比較多,為了工作方便,周東生和同事們基本就住在病房里。
“外科醫生確實很辛苦,但當時不覺得累,有患者就看病、做手術,沒有患者就看書學習,滿滿的職業榮譽感。”周東生笑著說。
在B超、CT等設備不普及的年代,周東生練就了一雙神奇的“B超手”,有一身“望、捫、叩、聽”的“絕技”,通過手摸、眼看、詢問等方式,基本就可以診斷出患者有沒有骨折、骨折位置等。
2004年,周東生到德國進行交流學習
周東生還是汶川大地震后山東第一批奔赴前線救援的醫務人員
“后來診斷設備逐漸普及,但即使現在看病,我也在用自己之前積累的經驗和方法。”周東生說。
在周東生的帶領下,1992年,山東省立醫院創立了山東省首個創傷骨科專業,在省內率先完成一系列骨科手術,對骨盆骨折的急救和開放性骨盆骨折的治療總結了大量的經驗,并在2003年出版了國內第一本《骨盆創傷學》。2018年,因骨盆骨折治療與研究,周東生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他還將3D打印、計算機導航系統引入臨床,在2007年出版了國際上第一本《骨科實用導航技術》,推動骨科手術進入高精尖時代,幫助山東省立醫院骨科躋身全國第一梯隊。
現在:讓患者受益才是醫生工作的最大意義
鋸、錘、鑿、拉……每一個操作都充滿耐心與果斷。
周東生(右二)指導年輕醫生進行手術
2023年12月28日,周東生聚精會神地為一位89歲老人進行骨盆置換手術。手術難度雖然不大,但因為患者年紀大,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手術。周東生的操作行云流水,僅用兩個小時便順利完成手術。
接著,周東生又來到旁邊的手術室,一臺肱骨骨折復位固定手術正在進行中。在復位固定骨折部位時,年輕醫生發現手術難度超過了預想,大家找來周東生,并在他的指導下將骨折部位成功復位固定。
“如今需要我實際操作的手術少了,我主要的任務就是解決最困難的手術中的最困難的環節,并且把這些教給年輕醫生。”周東生說。
3D打印、計算機導航系統……看到自己創設的技術已經在臨床被廣泛推廣,并根據臨床的變化有了提升,周東生倍感欣慰。
省立醫院創設創傷骨科專業時,只有3名醫生、15張床位。如今,他們已經擁有專業醫護人員100余名,5個病房,總床位200余張。
相比于這些變化,周東生更在乎的是讓醫學進步真正造福患者。“過去骨折患者手術后半個月才能出院,需要三個月到半年的康復期;現在醫療技術提高了,患者的康復期縮短了。例如我們用最先進的術中導航系統輔助手術,微創治療股骨頸骨折,切口不到2cm,患者第二天就可以出院。這樣的醫術進步讓患者和他的家庭都能真真切切受益,這才是醫生奮斗的意義所在。”
周東生說,作為醫生,67歲不算老,只要身體允許,他將繼續為醫學事業發光發熱。
審簽:馮世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