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日報
2024-03-09 13:37:03
原標題:濟南都市圈聚焦關鍵領域6項重點任務加快推進
來源:濟南日報
原標題:濟南都市圈聚焦關鍵領域6項重點任務加快推進
來源:濟南日報
濟南都市圈空間布局圖
3月8日,由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的《濟南都市圈發展規劃(2024-2030年)》正式發布。根據《規劃》,濟南都市圈以濟南為中心,緊密聯系淄博、泰安、德州、聊城、濱州5市,突出“山河交融、中心引領、軸帶支撐、全域協調”發展導向,構建核心引領、軸線展開、多點支撐的網絡化都市圈發展格局。
聚焦同城化和高質量發展兩個關鍵,《規劃》明確了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共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協同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建設改革開放新高地、推進生態環境聯保共治、共建共治共享幸福生活圈等6項重點任務。
??強化濟南中心輻射作用
作為濟南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濟南引領著都市圈的發展。《規劃》聚焦強化濟南輻射帶動作用,明確了優化濟南中心城區功能、推動城市“瘦身健體”、提升城市品質魅力等方面的具體任務。
其中,濟南中心城區突出泉城風貌和歷史文化核心,抓好古城(明府城)、老商埠、洪家樓、上新街等片區保護提升。東西部新城區要構建“兩翼齊飛”發展格局,按照“產業導入+公共設施建設+高品質社區建設+快速交通鏈接”思路,做強做優東部中央商務區、濟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心區、漢峪金谷片區,加快建設濟南東站-濟鋼片區、臨空經濟示范區、彩虹湖片區,全力推進中央活力區、濟南國際醫學中心建設。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以維持沿黃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為前提,統籌推進南北兩岸重點功能片區規劃建設,促進南岸城區功能和人口向黃河北新城區疏解。補齊長清區、濟陽區、章丘區城市服務配套,全面融入濟南中心城區發展。加強萊蕪-鋼城省會城市副中心建設,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弱項,突出抓好山東重工綠色智造產業城等重點片區建設,建設黃河流域先進制造業中心和省會城市副中心主要承載區。發揮濟南戰略區位優勢,服務區域重要商品和資源要素流通,高標準建設濟南綜合型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
強化城市空間開發管控,《規劃》提出,加快濟南非核心功能和設施有序疏解,適當疏解二環路以內老城區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和制造環節、一般性裝備制造基地、普通倉儲物流、專業市場等。同時,加快推進城市更新,分步實施丁太魯新徐片區、濼口片區、宋劉片區、臘山工業園等存量片區改造。
《規劃》明確,要保護濟南城市歷史文脈,嚴禁在城市更新中大拆大建、挖湖造景,嚴禁侵占風景名勝區內土地,嚴禁隨意拆除老建筑、砍伐老樹。突出濟南“山泉湖河城”一體的城市特色,塑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文化休閑環境和本土特色鮮明的城市風貌。
??打造濟淄、濟泰、沿黃三大發展軸
構建核心引領、軸線展開、多點支撐的網絡化都市圈發展格局。濟南都市圈將依托濟青通道、京滬通道、黃河紐帶,打造濟淄、濟泰、沿黃三大發展軸。
濟淄發展軸。依托濟青通道,構建以濟淄科創制造走廊為主要載體的東西向發展軸,推進濟淄兩市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保、文化旅游、公共服務、社會治理“六個同城化”建設。
濟泰發展軸。依托京滬通道,構建以濟泰生態文旅走廊為主要載體的南北向發展軸帶,深化濟南、泰安在基礎設施、產業生態、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同城化合作,協同推進泰山、黃河、大汶河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修復,共同推進泰山、齊長城等重點文化遺產保護,守護好泰山“齊魯綠心”。
沿黃發展軸。以黃河為紐帶,分區優化沿黃空間功能,構建功能多元、有機融合、協調聯動的沿黃發展軸,合力打造沿黃達海設施聯通大通道、綠色生態大走廊、特色產業發展帶。
此外,《規劃》還明確提出,支持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齊河縣、禹城市、臨邑縣,濟南市章丘區-鄒平市-淄博市周村區,平陰縣-東阿縣-肥城市,濟南南部山區-泰安市泰山區、岱岳區等探索跨市域毗鄰縣(市、區)一體化發展路徑。
??共建軌道上的濟南都市圈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都市圈建設的重要支撐。《規劃》提出,共建軌道上的都市圈,以濟南樞紐為核心,完善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布局,統籌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規劃建設,并做好與城市軌道交通銜接,構建一體化、多層次的都市圈內聯外通軌道交通運輸體系。同時,加快濟南城市軌道交通二期規劃項目建設和三期規劃項目前期工作,規劃建設濟南云巴高新東區環線。
暢通都市圈公路網。完善濟南都市圈“二環一聯十六射”高速公路網,加快濟南都市圈環線和濟南繞城高速、濟廣高速、京臺高速、青銀高速繁忙路段擴能改造等項目建設。打造便捷通暢的跨黃通道,加快建設G104京嵐線黃河大橋改擴建、齊魯黃河大橋等跨黃橋隧。
推進濟南機場區域航空樞紐建設。加快實施濟南機場二期改擴建工程,強化與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銜接,建立泰安、德州、淄博、濱州等市與濟南機場的快速通道,實現都市圈內1小時到達機場。
打造海河聯運黃金水道。抓好小清河數字(智慧)航道建設,建成小清河復航工程,打通濟南都市圈出海新通道。研究論證京杭運河—小清河聯通工程、徒駭河通航工程,增強內河航道通行能力。適時開展黃河適宜段通航研究。加快建設小清河濟南港,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大力發展河海聯運和公鐵水多式聯運。
??構建有重點、分層次、韌性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產業合作和功能互補是都市圈發展的抓手。濟南都市圈將創新跨區域產業合作模式,著力構建有重點、分層次、韌性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提出,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重點領域,共同組織實施產業鏈建鏈補鏈強鏈延鏈工程,協同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萬億級、五千億級產業集群。探索建設都市圈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強前沿技術多路徑探索、交叉融合和顛覆性技術供給。加快建設濟南未來產業先導區,重點突破量子科技、區塊鏈、空天信息等前沿技術創新領域。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規劃》明確,實施新型數據中心建設行動,支持濟南市打造低時延數據中心核心區,爭取布局建設2-3個工業大數據省級區域中心和行業中心。加快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布局新一代高性能計算設施和大數據處理平臺,推動濟南國家E級超算中心融入國家分布式超算互聯網系統。加快建設濟南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加快“星火·鏈網”超級節點(濟南)、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工業互聯網平臺等重大項目建設應用,完善國家級、省級及邊緣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體系。加快推進濟南首批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綜合試點工作。依托濟南智慧城市建設,加快“城市大腦”優化提升工作,建成協同服務的都市圈城市大腦集群,合力建設智慧都市圈。
促進服務業高端化品質化發展,《規劃》明確,發揮濟南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先行先試優勢,聯動淄博加快發展科創金融。支持濟南市加快建設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和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區。加快建設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和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積極爭創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構建都市圈高品質消費空間體系,積極打造泉城路等智慧商圈和特色街區。以濟南市成功創建普惠托育試點城市為抓手,輻射帶動周邊區域普惠托育服務發展,積極爭創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
共筑優質產業生態圈,《規劃》提出,制定產業同城化發展引導目錄,強化區域產業政策對接,強化濟南周邊城市服務配套和產業承接能力,打造“濟南研發+周邊轉化”“終端產品+協作配套”格局。分類培育一批5000億級、3000億級、1000億級產業發展平臺。共建都市圈產業(鏈)合作機制,建立產業鏈協作需求清單,推動產業鏈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整體配套、協同發展。
??增強濟南在國家創新布局中戰略位勢
根據《規劃》,濟南都市圈將構建開放型、網絡型、融合型區域協同創新體系,打造都市圈協同創新共同體。
在濟南都市圈建設中,將增強濟南市在國家創新布局中的戰略位勢。加快建設齊魯科創大走廊,高標準建設中國科學院濟南科創城,積極推進電磁彈射微重力實驗等大科學裝置建設,爭取建設國家人類遺傳資源山東創新中心、齊魯中科現代微生物技術研究院等,積極爭創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支持開展濟南至淄博高速公路干線物流自動駕駛先導應用試點。推動國家實驗室濟南基地承擔相關戰略任務,支持車路一體智能交通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謀劃建設黃河流域(濟南)水生生物監測實驗室等黃河戰略重點實驗室。
打造創新共同體。實施齊魯科創大走廊東延工程,協同推進濟淄同城化科創大走廊先行區建設,促進淄博科學城、大學城、創新谷、科創中心等科創片區與齊魯科創大走廊高效鏈接。支持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加快建設中國科學院空天動力研究中心、燃氣渦輪動力研究中心、射線類科學儀器研發平臺等重大創新工程,承接北京創新功能外溢,爭取設立首都科研院所分支機構。
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突出濟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帶動作用,完善“1+6+N”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功能,加快建設黃河流域技術轉移中心。扎實推進濟南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建立完善覆蓋科技創新全周期的金融生態鏈,輻射帶動都市圈實現金融、科技、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高水平建設濟青吸引和集聚人才平臺,推行一體化人才保障服務標準。發揮國家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濟南基地和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作用,建好僑夢苑·國際人才港、山東省留學人才之家等人才集聚載體,加快建設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
??強化與青島都市圈協同發展,唱響新時代濟青“雙城記”
開放是都市圈加快發展的重要引擎。《規劃》提出,濟南都市圈將推動改革系統集成、高效協同、走深走實,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協同開放,建設改革開放新高地。
促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創新和完善濟南都市圈人口服務和管理制度,堅決破除各類城鎮落戶隱性壁壘,促進人口有序流動、合理分布和社會融合。支持都市圈在新舊動能轉換和城市更新改造過程中,完善土地用途變更、整合、置換等政策,增加混合產業用地供給。探索建立都市圈統一高效的科技創新政策協同機制,建立都市圈技術交易市場合作機制,鼓勵發展跨地區知識產權交易服務。
共建高水平開放平臺。高水平建設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濟南片區,支持都市圈內有條件地區探索設立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鼓勵建設雙向“飛地”合作平臺,建立與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濟南國際醫學中心等重點區域制度創新協同共享機制,協同開展制度創新和產業合作。高水平建設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依托中國(山東)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優化完善濟南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功能。到2030年培育形成50家左右知名跨境電商平臺和龍頭企業,打造20個跨境電商園區。推進濟南國際招商產業園建設,推動濟南綜合保稅區、濟南章錦綜合保稅區高質量發展,支持海峽兩岸新舊動能轉換產業合作區、中德(濟南)中小企業合作區等平臺載體加快建設。
共建陸海聯動的開放新格局,濟南都市圈將強化與青島都市圈協同發展,打造濟青科創制造廊帶,促進黃河流域城市開放協作和陸海港口聯動,唱響新時代濟青“雙城記”。深化濟南市與臨沂市革命老區對口合作,重點打造產業、基礎設施、鄉村振興、文化旅游4個合作升級版。支持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自由貿易試驗區與省級新區探索園區合作機制,發展“飛地經濟”。
同時,發揮濟南黃河流域中心城市引領作用,支持泰安市建設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推動黃河流域交流互動。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交流合作,建立健全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的長效機制。
??支持毗鄰縣(市)共建共用垃圾分類處理設施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濟南都市圈將加強生態保護與環境協同治理,夯實綠色發展生態本底,營造山清水秀現代化都市圈。
同保共育山水生態格局,濟南都市圈內將共筑生態安全空間格局。依托泰山和濟南南部山區主要生態控制區,串聯徂徠山等生態資源,構建魯中區域生態屏障。共同實施水環境保護行動,加強區域再生水利用,到2030年濟南市區再生水利用率達到55%以上,其他市區和縣城達到55%。
推動以產業生態圈為引領的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支持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開展綠色低碳發展試點。開展節能減排共性關鍵技術及成套裝備研發生產,發揮濟南市有利條件、加快打造濟南環保產業集聚區。支持都市圈內城市開展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EOD)試點工作,探索環境治理項目與經營開發項目組合開發模式。
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到2030年濟南、淄博、泰安等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的城市綠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積極打造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加快新能源城市物流配送車輛應用,推進城市貨運配送綠色化、集約化轉型。
《規劃》明確,將聯合制定工業、能源、交通、城鄉建設等領域碳達峰行動方案。支持都市圈開展碳普惠體系建設,利用碳普惠平臺踐行低碳行為。支持濟南、泰安等有條件的市率先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
??濟南都市圈將實現城市閱讀一卡通
推進公共衛生高效協同,促進教育資源均衡協調,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健全城市安全防控體系,濟南都市圈建設將共建共治共享幸福生活圈。
其中,優化區域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依托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北方),推進都市圈內率先實現健康醫療大數據資源匯集、數據共享、創新應用和創新服務。加大醫學類省重點實驗室和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力度,加快建設濟南國際醫學中心,按規劃開展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建立“互聯網+”醫療服務體系,逐步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項目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落實異地就醫結算。
依托各市優質學前教育、中小學教育資源,聯合擴大優質教育供給,利用現有互聯網技術平臺,鼓勵學校跨區域協作。推進教育同城化發展,建立濟南都市圈教育合作機制。支持都市圈內高校強化建設,高水平籌辦空天信息類大學。
在挖掘文化底蘊中,濟南都市圈將加快推進大運河、黃河、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山東段)、推進中華文明探源、“考古中國”海岱地區文明進程研究重大項目,推進大辛莊考古遺址公園創建,推動濟南都市圈大遺址保護納入國家記憶工程。
在構建全域旅游格局中,高品質建設泉水文化旅游標志區,實施天下第一泉風景區連片擴容,加強濟南古城(明府城片區)保護利用,加快推進濟南“泉·城文化景觀”申遺。建設泰山文化傳承發展示范區和齊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實施齊長城文化公園、齊國故城考古遺址公園等重點工程,共建“山水圣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旅游帶、大運河(山東段)文化旅游帶、黃河文化旅游帶、齊長城文化旅游帶、全國著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打響都市圈文化和旅游品牌。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規劃建設濟南市博物館新館等文化設施,推進美術館、圖書館和文化館(站、中心)聯動共享,實現城市閱讀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務一網通、公共文化聯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訓一體化、研學旅游一體化發展。
同時,高水平推進國家級和省級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科學規劃、調整優化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布局,網格化推進城市醫聯體,推動高水平醫療機構有序向新城區、鄉村擴容延伸。建立區域性重大災害事故聯防聯控機制,加強機場、地鐵站、學校、醫院等重點場所治安防控,構建圈層聯防聯控網絡,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提高區域交界地區城市管理協作水平,探索建立重大工程項目選址協商機制,推動城市治理精細化、精準化。(文/本報記者 張靜 圖/本報記者 馮瑜)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